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童游中心小學 鄭芝建
小學數學教學期間,運算教學貫穿整個過程,這也意味著運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運算能力進行培養,這樣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閱歷,同時也能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這對他們的學習和日后的發展都是極為關鍵的。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理論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掌握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有效夯實基礎知識,為下一步開展運算學習做準備。其次,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數學理論知識學習技能,進而拓展數學運算定理使用范圍,促進運算定理運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加強數學理論知識的教學力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為進行拓展學習做好準備。
例如:在學習“加法運算定律”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加法運算定律,通過對加法運算定律的理論知識學習,幫助小學生理解加法運算過程,認識到加法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教師運用具體的運算過程來幫助學生掌握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方法和技巧,促使小學生降低學習難度,豐富數學學科認知。最后,教師通過具體的加法運算習題來幫助學生練習運用加法運算定律,讓小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活動,鍛煉加法解題準確率,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競爭力。比如:仔細想,認真填空:
(1)兩個加數交換位置,( )不變,這叫做( )。
(2)先把(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 )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3)38+54 =54+( ),這是運用了( )。
(4)67+36+21 =36+( + )。
教師運用這四道題目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加法運算定律使用的方法,進而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這一運算定律。
計算時,學生經常會出現各種錯誤,而面對這些錯誤,通常都是由教師提出并引導學生進行改正,這也導致學生很難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致使糾錯的過程失去了意義。對此,教師可轉變糾錯方法,通過讓學生自行糾正錯誤,進而意識到自己在運用運算定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化對于運算定律的理解。 所以當學生運算出現問題時,教師需要為他們留出自主思考和改正的時間。例如,針對“45×30”這個算式,在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時,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以下錯誤:45×30=45×5+45×6=495。在學生出現這個錯誤時,教師可以借助反證法推翻學生的這一觀點:“若45×30=495,那么30 豈不等于11?”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出現的錯誤,之后學生便會通過全新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后,教師需對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吸收運算定律,進而正確解答計算題。
對于計算而言,口算是基礎內容。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通常都是采用筆算法則解答口算題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會在腦海里列出公式,之后再口述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學生會誤認為口算要比筆算速度慢,且準確率不高,這樣他們也會失去對口算訓練的興趣。教師要想對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就需對口算算理的教學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口算法則進行練習,學生自身的運算習慣也能得到優化。借助口算訓練,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及速度都會得到有效的提高,而經常口算也能積累豐富的計算經驗,這樣在他們腦海中便會形成固定的數字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實現學生計算速度的全面提高。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針對數學教材中的理論概念及相關算理,學生不但要全面掌握,同時也要懂得如何運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與此同時,隨著學生運算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也能得到發展,進而實現自身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