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江中小學 張飛飛
通過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關注,也能夠引發他們的思維參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對所學進行反饋。提問是多元化的,學生問老師,老師問學生,學生之間互問,都是可以的。多元提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迸發,從而進一步促進素養的生長。
預習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也就是向文本提問。而向文本提問,就要理解文本背后的內涵,就是要以自己的方式探究問題。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節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預習,旨在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式來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線、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棱;最后在預習中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當學生看到課本中呈現的長方體時,腦海中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當教材文本展示出長方體的面的時候,學生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面?分別是哪幾個面?可見,學生預習的過程就變成了對教材文本提問的過程。學生對教材的提問可以帶上自己的體驗,比如:如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講臺上的長方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學生一邊提問,一邊真實地體驗,將預習變成了邊提問邊操作。學生看到的是三個面,于是再次提問:在畫長方體的時候是不是只要畫三個面就可以?隨著預習的深入,學生的提問也在深入,如:能不能也畫出一個長方體的立體圖,同時標出它的棱與頂點?教師鼓勵學生向文本提問,要舍得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因為向文本提問就意味著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了抽象的知識,可以讓數學展露鮮活。
小學數學重在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要能讓學生學會相互提問。
以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節為例,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用22 根1 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塊長方形花圃,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呢?題目布置下去以后,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如:要算周長是不是要先算長和寬?長和寬好像不是固定的,是不是有不同的擺法?不同的擺法周長是不是固定的?……圍繞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自己開始操作。有學生先在紙上列出多種可能,再一一擺弄,于是發現所有長與寬可能是:①長10 米,寬1 米;②長9 米,寬2 米;③長8 米,寬3 米;④長7 米,寬4 米;⑤長6 米,寬5 米。當學生列好了、擺弄完了,他們的彼此提問又開始了:長與寬是不是有5 種情況?這5 種情況能不能不看圖就寫出來?互學一般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的,學生間是平等的,彼此發問是自由的。此時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需要適時引導,讓學生不斷變化話題,能及時地發問,同時,教師要改變機制,讓發問變成一種習慣。
展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自己的所學展示出來并教給別人的過程,所以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很容易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當然,由于不同學生的基礎不一樣,需要拓展的程度就會不一樣,他們自己能發現的問題自然也不一樣。因此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單方面地向教師提問,以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以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7 章“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例,教師設置這樣一題:在下面的月歷卡中,用“十”字形框5 個數,共可以框出幾個不同的和?這題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問。

學生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中間數可以在哪些行之間?”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觀察中間數的特點,他們一下子就能發現中間數的上下左右必須有數。這時學生再問:是不是第一行與最后一行沒有中間數?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往往會直接問出第三個問題:第二行的中間數可不可以是8,9,10,11?第三行的中間數可不可以是14,15,16,17,18?最后一個問題,學生幾乎是一起提問的:第四行的中間數可不可以是21?有了這樣的鋪墊,就有了這樣的結果,即一共有4+5+1 =10(個)。在展學環節,教師要讓學生不間斷地問,不間斷地發現問題,從而便于教師及時發現本節課學生還有哪些認知的盲點,并想辦法解決它,發現學生思維的特點,及時給予一定的提醒,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學習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不斷提問的過程,不斷地改變思維方式的過程,不斷發現新的思路的過程。讓學生展開多元的提問,其實就是給他們的思維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