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娟
摘 要:古詩群文閱讀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在古詩群文閱讀的理論基礎上,分析了小學高年級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利于小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同時還可以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為小學生學好古詩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古詩;群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5-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33
新課改的逐步深化對小學生的語文教學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尤其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教學古詩群文的閱讀不僅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文學知識,還要求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和審美情趣。但是,目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古詩群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古詩句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或者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枯燥,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影響了教學的質量,所以需要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掌握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含義和特點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具有高效性、實踐性、突破性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能夠圍繞一個或多個議論主題選擇一組文章,并且在特定的時間內,教師指導學生圍繞這一議論主題對文章進行閱讀、分析和構建,最后達成共識的閱讀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個步驟,一是以教材為主,單元整合,二是突破教材,在以課內文本為主的基礎上增加課外閱讀,三是擴大范圍至整本書的閱讀,四是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主題閱讀,五是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融通,開展閱讀主題的班級會或是相關的校園活動。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我國新興的閱讀教學方法,是語文閱讀教學點一種創新,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具有很多突出的優點。首先,群文閱讀強調學生的重要作用,具有主體性,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溝通和討論才能夠完成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發發散性思維,創造性地理解文章內容。其次,群文閱讀教學包括教師、學生和課文內容等各個要素,每個要素都要形成互動,并且缺一不可,具有交互性。最后,小學古詩群文閱讀這種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來展開閱讀教學的方法能夠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形成觀點和意見,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小學高年級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環節
(一)確定合適的議題
議題的選擇是小學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指的是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所要學習的主題,這個主題要貫穿于一組古詩文之中,能夠使多篇古詩文聚集在一起再進行討論,由于古詩文所涉及的內容大都較為抽象,所以教師在對議題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議題能夠對所選定的古詩內涵起到概括和解釋的作用,并且所選擇的議題在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選擇合適的內容
針對不同的議題選擇相應的閱讀文章是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在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同時要保證閱讀文章的質量,要有利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所以在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對“群”的理解,圍繞同一議題,搜集古詩,但不可盲目選擇古詩,教師應當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進行分析,在遵守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實際學習能力和興趣偏好等方面進行歸類,或者根據每一篇古詩的寫作背景、運用手法、主題思想、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篩選,有計劃地選擇群文閱讀的古詩,保證所選擇的內容要以課文教材為基礎,古詩與古詩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和關聯性,并且要與學生的心理特點相吻合,在小學高年段則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古詩,同時教師要能夠將所篩選好的古詩進行有機的結合,不能夠毫無順序地讓學生進行閱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結構將古詩進行排列,以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如可以根據古詩的主題和特點,讓學生進行反復式閱讀、分組遞進閱讀,或者舉一反三閱讀,通過閱讀多篇同一議題的古詩讓學生理解學習某種特定的表達方式、運用手法或思想情感等。如果在選擇閱讀內容時出現失誤將會影響到全文閱讀的教學質量,所以選擇群文閱讀的古詩要非常慎重,要掌握好古詩的主體理解,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并且要合理地擴展到教材范圍之外,推薦學生閱讀與主題相關的同類古詩,盡量避免種類混雜的現象,保證群文閱讀教學能夠發揮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三)選擇合適的引導問題
教師要在所選定的議題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引導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涵。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正確閱讀,設計合適的引導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與合作,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對古詩文章進行單篇閱讀,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多篇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信息的提取與整合,教師要將多篇古詩文章視為一個整體,選擇具有沖突性或比較性的問題,再利用這些引導問題將多篇故事文章聯合在一起,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在設計引導問題時教師要考慮到這些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時刻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和情況,并且群文閱讀的量較大,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多方面設計問題,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提高。古詩群文閱讀教學并不是簡單的閱讀和理解古詩,而是由教師精心篩選和組織,根據教學情況提出引導問題,來進行有意義的課堂教學。
(四)做好閱讀記錄
古詩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給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悟進行交流討論,并且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將古詩中比較優美動人或者有含義的句子或片段選出來,在課堂上朗誦,與同學進行分享,使古詩群文閱讀的效果更為廣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小學高年級古詩群文閱讀有效策略
(一)以趣味探究性為主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時,應當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小學生在心智上還尚未成熟,容易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興趣,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興趣進行學習,同時高年級的小學生相對于低年級的來說,具有更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時可以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古詩,并可以適當引用教材之外的古詩。
(二)構建閱讀內容
古詩的內容較為抽象,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在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在內容構建方面要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可以根據所選擇的古詩文關鍵點把握內在聯系,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根據所選擇的議題,在呈現教材中主題一致的古詩的聯系的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教材之外的古詩。其次,要提高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在構建內容的同時要把握課堂的教學形式。例如,開展自主學習課,共讀課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從所閱讀的內容中學習到知識。
(三)課堂教學組織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采用有效策略,包括課堂導入的策略,課堂過程的策略和課堂作業布置的策略等。首先,在課堂的導入方面可以采用古詩主題的直接引入法,教師直接呈現主題,從主題開始引入古詩群文閱讀的相關內容,或者通過多媒體等,來進行間接引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將同一議題的古詩主題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更加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議題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采用有序的教學策略,古詩群文閱讀不僅僅是教師將多篇文章教給學生隨意閱讀,而是要循序漸進的引入閱讀內容,有序地開發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課堂作業布置方面,要能夠幫助學生練習和回顧在古詩中所學的詞句,在布置作業時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并且要求學生通過對同一議題的古詩全文閱讀把握某種相同的表達方式和運用手法等,總結一定的規律。
(四)學會質疑討論
在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時,不同作者的文章,不同的表達形式,語言風格和題材,學生在接受豐富的信息的同時,也有一些難以理解的部分,所以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要多多設置交流討論的環節,讓學生全面理解所閱讀的古詩內容,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用于提出問題并與同學進行積極討論。
(五)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活動、學習效果與學習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幫助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要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閱讀、學習知識,在課堂之外也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展示書法的方式,將學生書寫優美的古詩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學生抬頭就可以看見古詩,起到潛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還可以進行古詩天天背,可以在黑板上的一個小角落里,留下每天的背誦任務,每天一篇古詩堅持背誦,課前背一背,課后練一練,日積月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古詩。開展以古詩為主題的班會,或者學校組織書香校園等活動,舉辦一些古詩默寫,古詩朗誦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熏陶下,更好地學習、收集和背誦古詩文。
四、結語
目前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仍處于探索階段,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掌握相關的理念和操作方式的同時,加強對古詩全文閱讀內容的整理,解決古詩材料的選擇問題,減輕學生對古詩學習的壓力。在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始終圍繞學生、議題、教材等幾個要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收集相關的古詩,根據議題合理地設置引導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文學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
[2]林瓊.群文閱讀教學:一種新型的閱讀課型[J]. 教育探究,2014(6).
[3]劉秀琴.“五步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9).
[4]程軍.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