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普遍對寫作有畏懼心理,他們不愿寫,不知寫什么、怎么寫。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已顯得極為重要。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閱讀教學來提高寫作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儲言、儲情、儲法來積學儲材,讓學生建立寫作材料庫,形成積累系統,最終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生;寫作積極性;儲言;儲情;儲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125-02
【本文著錄格式】黃愛娥.跟著課文學寫作——以閱讀教學激發初中生寫作積極性的探究與實踐[J].課外語文,2021,20(04):125-126.
一、初中生寫作現狀及主要成因
在中學語文課堂里,讓大部分學生畏難的莫過于作文課。許多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絞盡腦汁、七拼八湊。造成這種寫作現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師的不足,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受和體驗的不足,以及學生作文失敗的消極作用,也有閱讀的不足。現就閱讀的不足展開探究。首先,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傳統語文教學觀的指導思想是“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注重課文分析、講解,也就是強調對文章的主旨、結構層次、寫作特色等進行分析,卻忽視了文章的寫作技術、寫作過程的學習,學生因此學不到相應的寫作經驗和技術。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分離,影響了作文教學質量與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其次,學生閱讀積累的不足。閱讀對作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是中學生的閱讀現狀是不容樂觀的:許多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不足;多數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數量很少。至于課內,課文的閱讀有限且效率低下,學生也就不能吸納這些精品的文章圖式、結構圖樣、語言感覺等作文經驗,最終影響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以閱讀教學激發初中生寫作積極性的探究與實踐
日常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對課文進行詳細的分析,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重要語句內涵、文章特色等,往往忽視了文章的寫作技術、寫作過程的分析。這就造成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分離,勢必影響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賴瑞云主張“由表達范式入手,就是把讀、寫統一起來,并實現讀寫互動的好方法”。
為此,我努力探索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并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
(一)其一:儲言
語文教材所選的范文,大多是文質精美的經典之作。正如《寫作心理學》中所提到“在語文讀寫結合中,閱讀的課文對寫作來說是一種語言范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教材中優美典范的語言,以備寫作時化用或者模仿,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好詞佳句進行歸類整理,有利于記憶與運用。如:
1.寫景類。《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其他篇目:《濟南的冬天》《地下森林斷想》《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
2.哲理類。《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托物言志)(其他篇目:《走一步,再走一步》《談生命》《敬業與樂業》《陋室銘》《愛蓮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
3.寫人類。《信客》——“風塵苦旅、滿臉戚容、滿紙幽怨、破碎和焦灼的心……”(語言質樸而典雅、警譬而暢達)(其他篇目:《背影》《臺階》《孔乙己》《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范進中舉》《香菱學詩》等)
(二)其二:儲情
于漪則認為,“精品的閱讀遷移既可著眼于語言形式、寫作技巧,又可著眼于義理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出現的優秀人物的事跡進行分類整理,充實寫作的材料庫,從而解決學生沒東西寫的難題,最終激發學生寫作動機。在教學中,我注意對范文中的內容進行點撥,為學生寫作開發“源流”。例如,在教授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郭安鳳的《多一些寬容》、劉禹錫的《陋室銘》等課文時,我讓學生積累有關道德修養的歷史人物、感人事跡及名言佳句,這樣學生寫以道德修養為內容的作文就有了素材。通過閱讀教學來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有極大的作用。現將對初中教材分類整理的情況羅列如下:
1.愛國情懷。《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憂國憂民、舍己為人的精神。《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強烈報國情懷。《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讓人動容。這是一場激戰。一旦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這一切不過都成了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無望,只能在“夢”中馳騁沙場,怎不讓人長嘆不已?
2.鄉情與童年記憶。《端午的鴨蛋》:汪曾祺總是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情趣,體會到詩意,在小小的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春酒》:琦君用一種洗盡鉛華的筆調,通過記敘在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的幾件事,道出了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念。《社戲》:魯迅先生通過寫“我”童年時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經歷,道出了對平橋村淳樸民風的向往和對童年幸福往事的眷戀。《我的第一本書》:“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牛漢先生對童年往事的獨特的情感可見一斑。
3.美好情操。《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文章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質、品格,寄托了作者對高潔、正直、莊重等美好品德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了作者厭棄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以及對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的追求。《富貴不能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指出,既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又要實踐“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才能做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三)其三:儲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從品析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特色,這樣做,學生沒有學到相應的寫作技術,對學生的寫作幫助并不大。因此,我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時,注意教會學生學習、運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做到“學以致用”。如,《孔乙己》《范進中舉》中,傳神的動作描寫是作品的重要特色。因此,我在講解時,結合學生描寫人物時缺乏準確、生動地表現人物性格的動詞的情況,啟發學生認真體會準確運用動詞的妙處,再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單項訓練。如寫《第一次包水餃》《媽媽的早晨》等文章時,要求學生注意動詞的使用。此外,結合具體的作品特色,還可指導學生吸納、運用插敘、制造懸念、環境烘托等表現手法。這對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有極大的作用。現將教材中可借鑒的寫作技法歸納整理的實例展示如下: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抓住特點有層次地寫景狀物;2.《爸爸的花兒落了》:插敘手法的巧妙應用;3.《口技》:正面襯托和側面襯托的應用;4.《月亮上的足跡》:行文材料的取舍;5.《智取生辰綱》:雙線結構的妙用;6.《孔乙己》:獨特視角和白描手法。
潘新和認為,“閱讀不單是為了寫作,不都要體現在作品中,但是,閱讀總是在為言說、為寫作做準備,是在給言語生命蓄積資源和能源,總是在改變、建構著主體。”可見,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怎么寫”,真正喚起學生的寫作熱情,激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從而走出“作文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孫春成.給語文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王榮生.語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論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潘新和.高等師范寫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賴瑞云.混沌閱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7]潘新和.語文:回望與沉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潘新和.語文:審視與前瞻——走近名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9]賴瑞云.語文課程理論與應用[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黃愛娥,女,1976年生,福建三明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