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鄭立國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隨著新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對口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即“雙高計劃”。這是國家大力支持高等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大建設工程,對湖南省高職院校服務地區產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職院校應聚焦產業,深化產 教融合,創新合作機制,動態調整培養方向,找準定位,培養服務區域產業轉型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同時借助平臺優勢,從多角度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全面展現湖南地區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是“雙高計劃”中的重點任務,其功能定位主要包括:致力于經濟社會產業發展、致力于區域企業行業發展、致力于提升個人勞動素質。完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機制,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是高職院校順應經濟發展,助力《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戰略實施有力措施。有助于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矛盾,提高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提升企業源競爭實力,推進職業教育扶貧,服務地區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任重道遠。
湖南省高職院校現有70所,辦學規模位居國內前5名。根據《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可知,2018年,湖南省校企共建“湖湘工匠”培養基地7百余個,員工培訓中心120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138個,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55個,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達到717個,進入企業頂崗實踐與兼職的教師近3000人。全省高職院校共主持或參與鄉村產業規劃124項。現代農業建設項目137個,開發農業新產品73個,為“三農”解決技術難題268個,推廣新技術176項[2]。湖南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潛力巨大。
報告統計了湖南省高職院校2017年和2018年進行社會服務貢獻到款額數據,主要包括科研服務與培訓服務兩大類別,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2017~2018年度社會服務貢獻統計
2018年湖南省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貢獻中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25552.98萬元[3],校均365.04萬元;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8348.68萬元,校均119.27萬元;技術交易到款額分別達11696.10萬元,校均167.09萬元;這3項到款額分別較2017年增長了66.04%、48.79%、160.15%,同比都有顯著增加,湖南省2018年科研到款總額45597.96萬元,校均651.39萬元。距離全國排名第200的兩所高職院校科研服務到款總額719萬相差67.61萬元。非學歷培訓到款額46276.73萬元,校均661萬元,其中公益性培訓服務近170萬人,校均24285人/年,培訓人數滿足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年培訓人數2萬人的要求。由此可見,第一,湖南高職院校在2018年科研服務到款額、培訓服務到款額以及培訓人數較2017年均有明顯提升,說明湖南高職院校有意識著力發展社會服務;第二,科研服務到款額與全國水平相比仍屬一般水平,湖南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進步空間巨大,特別是科研服務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提供社會服務大多著眼于培養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合作、提供在崗技能培訓服務以及提供行業咨詢建議等,能較好的配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也存在諸多不足。
師資是決定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高低的關鍵指標。教學水平關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教學培訓質量,是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先決條件。在國家鼓勵職業教育的前提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發展態勢喜人,但其中不乏有由中專學院組合升級的,起點一般。一些一線教師是高校應屆畢業生,知識儲備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沒有行業、企業相關實踐經驗,對行業、企業實際情況的認知不夠,同時,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在培養“實用型全能人才”,作為技術支持為企業提供社會服務上難免力不從心,無從入手,無法助力高職院校科研服務的發展。
職業類高校在建設發展中一味追求政策指導,發展思維固化,不愿主動轉變觀念,未能實時追蹤行業、產業動態發展,主動承擔市場導向下技術積累和技術研發的責任[4]。進行社會服務對接企業時,只關注企業技術人員進校,忽視了在校老師成為技術力量的輸出,無法保證技術力量雙向流通的平衡,不利于科學技術的創新創造。
高校現行的考核辦法大多圍繞在教學和科研兩大塊。由于在校授課與提供社會服務的工作內容、形式完全不一樣,在校工作的同時兼顧社會服務增加了相當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容易造成老師在參與社會服務過程中不理解,甚至不積極、不主動。社會服務不能單靠校、企兩方,需要相應的協調監督辦法和激勵扶持機制,以鼓勵教師投身社會服務,轉變教師被動參與為主動的局面。
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未能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社會認可度不高。社會普遍認為本科院校不論是軟實力還是硬件都更優于職業院校,本科畢業生的能力也更高于高職畢業生,在這種觀點的驅使下,企業在選擇合作對象為其提供社會服務時,往往優先選擇科研能力更強、硬件水平更高的本科院校;聘選員工時,同等條件下也會優先考慮本科畢業生。企業作為社會服務對象對高職院校發展社會服務至關重要,因此,強化高職院校品牌,利用好品牌效應,有利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發展。
不論是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還是具備成熟教學方法的老教師對新興技術、新興產業了解不深,這是湖南高職院校發展社會服務面臨的普遍問題。學院應結合市場需要,邀請企業一線骨干給在校教師授課,傳遞業內實時動態,進行業內探討,以保證教師社會服務實踐前瞻性,提高社會服務實踐認知水平[5]。還應鼓勵教師下企業實踐,以一線員工的身份參與到研發、生產、管理等環節中;鼓勵教師參與政府科技項目,提升教師社會服務的實踐水平。同時,積極吸納科研經驗豐富的高學歷人才,帶動提高教師團體科研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社會服務水平。
組建以政府為橋梁,學校、企業為主體的合作聯盟,打破校企進行社會服務時存在的聯系壁壘。彌補當前市場發展不成熟的缺陷,鼓勵高等職業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加入合作聯盟,推動人才教育供方結構性改革深入發展;豐富合作方式,形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合作模式,且有地方各級政府、科研機構、主要工業園參與聯盟合作的合作方式,繼續加深合作;通過各方積極聯系,相互支持,彼此依存,逐步形成多方聯盟,雙贏共生的良性發展局面。
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教師是主體。要最大限度激發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主動性,構建科學完善的晉升評聘制度,加大社會服務在評聘制度中所占比例,豐富社會服務在評聘條款中的設置;同時,完善院校社會服務管理,出臺相應管理辦法。將社會服務納入日常工作,計入日常工作量,并作為日常考核工作中的一項。對于有科研成果落地輸出的,建立相應的獎勵政策,按貢獻比例給予獎勵。營造高職院校教師自愿并主動加入社會服務隊伍的制度環境。
高職教育發展社會服務,要因地制宜,結合湖南地區特色,了解地方經濟對高職院校的真實需求。當地高職院校可以依托當地特有資源,對接主流新興產業,例如:長株潭核心示范區對接智能制造、交通運輸、航天航空、新能源等產業;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對接船舶航運、港口物流、生態環保等產業;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對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特變電工等產業;大湘西經濟區,如湖南常德桃花源、張家界等地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對接生態旅游、有機農業、商貿物流等產業,開展相應的培訓服務和技術服務。幫助貧困地區實現技術扶貧,教育脫貧,提升社會服務品質,樹立行業品牌,助力湖南產業經濟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