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祥,黃 婷,植 藝,張 穎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5)
高速化的城市建設讓一棟棟建筑如雨后春筍般豎立起來,城市內公共空間日益縮減,綠化率與植物覆蓋率也成比下降,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層面追求越來越高,公共活動空間與城市發展建設成為矛盾沖突。在這樣的問題下街頭綠地的建設成為緩解矛盾的“特效藥”,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把街頭綠地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的新形式,投資小、收益大,同時解決了城市建設中遺留下的那些無法切實運用的空間街頭綠地。因此建設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充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構建人們的活動空間,建設適宜人們休閑生活的綠地[1]。
規劃場地位于南寧市民族大道與會展路的交匯處旁的一塊空地,場地的南側有一處停車場,東側緊貼鳳嶺雅苑小區。場地呈梯形狀,長約為33 m,靠近停車邊長約40 m,而與之相對的斜邊長約41 m,相鄰會展路邊長約為25 m,總面積約為1160 m2。場地多為平地,與現空地的高差約1.5 m。
相鄰的南寧會展中心以中軸線為設計方案,其展廳基本以矩形建筑為主,獨有韻律,其和諧統一的特征,體現會展中心的恢弘大氣、莊重典雅,貼合我國歡迎東盟各友邦來此合作共贏的東道主形象。因此選擇對應的圓形不對稱的設計,打破傳統理念,展現設計靈動感和空間張力,用一種新的角度詮釋和諧、平衡的形式法則,讓設計更具現代感。
西面靠近會展路主要入口以開放性的空間設計,做為主要節點開放性的空間具有更好的視野延伸性,在游客經過的主要路段上起到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憩的重要作用。節點是人能進入的地點,也是運動過程中的焦點。首先要發揮節點的植物造景特點來創造具有綠色的、生態性的景觀,適當結合人工化的硬質景觀[2],而路面半圓條紋硬質鋪裝既符合設計本意,也是游園的主要路面鋪裝裝飾,并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從視覺上引導游客進入游園。同時在導向鋪裝上放置樹池,為游客提供休息處,讓游客長時間駐足于游園欣賞(圖1~2)。

圖1 鳥瞰圖
樹池作為景觀小品中的一種,不僅具有保護綠植的功能性,還在美化觀賞,引導視線、圍合分隔空間、提供休息場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場地的把握上必須要掌握樹池在景觀中的如何達到美的標準,從藝術的角度,將空間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相結合[3]。環形樹池對應主題,在其中種植玉蘭樹,芬芳馥郁更切合游園主題,使樹池在視覺上與環境融為一體、協調統一,讓設計歸于自然又不缺乏時尚的氣息。

圖2 入口景觀
中心位置圓形陽光草坪,以最大面積保留綠化,草坪使人身心輕松,同時能起到美化周邊環境的作用,并且還具有降塵、緩和光輻射、保護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2002年9月1日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對傳統的綠地指標有所修改,提出了人均公園綠地面積(m2/人)、人均綠地面積(%)、綠地率(%)三個指標[4]。這些指標能體現城市環境質量,優質切大面積的草坪會使游園從觀感上帶來獨一無二的美感。綠色是色相中的中間色,既能與冷色調的藍色、青色相協調,也能與暖色調的紅色、黃色相輝映,綠色草坪最能調和城市色彩美,通過光線能把周邊景色投影于此,成為一幅幅虛幻的風景畫,增添不少“影趣”。
草坪作為海綿建設中的主要載體,以緩解城市、收集雨水為主要作用,經過草坪自然過濾的雨水,再結合人工技術再次凈化雨水,可改善水黑水臭,為城市排水系統減輕“負擔”,屆時雨水可被收集積存,促進雨水資源再利用的同時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圖3、圖4)。

圖3 樹池

圖4 陽光草坪
東面緊貼鳳嶺雅苑,靠近居民生活區應更注重居民隱私與居民休息、聚集處,列植驅蚊的香樟,起到隔絕視線、組織交通的作用,圍合出漫步小道。半圓形長廊可作為老人與小孩的休息處,其中還建設一條木質棧道連接中心廣場區,更添加游園游賞樂趣。
街頭綠地作為改扇中心城市景觀的手段之一,還具備一些海綿建設作用,更是市民與游客朝夕相處的重要活動場地,建設改造能大大延伸周邊居民的活動空間,延長居民戶外活動時間,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滿足精神文化追求,讓人們更具社會活動凝聚力。優化城市空間資源配置,通過景觀空間形態的塑造,創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5]。合理建設和改造街頭綠地,讓城市、自然、人文融匯和諧,呈現出城市底蘊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