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橙
(甘肅省山丹縣機械林場,甘肅 山丹 734100)
山丹縣林業重點工程以往的造林設計規劃中,往往把重點放在經濟效益上,忽視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由于沒有考慮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盲目的規劃和濫用自然資源等問題[1]。當前山丹縣林業重點工程造林樹種優選及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仍存在問題,在樹種培育技術上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為大力提高西北地區林業重點工程造林質量,根據2018年林地更新數據成果,對張掖市山丹縣林業重點工程造林樹種優選及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展開研究。
為適應張掖市山丹縣林業造林種植環境,在選擇樹種時應當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科學選取樹種[2]。充分考慮水分、溫度、土壤養分和光照條件等外界環境因素,選擇抗寒能力強樹種為主,以此培育出更加適合西北地區張掖市山丹縣生長環境的優良樹苗;選擇符合以上條件的造林樹種,保證樹種的存活率。
水土條件是造林樹種優選中的重要因素,結合2018年林地更新數據成果數據,以張掖市山丹縣為例,得出了各樹種抗旱能力排序表,如表1所示。

表1 樹種抗旱性排序
山丹縣的干旱地區氣候干冷,熱量不足,其造林的環境條件相對較差,應更注重對抗逆性強的樹種進行培養。以上樹種大多具有較好的耐寒、耐鹽堿等特性,在造林時消耗的水分只是普通樹種的5%~15%。同時,上述樹種均能夠在地表溫度達到55°以上的土壤環境中正常生長[3,4],能夠抗受更加強烈的病蟲害,且自身的康復能力更強,以此,作為提高西北地區張掖市山丹縣林業造林質量的樹種優選依據,并在種植過程中遵循西北地區樹木種植的水土保持選擇原則。
在2018年已完成的公益林矢量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成果,提出4點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以對西北地區林業重點工程造林屬性數據和矢量數據進一步完善。
根據調查可知,2018年山丹縣(非天保區)國土面積為469.845萬畝,由于面積過大必須合理排布北方林業造林布局。張掖市山丹縣造林應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立地條件,合理排布造林布局,從而發揮出西北地區土地生產能力的最大化優勢,以此提高造林質量,獲取最大的防護效益、自然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適合喬木種植的地區種植喬木類樹種,適合灌木的地區種植灌木類樹種,并將不同樹種的網片相互結合。對于水源相對充足的地區,可以建立生長速度更快的豐產林;而對于沙石較多,但地勢平坦的地區可以飛播造林;對于地勢相對陡峭或高原地區應當大力開展封山育林項目,將造林與封育有機結合[5]。在此基礎上,將西北地區林業重點工程造林區域的森林資源不斷擴大,從而提高造林質量。
在明確林業造林布局后,還要進一步造林前的準備工作,通過提高各個工作環節的質量,進而提高西北地區張掖市山丹縣林業造林的整體水平。在進行造林前應當對需要造林的地區進行實地的面積測量,并對當地的土壤環境、原始植被類型、地形等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積極劃分立地分區,設計出能夠體現樹種和林種整體種植優勢的規劃方案,以此做好造林前的準備工作。同時,在造林的初期階段應當盡可能地對苗樹進行防護,并通過灌溉的方式不斷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在起苗的過程中還應當避免出現苗木失水的現象發生[6]。盡量做到隨起隨種,若在起苗后無法進行及時的栽種,則在苗木上覆蓋濕潤的黏土,從而保證苗木時刻處于濕潤的環境下,降低苗木水分的蒸發量。在苗木運輸過程中,還需要利用苫布將其全部覆蓋,并在每隔1~3 h的時間進行一次灑水,從而保證苗木根系的濕潤度。當到達造林現場時,在苗木栽植前應當將其浸泡在清水中并保持時間在24 h左右,使苗木的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從而更有利于苗木成活,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保證林業造林的質量要求。在每年的伏天采用深耕模式,并且對于含鹽堿濃度高的地區應采用開溝伏灌、排鹽洗堿的方法換土、耕作。
在播種的前期準備階段,應當利用抗旱種衣劑對樹種包衣進行處理;利用抗旱保水劑對種植周圍的土壤進行處理,提高抗旱、保濕效果。在部分地區缺少降雨的條件下,在春季進行造林時,其土壤的含水量較低。因此,在實施保水劑之間首先應當對其進行充分的浸泡[7]。例如,對于1~2年生的針葉苗苗木,應保證其保水劑施入量為20~25 g/株;2年生闊葉樹,應保證其保水劑施入量為60~70 g/株。在鹽堿濃度高的地區進行造林可利用“康地保”藥劑,降低該區域含鹽堿濃度,上述方法對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均起到一定作用,提高造林質量。
在樹種選種、采購后,應當立即根據相應的防護需求,編寫防護指導書,并對樹種的各個流程進行全面的防護管理。嚴格控制種植區域土壤、溫度等多方面因素,選擇最佳的時間進行種植,科學掌握種植的密度。在造林后期還應當根據種植樹木的實際情況進行灌溉,保證每年澆水次數在5~6次范圍內,在11月份應當采取澆封凍水的方法,而在7、8月份應當對林木進行適當的修剪,采取小苗輕剪,大苗重剪的方法,以減少樹木水分的蒸騰,增加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