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農村中小學的感恩教育期間,很容易在家庭、學校各方面影響因素的作用之下出現問題,對相關的教育工作會產生很多的不利影響,以至于難以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這就需要在農村中小學的感恩教育工作中,歸納總結較為豐富的教育經驗,按照現存問題、問題的發生規律等,采用有效對策開展感恩教育工作,培養小學生的感恩心理、良好的素養,不斷增強感恩教育的效果,為農村中小學生的素質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感恩教育;問題;對策
一、 引言
農村中小學的感恩教育工作中,應該積極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觀念意識,學校為學生設置專業化的課程,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支持下,增強中小學感恩教育工作效果,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感恩精神和素養,形成關于感恩教育的良好模式和體系,達到預期的感恩教育工作目的。
二、 感恩教育分析
對于感恩而言,主要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感激。而感恩教育就是按照具體的教育目的,積極培養學生的品德、良好素養,利用相應的教育內容,開展針對性的感恩教育、知恩教育與施恩教育等工作,屬于中小學德育教育中較為重要的部分,能夠積極弘揚我國民族傳統美德,使得中小學生能夠形成感恩精神,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全人格,為創建和諧社會提供幫助,具有一定的推動性作用。
三、 當前農村中小學感恩教育的問題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農村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屬于非常主要的教育部分,在家庭的環境中,只有形成良好的教育形式、轉變教育思維和思想元素,注重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感恩教育促進作用。但是,目前部分農村中小學的家庭還存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因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多數家長都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最為重要,缺乏對學生感恩心理的重視,導致家庭教育過程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元素。與此同時,多數家長在日常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尚未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沒有為學生做出榜樣作用,甚至還會出現家庭環境中缺少關懷與關愛的現象,難以在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培養中小學生的感恩心理和精神。
(二)學校的感恩教育問題
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重點關注中小學生的考試成績,將提高分數作為主要的教育目的,忽略了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發生需求。農村中小學在實際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尚未合理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沒有明確設置有關的感恩教育內容,缺乏專業化的教材,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與此同時,在具體感恩教育期間沒有制定完善的責任制度,未能明確教師的感恩教育工作責任,甚至還會導致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難以確保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有效性開展,對各方面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和良好實施都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四、 農村中小學感恩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解決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屬于農村中小學生學習感恩教育知識的重要載體,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家庭教育過程中感恩教育的問題,應該積極引導家長樹立正確觀念意識,為家長講解感恩教育的積極作用,明確在家長合理進行感恩教育指導的過程中,可以使得中小學生產生良好的感恩心理,預防出現自私自利的現象,增強感恩意識。在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過程中,還應該引導家長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氛圍,父母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都要相互感恩,家長做出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小學生,使其在提升對家長信任度的同時,形成感恩教育的積極作用,改善當前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解決學校方面的問題
農村中小學學校應該重點關注學生感恩教育,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遵循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不再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借助感恩教育增強學生感恩意識,起到德育教育的積極作用。農村中小學學校也應該設置關于感恩教育的課程,開發相關的教材,明確各個部門、教師的感恩教育責任,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安排專業的感恩教育教師開展相關課程教學工作,這樣在專業化、合理化教育的情況下,促使中小學生形成正確感恩觀念,增強整體的感恩教育工作效果。在此期間,農村中小學學校還應該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現狀與問題,創建規范化的感恩教育工作機制和模式,從根本上增強整體的教育工作效果,滿足當前的時代發展需求,促使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合理性開展。
五、 農村中小學感恩教育的建議
為了促使農村中小學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開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歸納總結較為豐富的感恩教育經驗。具體的建議為:
(一)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觀念
農村中小學在開展感恩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促使學生的素質發展,健全人格,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善學生的人格、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模式。農村中小學學校和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應該轉變之前的應試教育思想,不再對學習成績非常的重視,而是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具體教學標準和要求、教育理念等,從創新型的角度考慮問題,創建相應的感恩教育實踐操作模式,遵循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提升整體的德育教育水平。為了可以形成系統化的感恩教育工作模式,在實際教學期間應該注重各方面的宣傳教育,在日常的教育領域中積極執行、開展相關的探討活動、交流活動與調研活動,明確教師的基本責任,在重點開展智育工作的同時有效執行德育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充分發揮教師在感恩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和優勢。
(二)完善感恩教育的實踐操作活動
農村中小學學校在實際的感恩教育工作中,應該完善實踐操作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體驗和感悟。在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操作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勤勞節儉觀念、自尊自愛觀念,增強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對于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而言,可以為學生介紹農業勞動的辛苦歷程,使得學生懂得“粒粒皆辛苦”,形成感恩的心理,不浪費食物,不胡亂消費。教師利用多元化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形式,可以通過實踐操作的項目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念,充分發揮各項實踐項目的作用和優勢,增強感恩教育工作效果。
例如,在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可以設置經典誦讀的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在每節課課前的五分鐘,誦讀《弟子經》《三字經》等,廣播統一指導的情況下集中性誦讀,對我國的經典文化形成深入感悟。在此期間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優雅的音樂,營造較為良好的誦讀環境氛圍,定期開展比賽活動和競賽活動,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誦讀內容中的各種感恩元素,形成良好感恩教育積極作用。具體的感恩教育工作中,還可以開展挖掘身邊榜樣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挖掘身邊關于感恩方面的榜樣元素,指導學生先了解感恩的意義,然后自主在學習、生活中收集感恩方面的案例內容、真人真事,這樣在榜樣作用的影響下,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村中小學生,使其可以形成感恩心理,增強學生的品質。在此期間還可以開展科技創新的實踐活動,帶領農村中小學生觀看科技創新的視頻、資料等,使得學生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困難、艱辛,明白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科技產品來之不易、了解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前人努力奮斗的結果,這樣在合理開展感恩教育工作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培養農村中小學生的感恩心理,增強道德品質,形成感恩教育的實踐操作模式。
(三)強化家校合作力度
為了能夠提升農村中小學的感恩教育工作效果,應該強化家校合作力度,在學校和家庭相互合作的情況下,促使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開展。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邀請家長到學校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感恩教育活動中,使得家長可以養成良好的感恩教育習慣,樹立正確觀念意識。
例如,學校邀請家長到校園中共同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在操場上設置“商品交易會”,學生充當其中的買賣雙方,買方學生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家長在日常消費過程中的節儉精神,形成感恩消費的良好觀念。賣方學生在“銷售”期間感受到工作崗位的艱辛,懂得自己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感恩心理和精神,增強各方面的感恩教育效果。
(四)采用先進的感恩教育方法
農村中小學在開展感恩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采用先進的感恩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手段,利用趣味性、多元性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感恩心理、知恩心理與報恩心理,形成人文教育的良好工作模式,借助先進技術、教學設備等有效開展感恩教育工作,形成先進性、有效性的感恩教育工作模式和體系,滿足當前的感恩教育發展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創建微信交流群,教師和家長在交流群中定期發布一些關于“農業辛苦勞作”“工人辛苦工作”“家長辛苦工作”的各種視頻和圖片,為學生講解人們辛苦工作的情況,使得學生可以形成感恩之心。在此期間,也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感恩方面的視頻和資料,也可以獎勵一些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懂得感恩的學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激勵、影響的作用,使得中小學生在良好感恩教育環境氛圍中,增強感恩心理和精神,形成素質教育與德育的作用。
六、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在農村中小學的感恩教育期間,很容易在諸多的原因影響之下出現教育問題,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高質量開展產生影響,也會對感恩教育的高效化開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農村中小學在實際的感恩教育工作中,應該強化家長的引導,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觀念意識,采用優化性的方式培養學生感恩心理。
參考文獻:
[1]柴文娟.農村中小學開展假期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嘗試[J].考試周刊,2019,34(9):122-135.
[2]趙玉慶.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的培養[J].教育,2019,13(23):45-78.
[3]齊彩紅.農村小學生感恩教育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22(21):39-88.
[4]司慧珍.談如何在農村初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J].才智,2019,46(36):179-199.
[5]朱禮仁.農村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對策[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9,16(11):88-97.
[6]馮光顯,馮光梅.農村中學班主任利用網絡對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培養初探[J].中文信息,2020,35(2):169-179.
作者簡介:
藺晶霞,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河畔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