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旭,尹曉丹,張文娟
(1.西南林業大學 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云南 昆明 650208)
高校實驗室既是學生鞏固學科知識、培養操作技能的教學場所,同時也是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基地。由于具有高危儀器設備和有毒有害化學試劑多,學生活動集中且流動性大的特點,實驗室安全一直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2]。隨著“互聯網+”發展,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 MOOC)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熱點,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明確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然而目前我國高校以慕課形式開展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
慕課是由加拿大學者戴夫·科米爾和布賴恩·亞歷山大在2008年提出,然而直到2011年才受到人們重視,此后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目前國際和國內各大知名慕課平臺,例如Udacity、Coursera和edX以及超星慕課、果殼MOOC學院等,已擁有近萬門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學科課程。
慕課之所以能風靡全球,是因相較于傳統課堂具有以下優勢:
(1)學習形式更便利,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電腦及電視進行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2)學習資源更豐富,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課件、視頻演示、動畫演繹和電子圖書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滿足學生選擇;
(3)教學形式更多合理,摒棄傳統的長篇講授,采用“微課程”的設計,將章節分解為多個小知識點,能加深學生知識點掌握;
(4)“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為教學的主導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多時間段的線上互動,能為學生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3]。
為實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的成效”,各高校加大了實驗室開放力度。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以及實驗內容的多樣化,實驗室安全管理難度也隨之加大。《高校實驗室建設發展報告》顯示,高校實驗室專任教師與學生人數比例約為1∶170,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為學生提供多層次的、豐富的、個性化的實驗指導成為各大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
慕課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吉林大學在內的部分高校已采用相關形式對學生開展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教育,且取得顯著成效。但相比于國內各大平臺上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管理學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慕課課程,有關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方面的課程建設和普及仍存在巨大空缺。此外,目前各高校關于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相關的網絡課程設計基本是基于本校教學的需求以及教師的管理經驗,學生對于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方面的需求如何尚未見相關報道;當前各高校已開設實驗室安全課程的內容及形式是否能最大程度滿足學生興趣和需求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4~6]。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學生是教學的吸納者,兩者對教學模式的需求和反饋同等重要。教師能全面提出實驗室常見事故及對學生應掌握技能的要求,充實課程內容;而學生能準確反映自身對慕課的接受度以及對課程內容、課程形式 考試方式的偏好性。高校可采用問卷及訪談形式對不同學科教師及學生的課程需求進行收集。
依據教師及學生的需求,編制課程大綱。一般情況下實驗安全及規范操作課程應包括以下內容:
(1)高校開展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教育的重要性;
(2)國家相關法規、標準及學校管理辦法;
(3)常規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使用規范和注意事項;
(4)實驗室常見安全事故發生原因及防范;
(5)緊急事故急救辦法。根據大綱選擇具體教學內容及形式。
由于當代大學基本已經邁入“00后”時代,因而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更符合大學生的個性特征[4],除必要的教學課件以及儀器試劑操作演示視頻外,動畫演繹、科教電影以及名師講座、延伸鏈接資源均能提高課程吸引力。由于慕課的學生受眾面較廣,但不同學科實驗在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使用方面具有針對性,因而可在該部分依據實驗類別進行分類,如分子實驗、組培實驗等,以供學生選擇[7]。
課程建設后可邀請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課程效用評價,以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后的安全意識以操作技能變化為指標,并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和形式(圖1)。

圖1 實驗室安全及規范操作慕課建設及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