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興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從國家“十三五”開始,政府層面已開始推動養老服務產業規劃落地實施,并逐步強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強多種形式、多種層面與社會資本間的合作。國內養老產業逐步呈現出幾類依托于已有資源稟賦優勢的養老業態。本人在“十三五”初期即參與到上海市崇明CCRC養老項目的投資建設,在5年多的時間里親歷了項目的籌開、設計到全面動工;同時也歷經了“營改增”和養老產業財稅優惠政策的系列出臺。因此,結合本職工作對養老投資企業的財稅要點進行剖析,既是作為財務人員的專業交流,同時也為今后該行業的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國外較為成熟的養老產業發展模式,其投資與運營是分離的(不同的法人主體),這有助于實現風險與收益較好匹配,也有利于各個行業參與者對于資金風險偏好和久期的安排。隨著社會分工不斷完善,投資商作為養老產業鏈的主體,其成功將更加依賴于日益成熟的金融市場,從而更有利于投資領域和投資方式的多元化;對于運營商,堅持通過精益化的服務乃至品牌建設、規模化發展來提高市場份額和降低邊際成本是核心內容,輕資產運營是其未來發展方向。
以美國經驗來看,養老照護服務是一個包含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的完整生態系統,大家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各取其利。
(1)上游投資商:主要有REITs、私募基金和非營利性組織三類,REITs關注租金收益的穩定性,強調資產的長期持有,私募基金強調物業資產的低買高賣,非營利性組織關注慈善。
(2)中游開發運營:開發商按要求定制開發,獲取開發利潤,承擔開發風險;運營商通過租賃和托管的方式實現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
(3)下游相關產業:養老照護服務是整個鏈條的核心,相關產業及衍生產業服務商為下游服務產業(見圖1)。
圖1 養老產業鏈
目前,公司重點任務是圍繞著上海崇明CCRC養老項目的具體建設有序推進。從養老產業鏈來看是作為中游“開發商”的角度開展工作。從稅務角度分析,建設期項目建造成本資本化不涉及企業所得稅,項目自建房屋因還未轉固不涉及房產稅,日常除了大量的增值稅進項稅需要進行一定籌劃,零星的印花稅因為金額較小不在此次分析范圍內。自2016年5月1日“營改增”正式實施后,項目的建設過程將積累大量的建筑類施工增值稅專用發票,在大量的資金投入過程中,怎樣提出合理的稅收籌劃建議成了財務口在項目建設期一個重要課題。故此,本人在項目建設期中,從稅務籌劃角度對于工程承包方式做出一定分析并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議,具體如下:
一方面,根據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一般納稅人以清包工方式(或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稅率為3%;其余工程承包方式,承建商按照建筑服務業稅率9%征收增值稅;物資采購的增值稅稅率為13%。因不同的稅率從而提供了稅務籌劃空間。
另一方面,按照主要的兩種工程承包模式,從業主方角度來分為非甲供工程及甲供采購。
假設條件:
(1)總包方按照建筑服務業增值稅稅率9%征收,同時業主方可以按照9%增值稅進項稅進行留抵。
(2)以材料款(A)及人工款(B)占總建筑成本(C=A+B)的占比為自變量1,以總包方利潤率為自變量2。
通過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下表:
表1 非甲供工程實際承擔增值稅稅率敏感性分析
從表格分析,非甲供工程方式下,對于總包方,材料成本占比越高,營改增后對于業主能享受的留抵稅實際稅率越高。同時,經測算當材料成本占比下降到60%以下時,總包方通常會采取提高利潤率的方式轉嫁稅務成本。
甲供工程方式下,對于總包方,其成本主要來自人工及管理費,其承擔的增值稅率恒定為2.91%(3%/(1+3%))。
因為甲供工程,對于業主方來說,材料成本占比越高,營改增后對于其稅收優惠越大。經測算,材料成本占比如上升到70%以上,業主可以享受到的進項稅留抵稅率將高于非甲供工程的8.26%(9%/(1+9%))。
結論:綜上兩種不同工程承包計稅方式下簡易模型的測算結果,首先,可以看到從稅務籌劃角度出發,材料成本占總建筑成本的比率將是決定采用何種模式的決定性因素。材料成本占比越高,業主方或總包方都會優先考慮自身進行采購,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其次,總包方能否將自身的稅負轉嫁至分包方即從分包方得到足夠的增值稅進項稅,其與分包方的合同談判中能否獲取足夠的價格優勢,總包方自身的稅務管理水平也會間接影響工程的計稅方式。但最終決定采取何種工程承包方式,其影響因素除了節稅考慮外,還有其他諸多決定性因素,如業主的工程管理方式、人員配備、總包合同價格磋商(即前面所述的利潤率影響因素)等,需要進行統籌考慮。
在公司各類工程類合同(特別總包合同)最終實際操作過程中,本人從稅務籌劃角度建議工程類合同的投標報價及合同后附組價清單中進行價稅分離,即從業主方經濟角度判斷,其承擔的實際成本是不含稅價格(假設業主建設期累積的增值稅進行稅留抵稅額可以在運營后全部消化);同時在合同中還必須加入合同未付款金額將根據國家對增值稅率調整而相應調整的條款,從而完全剔除增值稅率調整對于業主實際承擔成本的影響。
鑒于崇明CCRC養老項目還剩下一年多建設期,本人結合自身經驗從財稅角度對其進行提前規劃,得出以下建議:
從運營期收入端來看,可以把養老服務行業的收入分拆成“會員收入+護理收入+商業收入”的業態,其中“會員收入”為老年人能夠入住養老社區的入門費;“護理收入”為日常為老年人提供的各類專業照護服務收入;“商業收入”為老年人入住養老社區自行消費的各類如餐飲、娛樂、美容美發等等額外消費。考慮到各類收入的收費模式各不相同(有些是通過現金形式、有些可能以積分抵扣,有些會涉及銷售優惠等方式),并且各類收入所涉及的增值稅稅率也會不同,對于收入端在會計上和稅務上的拆分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涉及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不同的稅務征收方式。
按照增值稅計稅方式,如納稅人提供適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應稅服務,應當分別核算適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提高適用稅率。此外,納稅人兼營免稅、減稅項目的,應當分別核算免稅、減稅項目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不得免稅、減稅。從合規角度而言,建議對于不同收入分開核算,如不分開則會產生稅務風險。
對應前述收入拆分項,運營期養老服務行業在利潤表中成本項所占的大部分為物業折舊攤銷及人工成本(假設暫不考慮公司股權設置中稅務籌劃因素),按照行業經驗數據,這兩塊成本占營業總成本比率約60%~70%,其他類成本如餐飲原材料采購、能源費用、物業維修成本等各自所占比重均較小,從而在增值稅角度來看,運營期養老服務業在成本端的增值稅進項稅抵扣數額較小。所以,對于增值稅進項稅的稅務籌劃重點應集中在建設期大量留抵的進行稅怎樣合理利用。前述的收入拆分原則同樣適用于運營期的成本計量和進項稅計量,在會計核算上應根據業務性質及對應的增值稅不同稅目進行分類核算,盡可能將進項稅歸類到可抵扣的業務項下。
對于項目公司從建設期轉入運營期的股權設置需要重點考慮的是三個層面——業務層面、人員層面和財務(稅務)層面。從業務層面來講,項目公司轉運營后,其收入模式將區分成收回初期投入的“入門費”收入,對應其最大的一塊成本為折舊攤銷;而日常的月費收入則對應的成本為項目日常運營開支。從人員層面來講,項目運營期需要大量的護理及勞務人員加入,這類人員結構匹配的收入和成本均針對養老服務業態。從財務稅務層面來講,如輕資產運營公司與重資產項目公司所有的資產和負債繼續在一家公司中將不利于后期股權層面、稅務籌劃層面的操作靈活性。故而本人從行業對標企業以及專業經驗判斷,建議設置獨立的養老服務公司,從而從法人主體上獨立于裝有重資產的項目公司。具體分析如下:
1.從稅務籌劃的實際應用分析
(1)增值稅。作為項目建設公司,在建設期間累積下大量的建筑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增值稅進項稅留抵稅額,如果后續養老服務業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地,各類收入業態均不需要繳納增值稅銷項稅,勢必這一部分很大金額的增值稅進項稅需要轉出至項目結算成本,造成企業失去一塊非常大的稅務優惠。而將運營期收入的確認放在另一家養老服務公司,即有利于養老服務公司去申請增值稅銷項稅的優惠減免,又可以讓項目公司之前大額的增值稅留抵稅額繼續沿用至之后的稅務籌劃。
(2)企業所得稅。由于項目公司與養老服務公司有著天然的業務聯系,前者可以對后者提供物業租賃,后者可以對前者提供運營服務。同時,項目公司每年存在數千萬元的折舊攤銷費用以及一定的利息費用,可以作為有效的稅盾;而養老服務公司存在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并且擁有持續穩定的月費服務收入。通過合理、合規的企業集團內部轉移定價策略,可以有效利用稅務籌劃空間,為企業節省稅務成本。
2.從養老產品嫁接金融屬性來講
輕重資產公司的分開設立同樣有利于資金流、商務安排、風險隔離等操作的靈活性。目前行業已呈現的產品包括養老型理財產品、養老行業專項投資基金或債券、年金保險(提供養老社區入住權)、養老消費信托等。從商業模式分析,養老社區的入住權可以優先引入金融屬性,通過金融機構做到一定的增信效應;在個人消費者認可養老社區收費模式的基礎上向項目公司認購一攬子消費權益(通過購買保險產品或信托產品方式),同時其與養老服務公司簽訂后續服務協議約定入住期間養老服務的權利義務。在此種交易結構安排下,個人消費者即通過購買金融產品獲得養老社區的入住權益。
(1)隨著養老產業的角色分類更加明確,在不久將來國內此行業中的投資人(比如大型央企、產業基金或REITs等)、養老物業承建人(比如通過BT模式等)、養老運營及服務商也將針對各自細分市場,利用稟賦優勢發揮各自特長,最終形成各自市場成熟的商業模式(與國外成熟養老產業模式看齊)。目前大型企業三位一體的養老投資布局也將發生變化,大型國企或者資本驅動型企業的重心將逐步調整到投資人角度,以資本來驅動利潤從而加快該產業的發展。
(2)隨著政策層面對于養老產業的不斷傾斜,會有一批專門從事養老地產的專業承建商出現,從政策獲取、規模化開發、標準化驗收轉讓等方面將自己打造成專業的養老地產承建商,從而獲取養老地產開發商應獲得利潤。目前行業中采取輕資產運營的養老服務公司已不斷涌現,通過打造獨有的養老品牌、團隊、人員培養體系以及富有特色的餐飲、娛樂、休閑等服務已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老年客戶對其服務的認可程度決定了其收費定位和未來發展空間,未來將呈現更多的創新類服務理念從而促進養老服務品質的不斷提升。
(3)隨著養老產業鏈外延的不斷擴大,該產業的盈利點將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物業升值或運營服務,對于該產業的下游企業,或者結合醫養概念,或者涉及包括養老餐飲、美容、智能化、康復器械、心理咨詢等行業,將進一步反哺養老行業本身盈利能力薄弱的特點,形成更大更厚實的產業生態圈。
(4)金融業與養老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其中,特別以“養老+保險”為例。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保險資金多方位投入養老機構建設;保險資金亦將通過全資、股權合作、股權投資、投資信托基金、發行類不動產投資基金產品等模式,全面參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促進保險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保險機構將不斷創新養老保險產品服務,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養老保障;不斷探索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老年人護理保險和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推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大力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對養老產業鏈及養老投資企業進行財稅角度的淺顯分析,并對未來該產業的發展做出合理展望。養老產業作為健康中國的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能夠實現營收或利潤達上萬億。本人作為置身于該行業的財務專業人員,勢必會在未來發揮專業優勢,對該行業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