楊善智 于金寧 于圣
胃腸穿孔是消化外科常見急腹癥,與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明顯關聯,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最初表現為突然發作的上腹疼痛,短時間內疼痛可擴散至全腹,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危及生命[1]。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胃腸穿孔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對急診外科的快速診斷和救治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外科手術修補穿孔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常規開腹手術創傷大,常導致術后明顯應激反應,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2]。腹腔鏡技術在外科領域發展迅速,通過較小的體表損傷,置入腹腔鏡,在鏡下完成一系列精細操作,能明顯減少機體損傷,降低手術應激反應程度,有助于提升術后康復質量,受到了臨床的廣泛歡迎[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腹腔鏡治療胃腸穿孔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胃腸外科手術治療的96例胃腸穿孔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28~72 歲,平均年齡(41.2±11.3)歲;穿孔直徑1~2 cm,平均穿孔直徑(1.4±0.3)cm;胃穿孔31例、十二指腸穿孔17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26~74 歲,平均年齡(41.5±11.7)歲;穿孔直徑1~2 cm,平均穿孔直徑(1.3±0.3)cm;胃穿孔32例、十二指腸穿孔1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穿孔類型、穿孔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B 超、腹部X 線等檢查確診為胃腸穿孔,穿孔時間<8 h,由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凝血功能、血壓、血糖等指標均正常,能夠耐受手術。排除標準:胃腸道惡性腫瘤所致穿孔,合并嚴重軀體疾病,合并幽門梗阻、精神或意識障礙等。
1.2 方法 兩組均在入院后12 h 內進行手術,術前給予針對性抗感染、補液等治療,留置胃腸減壓管及導尿管。
1.2.1 對照組 實施開腹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行氣管插管全身靜脈復合麻醉,行上腹部正中切口,長度6~8 cm,逐層切開,進入腹腔,探查穿孔情況,行穿孔修補,用可吸收手術縫線沿胃、十二指腸長軸縫合穿孔處各層,之后用大網膜覆蓋固定穿孔處,表面噴灑生物蛋白膠進一步加固,用大量甲硝唑和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徹底吸凈腹腔積液,于Winslow 孔及盆腔分別放置1 根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結束手術。
1.2.2 觀察組 實施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氣管插管全身靜脈復合麻醉,以三孔法進行操作,常規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及1.0 cm Trocar 作為觀察孔,觀察穿孔情況,明確穿孔的部位、大小、范圍等,于右肋骨下緣鎖骨中線穿刺建立輔助操作孔,置入0.5 cm Trocar,于左肋骨下緣鎖骨中線處穿刺建立另一輔助操作孔,置入0.5 cm Trocar,吸凈術野胃內容物及積液,根據穿孔直徑大小及水腫程度,選擇適宜的可吸收縫合線,沿胃、十二指腸長軸行“8”字縫合,將帶蒂大網膜填塞于穿孔表面再結扎固定,表面處噴灑生物蛋白膠固定,用大量甲硝唑和生理鹽水沖洗腹腔,于Winslow 孔及盆腔分別放置1 根引流管,結束手術。兩組均常規持續胃腸減壓至肛門排氣后拔除,術后2~3 d拔除引流管,術后常規進行抑酸、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胃腸減壓解除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1 d、術后5 d 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CRP,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 法)測定血清IL-6、IL-10。③比較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1 d、術后5 d 檢測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用流式細胞計數儀測定,計算CD4+/CD8+。④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幽門梗阻、腹腔膿腫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胃腸減壓解除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CRP、IL-6、IL-10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5 d,觀察組CRP、IL-6、IL-10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5 d,觀察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胃腸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以消化道潰瘍所致穿孔最為常見。胃腸穿孔后,其內的胃酸、胃內容物、膽汁、胰液等溢入腹腔,可引發化學性腹膜炎,若延誤治療甚至會發生腹腔膿腫,引發菌血癥或毒血癥,將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6]。國外研究顯示,胃腸穿孔所致的死亡率高達12.5%~46.2%[7]。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并進行手術治療至關重要。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技術在外科各類手術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其改變了以往開腹手術的弊端,由于開腹手術需要制作較大腹壁切口,切口對機體的損傷程度甚至超過了穿孔帶來的損傷,限制了在臨床的應用[8]。而腹腔鏡手術明顯縮小了手術創傷,提升了術后康復質量,逐漸成為外科首選的治療方案。本研究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采用三孔法,僅需在體表制作3 個長約1 cm 的小切口,置入操作器械,在腹腔封閉環境下即可完成操作,不僅較大程度縮小了創傷,而且維持了腹腔內環境的穩定,減少了對正常胃腸功能的影響[9,10]。同時,腹腔鏡下對穿孔部位的觀察仔細,視野范圍廣,能徹底清除胃腸內容物,避免殘留,并通過沖洗腹腔,徹底清除腹腔內的胃內容物,消除潛在的感染病灶,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胃腸減壓解除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5 d,觀察組CRP、IL-6、IL-10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5 d,觀察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小,術后應激反應程度輕,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小,基本在術后5 d 即可恢復免疫功能,從而較大程度加快術后康復速度,有助于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且腹腔鏡下并發癥發生率低,可獲得可靠的修復效果。
綜上所述,腹腔鏡治療胃腸穿孔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均較高,術后恢復快,應激反應輕,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