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仕春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品德與修養養成與發展的基礎階段,而培養學生的品德與修養則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品德與修養和小學生的情感有著非常大的聯系,這就決定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加強情感滲透,讓學生從思想和內心深處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力量,促使學生在行為與習慣方面實踐從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內容,這對推動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效引入生活情感元素,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力量的領悟。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經驗、思維素質等不足,如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就會“左耳進,右耳出”,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很難有較好的效果。教師需要有效融入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感元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力量,同時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形式。
例如,我在講授“父母多愛我”這一內容時,不會單純講解教材中的知識,而是會引導學生感受從自己記事時起,爸爸媽媽為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的小事。為了增強學生的感受,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十張小紙條,在每張小紙條上寫一件父母對自己做過的事情。這個學習任務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緒引入生活中,很多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兩眼泛紅,在寫的時候非常專注。這就是情感滲透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種教學,學生深刻地明白了父母有多愛自己。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學習者需要利用掌握的知識認識生活與改造生活。同樣,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材也是編者在總結生活的基礎上編寫的,需要學生使用學習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為,而情感的有效融入對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創設情感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與道德與法治力量的共鳴。個別教師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是照本宣科,通過朗讀教材的形式傳授知識,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情感以及知識的溫度,從而在思想深處認為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是冰冷的。新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情感的滲透讓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本質是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法治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使其能用思想規范行為,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安全記心上”這一內容時,如果采取口耳相傳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記住幾個知識點,只知道安全知識有哪些,學習完之后很可能就忘記了。于是,我創設了一個情感教學情境,借助網絡收集近幾年的交通事故,重點展示出現交通事故之后親人的痛苦,讓學生感受到交通事故帶給親人的痛苦,使其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交通事故給親人帶來的創傷。雖然沒有直接說明安全的重要性,但是通過情感滲透更能讓學生意識到安全有多么重要,認識到生命與安全的意義,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對安全的認識與重視。
創建情感教學情境首先要明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將其與教學內容中存在的情感因素有機聯系。在情境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問題,為學生情感的激發提供一個基點。
開展豐富的情感實踐活動,增強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力量的體驗。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讓學生深刻領會道德與法治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參加豐富的情感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力量。教師在設置情感實踐活動時,要充分結合要講解的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能好高騖遠,否則學生難以領悟,當然也不能太簡單,否則難以觸動學生的內心。
例如,我在講解“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這部分內容時,意識到不應該只講解理論知識,而是應該開展實踐活動,尤其要借助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喜愛、對家鄉發展的敬佩之情。為此,我將學生帶至文化博物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文化魅力。為了增強學生情感上的體驗,我邀請一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講解、表演這座城市所獨有的文化藝術,這種教學遠比我在教室里苦口婆心地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育本身來源于實踐,在教育中滲透情感能讓小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讓小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從而使小學生有更加濃烈的情緒,更加深入地理解與分析所學的內容。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成為新時期教育的主要目標,也正因如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地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教育價值不斷被發掘。要想高質量地激發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力量,教師還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尤其要滲透情感,通過融合學生生活情感、設置情感教學情境、開展情感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領悟、體驗道德與法治的力量,從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