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性疾病,是消化性潰瘍中的一種。正常人胃的內壁都有一層胃黏膜,能夠起到保護胃的作用,當胃黏膜由于某種原因出現破損時,破損的部位就可能發生潰瘍,即形成胃潰瘍。很多人都把胃潰瘍看成小病,不予重視和治療,可有調查數據顯示,有5%左右的胃潰瘍患者可發展成胃癌,特別是胃潰瘍病史較長、潰瘍較大、中年以上的患者并發癌變的機會較大。所以,胃潰瘍患者要留意身體的“蛛絲馬跡”,提高警惕,做到癌癥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胃潰瘍本身是一種良性病,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一些藥物也可能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此外,不恰當的生活方式也會加重胃潰瘍的癥狀,例如吸煙、飲酒、大量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長期飲用咖啡、濃茶等。
其實,胃黏膜有很強的修復能力,一般3天就可以更新一層,但如果受不良因素的長期、反復刺激,可能黏膜細胞就會產生突變,發生胃癌。長期的胃潰瘍是否容易轉化為胃癌,還取決于潰瘍是良性還是惡性。典型的良性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略高,深達黏膜下,基底光滑清潔,表面覆蓋灰白色苔膜,癌變概率小。若潰瘍形狀不規則,邊緣不齊,基底粗糙污穢,屬惡性潰瘍,容易癌變。
對于胃潰瘍患者,如果出現以下四大癥狀,則要高度懷疑胃潰瘍轉化成了胃癌。
一是腹部觸及包塊,胃潰瘍患者一般不會有明顯的腹部包塊,潰瘍形狀變大、變硬,懷疑可能是腫瘤增大導致;
二是胃潰瘍所導致慢性疼痛的節律性消失,即餐后疼痛變為持續性疼痛,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無效;
三是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經過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并且發生嚴重貧血;
四是在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的消瘦,體重減輕,則癌變的可能性極大。
雖然胃癌高發年齡在40歲以上,但年輕人的胃病還是應在前往醫院明確診斷后,在醫生的建議下積極治療,預防胃病的進一步加重和胃癌風險。
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在病因治療的同時,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心情,戒煙、戒酒;盡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飲用咖啡濃茶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誘發出血;正在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患者要積極和醫生溝通,停藥或改用其他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
胃潰瘍的產生通常與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黏膜受損有關,因此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方案是抗酸藥物+H 2受體拮抗劑+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數據調查發現,采用藥物治療4周,患者的治愈率在75%左右,且治療后潰瘍的復發率也在逐漸下降。其中,抗酸藥物主要包括氫氧化鋁、鋁碳酸鎂、碳酸鈣以及氧化鎂等,此類藥物可減少胃內容物酸度,從而快速改善疼痛、胃灼熱等癥狀;H2受體拮抗劑主要包括法莫替丁、羅沙替丁、拉呋替丁、尼扎替丁等,此類藥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蛋白酶活性;抗幽門螺桿菌藥物主要包括克拉霉素、甲硝唑以及阿莫西林等。
難治性潰瘍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8~12周后癥狀依舊沒有明顯的改善,潰瘍部位沒有愈合的跡象,或者經過藥物治療仍反復復發者;胃大量出血或者反復出血,并發急性胃穿孔的患者;部分潰瘍部位特殊,藥物不能很好到達潰瘍部位的患者,如高位胃小彎、幽門前或者幽門潰瘍患者;高度疑似惡性腫瘤的胃潰瘍患者;幽門潰瘍并伴有瘢痕性梗塞,經過嚴格的藥物治療或者內鏡治療,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