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而“1+X”教學群文組合正是有效有段之一。基于此,本文從初中語文“1+X”教學群文組合探索特點出發,從實現教材互補完善知識體系、進行對比閱讀深化教材層次、教學方式創新推進教學改革、開展教材歸納促進系統教學四個方面進行“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在初中語文中具體實踐方法探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部編版教材;“1+X”教學;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055-02
【本文著錄格式】韓斯芮.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實踐分析[J].課外語文,2021,20(04):55-56.
引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及學習效率提升是保障其語文能力的基礎,隨著教學形式的創新與演變,“1+X”教學方式逐漸引起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運用“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拓展學生閱讀面,加深其對教材課文的理解,從閱讀延伸的角度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于“1+X”教學形式的研究,以此不斷提高初中教學質量。
一、初中語文“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的重要性
在初中部編版語文教材中,“1+X”的教學方法指講述一篇課文,運用若干篇泛讀或課外閱讀進行輔助學習,讓學生自行閱讀,增加閱讀量,以此改變以往精讀精講且處處指向寫作的教學傳統模式。
在“1+X”教學群文組合中,以部編版教材中的精讀課文作為“1”,“X”是以課文主旨為線索,展開群文閱讀。在“1+X”教學方式中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將教材知識與閱讀知識組合起來,進行提取與整合,形成較系統的教材課文理解,更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時的思維方式,形成發散式思維,從而提升學生閱讀素養。運用“1+X”將單篇部編版語文課文閱讀與群文閱讀組合起來,得到一組系統性群文,在教學中可運用群文加深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并可促使學生多角度進行教材解讀,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通過“1+X”教學群文組合能夠不斷擴大學生閱讀量,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群文閱讀習慣,同時“1+X”教學群文組合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性,語文課程是語言文字的實踐過程,可通過群文組合的實行使語文教材學習落到實處,起到實踐性作用,將學習自主性交給學生,使學生從傳統枯燥的語文教學中得以解放。
二、“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在初中語文中的實踐方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際應用中,可從實現教材互補完善“1+X”群文體系、進行對比閱讀深化教材層次、教學方式創新推進教學改革、開展教材歸納促進系統學習四個角度進行“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實踐。
(一)實現教材互補,完善“1+X”群文體系
在“1+X”群文教學組合中,應立足于教材課文,選擇適合的群文閱讀,為進一步完善“1+X”群文體系,加深學生教材理解,豐富學生閱讀知識,可適當選擇互補性文本進行閱讀,由教材課文向外擴散,由一篇課文帶動多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課外閱讀,以互補的形式促進學生構建閱讀知識體系,從而進行連貫性閱讀,為語文課程中閱讀理解、寫作等板塊的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回憶魯迅先生(節選)》中運用日常故事描寫的方式展現人物性格及品質;《紀念白求恩》中運用對比及夾敘夾議的手法表現人物特點;《鄧稼先》中運用假設與對話的形式描述人物品質。這幾種方式均為人物描寫中常用手段,引導學生進行互補群文閱讀,可以增加學生對于人物描寫類文章的理解,為以后的人物閱讀夯實基礎。
(二)進行對比閱讀,深化教材層次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比是較常見與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進行群文閱讀中,同樣可以運用對比閱讀的形式深化教材層次,通過求同存異的群文閱讀方式,尋找出多篇文章中的共同點與差異,起到深化部編版教材層次的目的。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中,表現的是以叔叔于勒為代表的社會底層人物和弱勢群體,以此探究小人物在社會中悲慘命運的根源,而同樣為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的魯迅《孔乙己》以及吳敬梓《范進中舉》三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在《范進中舉》中,范進由未中舉到中得舉人產生了性情變化,由正常轉變為瘋最后正常,《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常喝酒,“偷書”被打斷腿,而《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則是遠走美洲發了財,但又生意失敗導致成為落魄水手,三個人物變成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經過對比閱讀不難發現,都是因為經過社會各種原因而落得悲慘結局,同時以周圍人物的行為舉止表現整個社會環境,范進考了幾十年終于中得舉人,胡屠戶、張鄉紳等看客勢利虛偽,最后范進在科舉制度與人情冷暖中經歷了失心瘋最后正常,孔乙己是沒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周圍看客盡是嘲弄與嘲笑,最后因科舉制度與舊社會的原因落得一個“大約是死了吧”的結局,而于勒是曾經發跡最后落魄的水手,菲利普夫婦為人冷漠,于勒在親情淡薄與金錢至上社會中被親人拋棄。經過群文閱讀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這些小人物的悲慘命運皆是畸形社會造成的,作者通過以小見大反映社會問題,諷刺周圍人物的冷漠現象,通過對比學生能夠全面進行閱讀內容整合,提高學生閱讀整理與寫作框架設計能力。
(三)教學方式創新,推進教學改革
為實現初中語文課堂生動融洽的教學氛圍,進行教學方式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化時代,運用多媒體教具進行教學已經屢見不鮮,隨著信息網絡的普及,學生對于多媒體教學已經失去了最先的新鮮感,因此為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將傳統講授進行方式創新是必要的,經過教育手段的研究,“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實踐已經被教師們熟知,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1+X”教學群文組合形式仍未大規模使用,在大部分教學中,僅作為某次課程的教學方式,結合現下信息時代變化,經過“1+X”教學群文組合的形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自主性,同時極大促進新一輪教學改革。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三顧茅廬》一文學習中,大背景為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三國演義》,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劉備三次親臨拜訪,邀請諸葛亮作為軍師幫助劉備打天下,但在整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僅是其中一個故事,表現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態度以及諸葛亮具有的賢明大能,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表現劉備對于諸葛亮的重視以及諸葛亮對于劉備忠心的原因,在課文學習后,學生對于整個三國故事有了基本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文結束后,通過新型社交軟件QQ或微信,分享“七擒孟獲”“三英戰呂布”“舌戰群儒”“大意失荊州”等故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由《三顧茅廬》作為“1+X”中的“1”,以三國其他典故作為“X”,通過信息媒體實現群文閱讀,以興趣為導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推進教學改革。
(四)開展教材歸納,促進系統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材眾多課文中,進行教材歸納幫助學生整理思路的過程,能夠將眾多知識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在緊張的中考目標下,整理歸納是一個吸收語文知識的良好途徑,能夠使學生在歸納過程中不知不覺進行知識積累,是學生清晰的學習思路與內容的精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眾多表示各類情緒的文章或古詩詞、文言文,將其進行歸納整理能夠真實地促進系統教學,規范學生同類知識整理。例如:《早寒江上有懷》《送元二使安西》《相見歡》都是表達送別的詩詞,但其中用以表達思念的意象并不相同,在進行閱讀時,通過群文組合的形式能夠促進學生將送別意象進行整理,從而促進系統化學習,《早寒江上有懷》中借由大雁南飛抒發自身思鄉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借由柳樹進行離別情緒表達,而在《相見歡》中,借由月、梧桐等意象表達內心愁苦與思國。通過將同類思念詩詞的歸納,使學生加深對于思念意象的記憶,以此提高自身閱讀水平,同時進行群文閱讀時,可將其他詩詞中“月”的不同意境進行歸納整理,《山居秋暝》中,月亮代表去清幽環境,以此表達作者對于隱逸山水的熱愛,《旅夜書懷》中,月亮代表自身孤苦凄涼心情,《把酒問月》中則是用月亮代表人生世事無常的感嘆。在古詩詞、文言文學習中,運用“1+X”教學群文組合的形式能夠清晰明了地使學生進行系統化學習,加深對于各類意象的理解,從而全面提升其語文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1+X”教學群文組合線索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教學方式創新,推進新課改進程,更能夠培養學生養成高效率學習自主性與語文興趣,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能夠以興趣為指導完成學習目標。在素質教育指導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教學重點,隨著“1+X”教學群文組合的運用,多元化閱讀方式為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夯實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含笑,王瑋.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設計——以部編本為例[J].文化產業,2020(15).
[2]鞏劉剛.試論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
[3]江小強.優化組文方式,提升“1+X”群文閱讀有效性[J].語文教學之友,2020(5).
作者簡介:韓斯芮,1991年生,江蘇南通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