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爽,彭曉曉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 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景觀與科學價值和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1]。根據《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2]規定古樹可以分為國家一級(樹齡在500年及以上)、國家二級(樹齡在300~499年)和國家三級(樹齡在100~299年),名木不分級。古樹名木是林木資源的瑰寶,是大自然與人文歷史交融的產物,具有重要的科研、歷史、文化、經濟和旅游價值[3]。洛陽具有 5000 多年的文明史,4000 多年的建城史,1500 多年的建都史[4],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古樹名木,因此,保護古樹名木對于延續洛陽文脈具有重要意義[5]。近年來,關于洛陽古樹名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護對策[6,7]方面,研究范圍主要是城市區[5,8],對整個洛陽的古樹名木研究幾乎沒有。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的方法,研究了洛陽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古樹名木的資源現狀,以期為古樹名木資源的合理保護提供參考。
本文調查范圍包括洛陽市下轄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偃師市、嵩縣、洛寧縣、宜陽縣、汝陽縣、新安縣、伊川縣、欒川縣、孟津縣、瀍河回族區、老城區、西工區、澗西區、洛龍區、吉利區所轄城鎮、鄉村、各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市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國有農場和林場、集體林區內生長的所有樹木(包括喬木、灌木、木質藤本)。
在全市范圍內,以縣(區)為單位,逐村、逐單位、逐株進行古樹名木普查工作。以全國古樹名木管理系統作為數據錄入、整理、分析的基礎,以實地現場調查為主,以訪問當地有關人員為輔的方法,對洛陽市古樹名木進行調查分析。依據《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2],調查每株古樹的樹種、樹齡、胸徑、樹高、冠幅、生長狀況、立地條件等,并對所有古樹名木進行GPS定位和拍照記錄。
調查結果顯示,洛陽古樹名木共計86263株,包括散生(單株分布)古樹9303株,名木69株,古樹群213個,古樹群古樹76960株。全國古樹名木管理系統中各資源統計結果為動態數據,本研究使用的是數據截至2020年1月6日。
3.1.1 洛陽古樹群樹種特征
經調查,洛陽共有古樹群213個,古樹群古樹76960株,隸屬22科、39屬39種,其中不同樹種之間數量相差懸殊,數量最多的是殼斗科,占總數的59.18%,其次是松科、柏科、槭樹科,分別占古樹總數的26.11%、11.69%、1.30%,其余各科占古樹總數不到1%。屬的數量最多的是豆科和榆科,分別有3個屬;種的數量最多的是殼斗科,有槲櫟(QuercusalienaBl.)、白櫟(QuercusfabriHance)、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橿子櫟(QuercusbaroniiSkan)、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巖櫟(QuercusacrodontaSeem.)、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7種,其次是榆科、豆科和松科,分別有4個種、3個種和3個種。洛陽古樹群古樹按系統分類統計見表1。
由洛陽古樹群樹種統計表(表2)可知,古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槲櫟、白櫟數量較多,分別占到總數的24.21%、22.96%和19.71%,共占洛陽古樹群總株數的66.88%,占到了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 Franco)、青岡櫟、栓皮櫟,分別占總數的11.69%、9.31%和5.76%,五針松(Pinusparviflora)、五角楓(AcermonoMaxim.)、麻櫟等樹種各占總數的1%左右,其余樹種共占總數的2.12%。

表2 洛陽市古樹群樹種統計
3.1.2 洛陽市古樹群不同行政區域分布特征
經調查,洛陽共有古樹群213個,其中新安縣最多,61個,其次是欒川縣、洛寧縣和嵩縣,分別有56個、38個和32個古樹群,洛龍區、伊川縣、孟津縣分別有古樹群3個、2個和1個。從古樹群個數分布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古樹群分布在縣里,除洛龍區以外,市區幾乎沒有古樹群分布。從株樹分布情況看,洛寧縣的古樹最多,有24326株,占總數的31.61%,其中18630株是古白皮松。洛陽古樹群分布特征見表3。

表3 洛陽市古樹群不同行政區域分布情況
3.2.1 洛陽市散生古樹樹種特征
洛陽共有散生古樹9303株,隸屬38科、84屬、134種,其中不同樹種之間數量相差懸殊,數量最多的是豆科,占總數的49.93%,其次是柏科、柿科、漆樹科、殼斗科、胡桃科、銀杏科、榆科、松科、薔薇科,分別占古樹總數的12.49%、8.32%、7.04%、6.44%、4.48%、2.81%、1.46%、1.28%、1.16%。其余科各占總數比例不到1%。洛陽散生古樹樹種特征見表4。

表4 洛陽市散生古樹按系統分類統計
由洛陽散生古樹樹種(組)統計圖(圖1)可知,古皂莢(GleditsiasinensisLam)資源數量位居首位,共3015株,是洛陽散生古樹總數的32.41%,其次國槐(SophorajaponicaLinn.)和側柏,分別占總數的17.04%和12.00%。數量超過1000株的古樹樹種有皂莢、國槐、側柏3種,超過500株的古樹樹種有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和柿(DiospyroskakiThunb.)2種,超過200株的古樹樹種有櫟類、核桃(Juglansregia)、銀杏(GinkgobilobaL.)3種,其余各古樹樹種株數均不超過100株。由此可見,洛陽散生古樹樹種種類多樣,優勢種比較突出。

圖1 洛陽市散生古樹樹種(組)統計
3.2.2 洛陽市散生古樹樹齡分布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洛陽散生國家一級古樹有956株,占散生古樹名木總數的10.28%;國家二級古樹有1780株,占總數的19.13%;國家三級古樹有6567株,占總數的70.59%,是古樹集中分布的年齡段。洛陽千年以上的古樹有204株,占到了散生古樹名木總數的2.19%以上。另外,年以上的古樹種類較多,主要樹種為銀杏、側柏和國槐,分別有97株、43株和18株。千年以上古樹種類詳見表5。

表5 洛陽市千年以上古樹樹種統計
3.2.3 洛陽散生古樹在不同行政區域的分布特征
散生古樹在洛陽各縣(區)的分布有較大差異,調查結果見圖2。其中,洛寧縣古樹名木分布最多,2675株,占總數的28.75%。其次是欒川縣、伊川縣,分別有古樹1165株、939株,分別占總數的12.52%、10.09%。分布有500株以上的縣(區)還有嵩縣、新安縣、孟津縣、洛龍區和宜陽縣,分別有881株、872株、711株、705株和559株。保留有100株以上古樹的縣(區)還有偃師市、汝陽縣和老城區。其余縣(區)古樹數量均小于100株,其中澗西區最少,只有8株。

圖2 洛陽市不同行政區域散生古樹數量
3.2.4 洛陽散生古樹生長勢現狀
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2]將古樹名木按生長勢分為正常、衰弱、瀕危、瀕死、死亡4個等級。如圖3所示,洛陽散生古樹中,生長勢正常的古樹7856株,占到總數的84.45%,衰弱植株996株,占10.70%,瀕危古樹451株,占4.85%,沒有死亡古樹。應盡快加強對衰弱和瀕危古樹的保護和復壯工作。

圖3 洛陽市散生古樹生長勢現狀
洛陽古樹共計86263株,名木69株,古樹群213個,其中,散生(單株分布)古樹9303株,隸屬38科、84屬、134種,其中不同樹種之間數量相差懸殊,數量最多的是殼斗科,占總數的53.49%。從數量上來看,白皮松是洛陽古樹名木中數量最多的樹種,共計18678株,占洛陽古樹總數的21.655,主要以古樹群的形式集中分布在洛陽市洛寧縣;散生古樹中古皂莢最多,共計3015株,占散生古樹的32.41%。從分布地域來看,洛陽市洛寧縣古樹分布最多,共計27001株,占總數的31.30%,其次是欒川縣,共計25231株,占總數的29.24%;散生古樹主要分布在洛寧縣,共計2675株,占散生總數的28.75%。樹齡最大的古樹是橿子櫟,該樹生長在洛陽市嵩縣飯坡鎮張元村,樹齡在2900年左右。胸(地)圍最大的一棵古樹是櫻桃(Cerasus spp.),該樹生長在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馬頭村,胸圍2252 cm,樹齡800年左右。樹高最大的是1株古國槐樹,該樹生長在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鄉賈村,樹高100 m,樹齡300年左右。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洛陽現有古樹名木在樹種上、樹齡上和地域上都有較大差異,整體相對分散,局部又相對集中,這樣的樹種組成、樹齡結構、地域分布特征與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密不可分。
調查過程中發現位于城市區的古樹保護狀態良好,但其他區域的古樹相當一部分位于居民的房前屋后,周圍堆放雜物,在樹上栓繩、釘釘等現象仍然存在,影響了古樹的生長。另外,部分長勢衰退的古樹,養護、復壯措施不到位,出現病蟲危害、樹干中空、傾倒等樹勢衰退現象,卻未懸掛明顯的古樹標牌、設圍欄,未及時安裝支撐架。
任何樹種都逃脫不了生長、衰老、死亡的自然規律,但樹種不同,壽命長短也不同[9]。同一樹種,有的活數千年不衰,而有的只能活數百年、數十年、數年即死。除了被遺傳因素決定外,還受生態營養條件的影響。洛陽現有衰弱和瀕危散生古樹1447 株,亟需復壯,但古樹的復壯工作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需仔細研究每株樹的立地條件、生長環境,針對其不良影響因素,因地制宜、因“樹”而異、對癥下“藥”。同時,應高度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古樹名木科研監測體系、開展動態監測,加強古樹名木養護復壯綜合治理,強化對古樹名木保護宣傳力度和對毀樹的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