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峰華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對于大學的思想教育工作來說,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讓思政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復雜。本文主要闡述的是新媒體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拓展工作思路的問題。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52-02
與傳統的媒體平臺相比,新媒體平臺數量更多,無論是信息的廣度還是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自由搜索想要了解的內容,并且在開放平臺上充分表述自己對于新聞熱點或者學術話題的意見及看法。這種全新的獲取信息的方式讓大學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加大,造成了很多新的困境,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
一、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的碎片性
傳統媒體上所記載的信息是由專業新聞編輯負責撰寫,內容比較完整且格式較為統一,雖然這樣的信息承載方式可以很好地保證新聞的客觀性以及公正性,但是其結構往往過于死板,而且體量偏大,很容易讓人喪失閱讀興趣。而新媒體媒介所承載的信息內容以短小精悍著稱,可以搭配各種圖片以及視頻,容易調動人們的閱讀興趣[1]。但是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信息的質量不高,由于新媒體平臺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不具備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質,在編輯新聞的時候缺乏對于新聞來源的考證,會在新聞中融入大量的個人情感以及主觀意愿。此外,為了將信息的閱讀時間壓縮在5分鐘左右,在編輯資訊的時候會進行大量刪減,這就會造成信息鏈的不完整以及內容的歧義,進一步降低新聞的價值。
(二)信息的泛化性
除了碎片化,新媒體平臺信息的泛化性也是一個主要特點,簡單來說就是指信息傳播層面的高度泛化。傳統的新聞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時候都具有明顯的邊界,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通過單一媒體媒介傳播出去,總體來看,紙質媒體擁有兩種群體,第一種是消息的發布者,第二種是消息的接收群體,這兩種群體之間的溝通比較薄弱,不具備雙向可逆性,信息的發布者只負責信息的真實性以及有效性,而接收群體只能閱讀紙張上的信息,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圈子內對這些信息進行傳播與討論,范圍比較小,個人觀點影響的人數也比較少。而在新媒體平臺中,這兩者的身份界限十分模糊,利用發達的網絡平臺,每一個人都兼任信息接收者與發布者兩種角色,其個人言論在網絡平臺的幫助下可以實現大范圍擴散,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近些年針對各種事件的謠言,很多謠言的散布者沒有充分意識到其言論傳播的廣泛性,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思政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影響正確的價值觀
在新媒體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們已經十分熟悉這種快捷、高效的信息獲取渠道。但很多大學生缺乏基本的鑒別能力,對于新媒體平臺所傳播的各種知識的真偽無法進行正確的鑒別,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們的價值觀。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科目存在一種本能的抵觸情緒,認為大學所學習的思政知識會限制自己思想上的“獨立性”,為了防止自己被思政知識點影響,一些大學生以消極甚至對抗的方式對待思政教學工作,讓該科目的發展陷入停滯[2]。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十分復雜,總體來說可以歸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剛剛開始大學生活的學生們很多還處于青春期末期,對于主流思想以及價值體系存在一種抗拒心理,通過否定思政知識點的方式來獲得一種所謂的“獨立”“自主”,而在新媒體時代下,這些大學生很容易在公開的互聯網平臺上尋找到與自己的境遇、思想相符的同類人,片面地認為與自己持有相同觀點的人非常多,自己已經成了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意識“主流大軍”中的一員,這種畸形的社會認同感會讓其思想觀念變得越發偏激,對于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一些自媒體從業者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為了追求點擊量以及關注度刻意歪曲事實、制造新聞噱頭,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們會對這些看上去十分新穎、獨特的思想以及見解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對思想課本中知識點的正確性產生動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已經落伍,主動停止學習。
(二)與現有教學模式兼容性差
目前大學所使用的思政教材具有比較統一的結構框架,總體上來說都是按照“背景介紹—論點闡述—舉例論證—發散討論”的模式來進行的,這種教學體系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想要深入了解課本中知識點的內容,學生們就要在老師的輔助下對于思政知識點進行辯證的思考以及主動探索。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增加學習難度,但對于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在接收到一個信息或者理論的時候,不會盲目接受,而是主動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判斷該信息的正確性。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資訊呈現出碎片化特點,雖然可以提高大學生們獲得信息的效率,但卻讓學生們逐漸喪失了基本的辨別能力,面對信息盲目選擇全盤接受。這樣的情況長期持續下去,讓學生們更容易相信直觀信息內容、認可平等的交流方式,進而對思想教師的權威性產生懷疑[3]。思政課程中的一些傳統教學模式,比如說班會、師生面對面談心等教學方法與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巨大的沖突,這些內容單一、形式刻板的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大學生們的積極性,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思政教學的難度。
(三)對思政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從業者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年齡偏大,對于新媒體技術比較陌生,使用網絡的時間也比較少,更習慣于利用傳統的渠道來獲取信息。這就讓思政教師對于新事物的敏感性降低,教學觀念存在滯后性,無法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讓思政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長期處于“脫鉤”的狀態。一方面教師沒有掌握與當代大學生們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與切入點,另一方面大學生也不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此外,由于思政教師獲取新聞的渠道過于單一,對于當前所發生的時政熱點的了解速度慢,無法將其與思政知識點進行有效銜接,教案中的一些例子十分陳舊,無法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相結合,進而降低案例的使用價值。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搭建思政教育平臺
雖然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對大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困難,但是對于教育從業者而言,要積極嘗試新媒體平臺與思政教學工作的結合。比如說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讓新媒體平臺成為思政教育的傳播載體[4]。首先,要利用新媒體平臺來提升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效率,思政教師可以借助新的交流途徑(QQ、微信、電子郵箱、微博等)與學生們建立起新的溝通渠道,選擇一些大學生關注度高的熱點新聞作為切入點,通過討論時政新聞滲透思政科目知識點。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改變教師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刻板形象,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通過與學生們的交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提升學生們思維的全面性,擺脫錯誤信息對其的誤導。
(二)優化教學模式
借助新媒體平臺,教師能夠完成對于教學模式的優化工作。將課程內容分為“知識闡述”以及“分組討論”兩個方面,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就思政知識點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同時將舉例環節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以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為素材,結合當前所學的知識對該事件進行分析[5]。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們可以利用手中的智能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隨時加入案例討論當中,并且就該素材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討論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思政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夯實其思政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又鍛煉了學生們的溝通能力,對于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此外,這種對于時事熱點的討論工作可以根據所學知識的不同來靈活轉變切入點,通過長時間的討論訓練,讓大學生們養成多角度分析信息的好習慣。
(三)完善信息監管體系
新媒體時代思政教學工作的一大困境就是大量有害信息對于學生們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監管體系,通過高效的網絡監管來過濾有害信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監管體系的作用不是對于有害信息的簡單刪除,而是要通過對信息的甄別來培養學生們鑒別信息的能力,讓大學生們可以發現有害信息中的漏洞以及有害信息發布者的真實目的。特別是對于一些涉及意識形態層面的錯誤信息,其邏輯看上去非常嚴謹,具有很強的欺騙性,而信息監管體系的作用就是過濾出這些危險信息,并以此類材料讓思政教師從思想政治學的角度尋找其邏輯漏洞,讓大學生們了解其危害性[6]。比如說十分火熱的“中美貿易戰”話題,很多新聞都主張“完全開放中國金融市場”,教師可以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出發探索該論點的漏洞,即過分夸大“市場調節”的作用,否定宏觀調控對于經濟穩定的幫助,并且以拉美國家21世紀初的全面經濟衰落為例子進行論述。通過這樣的剖析提升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素養。
四、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思政教師,要認真分析新媒體平臺的特點,了解其對于教學工作所帶來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提升思政課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智學,黃麗燕,王國祥.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56-58.
[2]盧芳.網絡新媒體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和建議解析[J].文存閱刊,2018(14):31-31.
[3]劉丹丹.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8(7).
[4]馬麗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研究[J].才智,2019(24).
[5]羅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J].學園,2017(34).
[6]劉紅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創新路徑[J].新校園(上旬刊),2018(7).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