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華鳳,劉玲玲,黃緯
(大連市友誼醫院病理科,遼寧 大連 116001)
隨著居民生活及飲食習慣的不斷轉變,胃癌發病率逐漸上升。有數據顯示[1],近年來胃癌發病率增幅大約為7%,若早期胃癌患者盡早接受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將達到90%,但若胃癌進展期再接受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僅為40%。因此,及時發現早期胃癌并采取干預治療措施對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多以局部切除術及胃癌根治術等治療早期胃癌,近年來,內鏡手術逐漸用于胃癌治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及內鏡年黏膜切除術后若患者未出現淋巴結轉移,則提示手術效果良好,為判斷患者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本研究對早期胃癌病癥患者的臨床特征與其淋巴結轉移的關系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 年5 月至2019 年11 月于本院就診的40 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 例,女15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39.8±9.7)歲;病程2個月~1年,平均病程(6.3±1.4)個月。納入標準: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符合早期胃癌診斷標準者;病歷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中晚期(進展期)胃癌患者;存在其他重大疾病者;術前接受放化療治療者。
1.2 方法 基于患者病歷資料,觀察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病理特征與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結合日本內鏡學會分型方法分為3 種類型,其中Ⅰ型為隆起型;Ⅱ型為淺表型,包括淺表平坦型、淺表隆起型及淺表凹陷型;Ⅲ型為凹陷型,包括復合型。結合WHO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分型評定標準分為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管狀腺癌、未分化癌、乳頭狀腺癌以及低分化腺癌,未分化型中分為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以及印戒細胞癌;分化型中包括乳頭狀腺癌及管狀腺癌。可結合浸潤深度劃分為黏膜下癌及黏膜內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出現和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特征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性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出現和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病理特征比較 出現和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病灶直徑、分化程度、浸潤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年齡、病灶位置、內鏡分型、組織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出現和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病理特征比較
2.2 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性因素分析 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潤程度均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高危性因素分析
早期胃癌患者腫瘤細胞的轉移途徑主要為淋巴結,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與預后密切相關,對于已經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考慮實施根治手術為最佳治療干預措施。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在胃癌診斷中的普遍性應用,城鄉胃癌篩查工作的不斷落實及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早期胃癌臨床診斷率不斷提高。有研究顯示[3],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率高達16%,對于部分不會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不建議實施根治手術治療,以避免出現過度治療情況。因此,如何有效判斷早期胃癌患者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十分重要。目前,內鏡超聲、多層螺旋CT等影像學診斷技術并不能充分顯現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探討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其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對于提高淋巴結轉移確診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現和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病灶直徑、分化程度、浸潤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年齡、病灶位置、內鏡分型、組織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中,40例胃癌患者中共有6例出現淋巴結轉移,經廣泛收集資料,結合實際對早期胃癌患病群體進行追蹤調查發現,早期胃癌患者大多發生于22~66歲,且以男性居多,高發部位主要為胃竇、胃角、胃體等[4]。本研究中,4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病灶在胃竇22 例,胃體12 例,胃底6 例,與上述研究結論一致。據臨床診斷發現[5],早期胃癌在內鏡檢查下主要以病灶直徑超過2 cm為多見,病灶直徑越長,說明病灶范圍越廣,且說明病灶部位分布有大量的血管,這一條件環境將促進淋巴結的轉移,本研究中病灶直徑≥2 cm 患者21例,提示早期胃癌的病灶范圍相對較大,不能僅憑借病灶過大確診患者胃癌晚期,還需結合實際診斷結果、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評估。內鏡下主要以Ⅰ型及Ⅱ型分型最常見,約占70%,本研究早期胃癌患者內鏡分型以Ⅰ型及Ⅱ型較多,有33例。組織分型則以腺癌為主,其中屬低分化腺癌最多,分化程度主要以未分化形式為主,分化程度越高,惡性腫瘤生物惡性程度就越高,而浸潤深度越高,表明腫瘤組織接近淋巴組織的距離越近,淋巴結轉移發生率越大。本研究中,40 例胃癌患者分化程度中以未分化型較多,有26 例;組織分型中以腺癌較多,有34例;黏膜內癌28例,黏膜下癌12例,原因可能與早期胃癌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較快有關。
有研究長期隨訪發現[6],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與胃部切除術后胃癌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前者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縮短住院時間。因此,針對淋巴結節未出現轉移者,建議實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病灶大小、浸潤深度、浸潤到黏膜下層、是否存在潰瘍以及侵及到淋巴脈管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7],組織分型、低分化、腫瘤細胞清洗范圍及浸潤黏膜下層是造成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重要因素[8]。本研究結果顯示,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潤程度均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應引起臨床重視。本研究中40例早期胃癌患者內鏡分型以Ⅰ型及Ⅱ型居多,有33例,而Ⅲ型與復合型早期胃癌患者僅7例,提示存在潰瘍以及復雜型胃癌分型有潛在的淋巴結轉移風險,而對于淋巴脈管、淋巴結轉移的影響,本研究并未有數據證實,原因在于本研究所提供病歷資料不具有代表性,數量較少且地區涵蓋范圍較窄。
綜上所述,病灶直徑≥2 cm、浸潤到黏膜下層及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高,建議對其實施胃癌根治術,并于術后定期對其進行內鏡復診隨訪檢查,以免腫瘤細胞出現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