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薇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病理類型包括腺鱗癌、鱗狀細胞癌、腺癌等,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1]。目前,臨床治療NSCLC 主要采用手術方式,可有效切除肺癌原發病灶及轉移淋巴結,改善患者病痛,但傳統開胸手術創傷性大,術后患者常伴有強烈的應激反應,進而降低免疫功能,影響術后康復效果[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胸腔鏡逐漸在外科手術領域應用,其中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在肺癌手術中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目前血清腫瘤標志物及免疫應激的影響相關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在NSCLC患者中應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對血清腫瘤標志物及免疫應激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接收的60例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腔鏡組(n=32)與開胸組(n=28)。腔鏡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0~74 歲,平均年齡(56.84±9.45)歲;其中腺鱗癌2 例,鱗狀細胞癌13例,腺癌17例。開胸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41~75 歲,平均年齡(57.12±9.63)歲;其中腺鱗癌1 例,鱗狀細胞癌11 例,腺癌16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NSCLC診斷標準[3];②經組織病理學、免疫學、細胞學、影像學檢查確診;③臨床分期Ⅰ~Ⅱ期;④臨床資料完整;⑤術前未進行放化療。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胸腹部手術史者;④免疫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開胸組實施傳統開胸手術,確定病灶位置,于患側第5、第6肋間做約18~20 cm的切口,分離周圍組織,結扎血管,切除患側病灶肺葉,依次清掃支氣管旁、隆突下、下肺韌帶、食管旁的淋巴結,術后引流管留置,抗炎治療。腔鏡組實施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主操作孔選擇腋前線第4 或第5肋間,輔助操作孔選擇腋后線第7、第8 肋間,腔鏡孔選擇腋前線和腋中線之間第7 或第8 肋間;將海綿鉗、胸腔鏡等置入,輔助胸腔鏡監視器,游離組織,病變組織的切除選擇直線切割器,并清掃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抗炎治療。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前1 d 及術后1 d,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細胞角質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 50,CA50)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皮質醇(cortisol,Cor)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術前及術后,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CYFRA21-1、CEA、CA50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免疫應激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免疫應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PGE2、Cor 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腔鏡組低于開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時間術前1 d術后1 d組別開胸組(n=28)腔鏡組(n=32)t值P值開胸組(n=28)腔鏡組(n=32)t值P值CYFRA21-1(ng/mL)5.37±0.65 5.42±0.44 0.353 0.726 2.56±0.67a 2.33±0.56a 1.448 0.153 CEA(ng/mL)23.42±6.05 23.48±6.10 0.038 0.970 9.12±3.15a 9.82±2.54a 0.952 0.345 CA50(U/mL)27.96±4.92 28.49±5.08 0.409 0.684 11.57±3.26a 12.60±3.61a 1.153 0.254
表2 兩組免疫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免疫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開胸組(n=28)腔鏡組(n=32)t值P值PGE2(pg/mL)術前1 d 105.59±15.92 102.63±14.48 0.754 0.454術后1 d 155.46±21.22a 123.69±22.80a 5.561 0.000 Cor(ng/mL)術前1 d 67.65±12.98 68.37±12.64 0.217 0.829術后1 d 94.65±16.62a 85.48±15.87a 2.184 0.033
近年來,NSCLC 發病率不斷增長,其病因與吸煙、環境、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有關,患者早期伴有胸部腫痛、低熱、咳嗽等癥狀,晚期出現食欲不振、疲乏、咳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臨床研究發現,肺癌具有侵襲性、轉移性、隱匿性等特點,易侵犯胸膜而出現種植轉移;同時在靜脈回流過程中,腫瘤細胞會擴散至全身,播散、轉移速度較快,嚴重危害生命安全[5]。
目前,臨床可采用化療、放療、手術等方式治療肺癌,其中手術治療是首選和最主要的方法,可根治肺癌。傳統采用開胸手術治療,可較好地切除肺葉,清除縱隔淋巴結,近期療效較好,但該術式創傷性大,患者應激反應較為明顯,且術后伴有嚴重肋間神經與切口疼痛,不利于術后康復,進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6]。隨著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研究的深入,臨床肺癌治療中胸腔鏡手術逐漸應用,其創傷性小,疼痛低,應激反應程度輕,利于肺癌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CYFRA21-1、CEA、CA50 水平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腔鏡組PGE2、Cor水平低于開胸組(P<0.05),表明在NSCLC患者中應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可改善血清腫瘤標志物,減輕機體免疫應激反應。分析原因在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是基于電視顯像,利于醫師清晰、直觀的探查胸腔內部情況,進而減少手術創傷性;同時,該手術應用胸腔鏡,可全方位旋轉鏡頭,并放大視野,具有清晰的手術視野,減少視野盲區,以充分顯露手術外側切口,有助于系統、完整的清掃淋巴結,在維持較高肺組織完整性的基礎上,達到良好的根治效果[7-8]。但該術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對手術技術要求高,術中操作空間受限,若腫瘤較大或侵犯周圍器官等,易導致中轉開腹,因此,臨床應用需嚴格篩選病例。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比較,均具有較好的清掃效果,可有效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但前者對患者的應激反應影響較輕微,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整體治療效果較佳,為臨床治療NSCLC提供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在NSCLC 患者中應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可改善血清腫瘤標志物,有效調節免疫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