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炳輝
(福建省壽寧縣林業局托溪林業工作站,福建 壽寧 355500)
毛竹是南方重要的經濟竹種,生長快、產量高、用途廣、收益大,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壽寧縣毛竹栽培歷史悠久,廣大竹農在護筍養竹方面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在豐產栽培技術應用和資金投入方面一直比較落后,導致許多地方毛竹長勢不良,單位面積產量低,林分質量差,經濟效益難以提高。為了探索毛竹林的豐產經營措施,引導農民增加投入,提高毛竹的經營收入,現對不同撫育措施的毛竹林進行取樣分析,計算投入產出比,為林農科學經營毛竹林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壽寧縣南陽鎮院洋村下鷲山場,地理位置為東經119°40′,北緯27°38′,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 ℃,年平均降水量2150 mm,海拔530 m,坡位中上,坡度24 ℃,坡向西北,土壤為紅壤,土層厚度40 cm,植被以芒萁、芒、苦竹為主。
試驗地設立在緩坡地段的毛竹林中,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按照施肥、除草松土和對照3個處理設置小區,重復3次,小區面積20 m×20 m。
(1)除草松土,改良土壤。7~8月份完成,鏟除灌木、雜草,并進行埋土壓青,在竹鞭尚未覆蓋的部位進行塊狀墾復,挖土深20 cm以上,土塊呈覆瓦狀排列,利于雜草埋壓腐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2)護筍養竹,調整密度。保留盛期健壯筍,及時挖除退筍病筍弱筍,疏去小、殘、過密筍,每畝保留粗壯筍40~60個,立春前合理挖冬筍。
(3)中耕施肥,提高地力。7~8月份除草并施復合肥,穴施,深施,平均每小區施10 kg。
(4)合理采伐,調整結構。按照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病留壯的原則,調整立竹密度、均勻度、整齊度及合理的年齡結構,使1~3度竹各占30%,4度竹占10%,調整立竹度為每畝200~220株;保留竹林中散生的闊葉樹,使竹闊比例維持在7∶3或8∶2,維護生物多樣性。
春季春筍采挖時期調查春筍產量,夏秋季節調查新竹胸徑、立竹度,冬筍采挖季節調查冬筍產量,連續調查3年,取平均數,將調查的胸徑、新竹、冬筍、春筍等因子進行整理匯總,基礎數據如表1。
根據表1數據,分別計算出胸徑、新竹密度、冬筍產量、春筍產量4個因子相關的統計量,列出方差分析表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新竹密度區組間差異為顯著外,其它所有處理及區組間的差異均為極端顯著。

表1 毛竹試驗林調查基礎數據

表2 試驗性狀方差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種處理的效應之間的大小,用LSR多范圍檢驗作多重比較,各因子3個處理的平均值間的大小排序是相同的,計算出LSR值,列出多重比較表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施肥的撫育方式對于新竹胸徑、冬筍產量、春筍產量均有極顯著影響,對新竹密度有顯著影響,而除草松土的撫育方式對對冬筍產量、春筍產量有顯著影響,對其它因子沒有影響。

表3 試驗性狀多重比較結果
將二種撫育方式的產量、效益與對照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4中可以看出,施肥的撫育方式與對照相比,冬筍產量、春筍產量、新竹密度及收益分別增加了17.7%、8%、31.8%、21.9%,而除草松土的撫育方式與對照相比,分別增加了7.8%、2.9%、15%、5.9%。

表4 竹筍產量增益分析
(1)從試驗結果來看,不同的撫育方式、不同的立地條件對冬筍、春筍及新竹產量都有影響。其中,施肥對產量提高最為顯著。采取竹林地施肥的撫育方式,成本增加20%,產值和利潤分別增加31.8%、21.9%,而采取除草松土的撫育方式,成本增加11%,產值和利潤分別增加15%、5.9%。顯然,前一種方式產出率更高。
(2)劈草除雜對低產竹林改造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值得應用,建議在全縣荒蕪竹林中大力推廣。
(3)挖冬筍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在該縣實施較少,應大力提倡。挖冬筍技術要求高,可結合除草、松土、墾復同時進行,既省工,又可以挖除竹苑老鞭,增加新竹營養空間。
(4)該縣現有毛竹林普遍缺乏撫育措施,老化嚴重,應加大撫有力度,及時伐除老竹,留養新竹,并采取土壤改良和施肥措施,提高竹林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