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劉力維
(南京林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們在逐漸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后,繼而開始尋求更豐富的精神家園。但當今社會中還存在浮躁的人文環境與城市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壓力問題之間的矛盾且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過景觀設計有效地緩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景觀設計師未來面臨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2.1.1 敘事理論
敘事理論是關于敘事作品、敘述形式、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西方關于現代敘事學(marratology ,又稱現代敘述結構學)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時代。敘述中,除了有敘述者這一角色外,還有受述者。受述者即敘事者的主要接受人,是敘事者在講述故事時所面向的某個人或群體,可以清楚地用“你”這個詞來稱呼。所有敘述者暗示著一個被指定的受述者,相應地,所有被指定的受述者都同樣地暗示著整個敘述的結構。
2.1.2 設計空間中的敘事手法
當我們將敘事學的手法寫進景觀設計中時,不可避免的是景觀空間與文學影視中的空間之間的區別。文學作品中景觀空間的存在往往是推動景觀情節結構的發展,渲染景觀氛圍的輔助作用,而景觀空間的存在往往是對景觀空間自身敘述的一個表達作用。景觀空間敘述的受述人通常是某種類型的群體,他們以一種自然社會的文化共識為基礎,或者再次到這種生活體驗中尋求一種特定的生活體驗[1]。
景觀設計人員可以掌握到各個主體的景觀節點,時間線和空間的場域以及整體性,并能夠編寫各種敘事立體的景觀空間,讓游客能夠對其進行詳細的解讀。然而最終呈現形式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受述者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因此敘述者切不可過度追求專業化與藝術化,而忽視受述者所能理解接受的范圍。
景觀設計與其他藝術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景觀設計主要的表現媒介是景觀生命體。“景觀設計是藝術,源于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基于場地需求,對自然元素的提煉、抽象和重組藝術”。植物具有生命活動特征,栽下的一棵樹苗可能會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也可能會慢慢老去變為一棵枯木[2]。景觀設計其實是一種存在于人和時間這個維度體系中的一種設計,完整的景觀設計一半出自作為設計師之人的手,一半出自時間之手。
2001年,意大利代表藝術家朱利亞諾毛里(Giuliano Mauri)在阿海琺山處的山腳下筑起了一座宏偉的植物教堂(The Cattedrale Vegetale)。這座奇妙的建筑藝術作品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它精美的建筑主體結構,更多在于它所展現的各種色彩。就像許多人類文明史上的其他偉大教堂一樣,這座巨大的教會也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不同之處在于,繼續修建它的并非人類,而是自然。人類唯一的任務是站在旁邊,看著自然怎么施展其才智。
“植物教堂”(圖1)總共有5個走廊,42根由覆滿常春藤的樹木搭建的柱子,每根柱子都由600條栗樹和榛樹枝纏繞著1800條杉樹枝編織而成。每根柱子內部都種了一棵山毛櫸,山毛櫸可以長到160英尺高,壽命可超過300年。在未來,隨著人工搭建的結構逐漸腐爛瓦解,山毛櫸將逐漸生長起來,撐起這座大教堂。圓柱里有80朵鵝耳櫪花苗,都隨著季節的變遷逐漸失去顏色。盡管圓柱會腐爛,里面的樹木卻會一直生長下去,使這個教堂永垂不朽。

圖1 植物教堂
“植物教堂”這一建筑藝術作品的意圖在漫長時間中以其外部逐漸腐爛和內部繼續生長的兩種形式充分表現出來,人工材料搭建的建筑結構在漫長時間中逐漸腐爛,從有到無,而一棵山毛櫸在漫長時間中仍然繼續在內部生長,從一顆新生幼苗開始經歷百年萌發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而這座教堂也將在這百年中逐漸“建成”,在春夏秋冬中由繁蔭到衰老枯骨再到枝繁葉茂,直到百年后作為一棵枯木老死。百年中的人們將共同見證“植物教堂”的昌盛興衰,每年甚至每個新的季節我們看到的這座教堂都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這是藝術家與時間的共同作品,植物教堂在時間中逐漸產生,也將在時間中逐漸消亡。
基于景觀設計媒介中的敘事手法與景觀設計所用媒介的自然生長性,假若將景觀設計媒介中的敘事手法視為一個橫向的三維空間生長軸,將景觀本身的自然生長的特性視為一個縱向的三維空間生長軸,將兩者之間加以結合交叉,即能直接得到橫向三維空間和縱向時間結合而成所產生的第四維時空景觀空間[3]。因而把“利用景觀媒介的生長特性,通過敘事手法進行設計思想表達”的四維空間設計原理定義為“時空景觀”。
客觀上,誠然生命體在時空景觀中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元素,讓我們無法忽視的是,非自然生命體同樣在特定的時間內也可能具有被動的“生長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自然侵蝕: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重力侵蝕,淋溶和其他各種侵蝕都在持續的時間內不斷地創造出許多自然時間的藝術作品,屬于自然時間的藝術。人們熟知的雅丹地貌便是風蝕作用的結果,非生命體的砂巖在風長期的磨蝕下逐漸改變其原有的形態,用了近千年的時間展現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壯觀景象[4]。
除了自然侵蝕,還有大氣腐蝕、土壤腐蝕、雨水腐蝕等等,能夠使非生命體產生“生長特性”的外在因素,因此為了能夠讓非生命體產生“生長性”的效果,選擇能夠與空氣、土壤、雨水等自然元素產生化學反應的材料也是時空景觀設計中的必要條件。例如金屬暴露在空氣中能夠與空氣中的水和氧產生化學和電化學反應而出現生銹的現象、雨水的酸堿性會影響室外雕塑的腐蝕情況(圖2)等等,這些帶有時間琢刻痕跡的材料與生命體同樣具有記錄時間流逝的能力。因此除了考慮不同生命體的生命體征外,設計師同樣需要考慮不同使用材料在時間中緩慢進行的化學反應將帶給不同時代人們的不同感受。

圖2 被酸雨腐蝕的室外雕塑
主觀上,時空景觀的設計思想要求設計師具有更加長遠的時代意識,能夠將設計目光放到超越幾代人的時間跨度里去,懷抱著指導與影響后代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行設計活動[5]。
時空景觀不但實現了中國文化傳承與促進文化沉淀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形態轉變過程中實現了強調與延續的精神。時空景觀的時間變化使當下人們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和對未來的深刻思想以及美好的憧憬而產生了時間變化。在以建筑功能性設計為主的現今建筑景觀設計中,時空文化景觀更多的是充分強調了無形的文化和歷史,通過時空文化架起溝通人類自然生存本能與自然精神空間相通的思想橋梁[6]。
在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前,時空景觀除了美學之外,在生態方面也呈現出勢不可當的重要意義,它是從自然自身中抽離出一部分繼而歸還自然,高度順應和符合周邊時間維度的發展模式和人類生理和心理活動的變化,而不只是時代某一階段中簡單的堆砌和銷毀。
《論語·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國古典的時間哲學能夠使當代中國人更多地認識到宇宙時間,而時間的變化讓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變化。時空景觀的出現,將再一次承擔著人類的精神延續和景觀可持續性這一重大使命,讓精神以時空景觀為基礎并傳承至今,也將給時空景觀的設計帶來一種獨特的個性。時間是永恒的,景觀作為時間的載體將為人們的精神需求與自然的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