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剛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比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文進行鑒賞與理解,促進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及情感體驗的加深。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對照比較,挖掘知識點;運用層遞式比較法,把握文本脈絡;運用近似比較法,引導學生領略相似文本的不同之處,從而促進閱讀方法的掌握及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比較教學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6-0088-02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No.3 Middle School of Gao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HE Zhigang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reading teaching allows students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ex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the deepening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Guide students to compare texts and explore knowledge points; use the stepwise comparison method to grasp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use the approximate comparison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similar texts, thereby promoting the mastery of reading metho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ability.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Application
比較教學法是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形式就是對閱讀內容、閱讀角度等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對比,從而促進學生進入閱讀的更深層次,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閱讀教學的要求及重難點,通過比較閱讀,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的提高。
一、對照比較,挖掘知識點
對照比較法在閱讀教學中應用范圍較廣,如對一篇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及細節等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課文中的知識點,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運用比較法,對于字詞等進行比較,解決疑難點,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及匠心獨運。例如,《木蘭詩》中“當戶理紅妝”是寫木蘭要回家時,阿姊的梳妝情景,但是在描寫木蘭回家時梳妝時,卻用了“當窗理云鬃”,在這里的“戶”與“窗”有什么區別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會發現一些不同的地方,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窗”的古今意義是相同的,而“戶”卻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意義的延伸轉變,“戶”文中指“門”,在此用“門”表達了阿姊想見到妹妹的急切心情。通過不同用詞的分辨與理解,讓學生體會古人用詞之確切,學生通過用詞的辨析,更能體會到阿姊的神態,聽說妹妹要歸家,阿姊內心十分喜悅,當門梳妝,其實反映了她急切喜悅的心情。在這種對照辨析過程中,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
二、層遞比較,把握文本脈絡
層遞比較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切入點,可以從一個字詞開始,也可以從一個段落開始,抓住一個方面,加以拓展,也可以是兩篇及多篇課文的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課文結構,厘清文章的脈絡,以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意旨。在此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短文兩篇”中的《陋室銘》和《愛蓮說》為例,兩個文本皆為散文文體,可以運用層遞法進行閱讀理解。
一是對比兩篇文章的中心句,《陋室銘》的中心句是“惟吾德馨”,《愛蓮說》中統領全篇的中心句是“予獨愛蓮”。二是對于文章的開頭進行對比。《陋室銘》開頭以物喻人,以山、水作比,襯托“陋室”,以龍、仙作比,引出“德馨”的品格。作者在此用比喻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品德與情操,這些都突出體現了文章的主題。再看《愛蓮說》,運用了概括性的語言,突出了“予獨愛蓮”的品格,其實兩篇文章的開頭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學生在對照分析中,不僅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品德,還可以從語言文法上認識到作者的寫作功底,學習用寫物來寄托情感的寫法,學習怎樣在文章開頭處點題。三是兩篇文章的正文比較。《陋室銘》在正文部分,主要寫盡管自稱陋室,但是作者所謂的陋室其實是坐落在怡人的環境當中的,而所交往的人都是“鴻儒”,并且自己的生活情趣高雅,這些對環境及對人的描寫,都是為了突出陋室因為有了品格高尚的人居住而不陋。《愛蓮說》的正文內容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寫了蓮不受污染的高潔、端莊、不生枝蔓等,以此來比喻高尚的品格。引導學生對兩篇文章的正文進行比較,可以了解作者寫作方法的異同,讓學生了解到兩篇文章都是通過對環境或者周圍環境中的“物”進行多方面的描寫,以達到以物喻人的效果,突出了文章的意旨,層層深入的描寫,極具說服力與感染力。學生在此不僅領略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與高尚品格,還從作者的行文中了解了作者充滿情感的思辨,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一篇好的文章來自情感的升華,來自對事物的觀察與體驗,這必然對學生的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四是對文章結尾進行對比。《陋室銘》中提到了諸葛亮、楊雄這些超凡脫俗之人,其意圖在于表達“陋室不陋”,“愛蓮說”主要對幾種名花進行描寫與評論,進一步歌頌蓮花的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三、近似比較,體驗相似之處
通過比較發現語篇的類似之處,從而更好地體驗文本情感,走進作者營造的精神世界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這是閱讀教學常用的方法。近似比較法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可以在同篇文章中比較類似點,也可以對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文章進行近似比較。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歷史上共同點較多的文章進行比較,了解不同歷史背景下作品多處的相似。如人教版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中有兩篇詩歌,一篇是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首是元朝戲曲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兩個作者處于不同的年代,但是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相似的。王灣在詩中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而馬致遠在小令中表達了漂流游子的離愁別緒,表面看似情感表達不同,但是細品一下,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即同是抒發孤獨漂泊的游子的情感。引導學生這樣對比,更易于學生了解詩人表現手法的不同,他們處于不同的歷史環境,但是思想情感卻是相似的,通過對比,學生可以進入人物情感世界,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
四、辨析比較,領略不同之處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對幾篇體裁相同、內容相似的課文進行辨析比較,讓學生了解這類課文的寫作方法,對于相同之處進行總結,分別對幾篇課文不同的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等進行辨別分析,找出不同之處,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如魯迅先生的《雪》與高爾基的《海燕》,從文體上來說,都是散文詩,在引導學生進行辨析比較時,可以從不同的點來展開。比如從結構上來對比,魯迅先生的《雪》全文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分別寫了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而高爾基的《海燕》可以分為三個大部分,分別寫了三種暴風雨,著重寫暴風雨來臨后海上的情景。在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時,可以從結構上了解作者的構思與謀篇布局,不但能引領學生厘清文本脈絡,也可以學習作者根據表達主題進行選材與結構語篇的方法與技巧。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情感表達上來辨析,這兩篇散文詩都采取了直接抒發情感的寫法,但是所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魯迅先生表達的是獨立、不屈服的個性精神,而高爾基主要抒發的是對革命事業的支持。在分析時,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分析作者當時寫作的重要意圖與情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樣情感的支配下寫作的,抓住了這一點,就可以進入文本內里,體驗作者的情感經歷,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文章結構。最后,可以對比兩篇散文詩的修辭手法,兩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擬人、對比和反襯的手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分析,文本中運用的象征,是用什么象征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文中的擬人修辭有什么作用,對于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發揮了什么作用等。通過兩篇文章的辨析,學生不僅了解了散文的總體特征,還了解了其不同之處,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較教學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閱讀文本進行比較辨析,以促進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林香.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8).
(責任編輯 ?李 ?芳)
395350033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