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zhèn)三垛小學 張 慧
情境教學法意在帶領學生開展一系列交流與反思活動,使學生通過趣味的情境,從個人的主觀角度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低年級學生喜歡關注好玩、新奇的事物,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背景,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趣味性情境,帶領他們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愛之情。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統(tǒng)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統(tǒng)計班內每個人喜歡的動物。教師可以這樣向大家介紹:“圣誕節(jié)在每年的12 月25 日,在這個西方節(jié)日到來之前,我將給每個同學準備禮物。禮物的封面要體現每個人最喜歡的動物,因此現在需要大家匯報自己喜歡的動物。”聽到教師提出的要求,學生會注意到教室的裝扮與以往不同,不僅多了圣誕樹,還有圣誕老人與羚羊坐騎,看到這樣的情境,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將自己喜歡的動物匯報給教師,而在聽到教師說有禮物送給自己后,他們的興趣會更加高漲,從而主動配合教師教學。通過這樣的趣味情境設計,學生會對課堂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充滿期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自己知識的閘門,激發(fā)學習欲望。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夠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情境問題的設立,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維活動能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乘法與加法”這節(jié)內容時,學生首先要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然后嘗試運算。為了使學生能對課堂學習投入更多熱情,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的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自己的座位安排,向學生提問:“如何通過座位幾排幾列來算出班級的總人數是多少?”通過觀察,多數學生都能想到:每一排有六個同學,共有五排,那么全班同學就是5×6,也可以是6×5,即30 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假如班級又轉來了三名同學,那么現在班里有多少同學呢?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列算式?”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在乘法的基礎上運用加法進行運算,得到“33 位學生”的正確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動手實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數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實踐活動情境,提高學生實踐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時,教師就可以安排畫畫與拼接等活動,通過用長方形構建其他圖形的教學任務,加深學生對各平面圖形之間聯(lián)系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火柴棒拼接出一個三角形,之后帶領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定義與類型。同時,讓每位學生也都拼出一個三角形,我們會發(fā)現不同學生拼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會有差異,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也有鈍角三角形。在此過程中,學生就將知識應用到了實踐的過程當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還能使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個性與能力。
小學生不僅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且每個人都有著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學中,通過競賽情境的設計,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關注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將他們的性格特點與所學的內容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成績提升。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在講解完加減法的運算方法后,讓學生“開火車”,學生通過計算依次說出自己在第幾節(jié)火車廂,答對之后火車才能正常運行。講解完比賽規(guī)則后,學生依次完成自己的計算題,每位學生都回答正確的前提下才能保證火車正常運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游戲中更加主動地思考和運用數學計算,同時也提高了同學之間互動合作的能力。競賽活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教師實現高效課堂的打造,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對學生鞏固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起到支持作用。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創(chuàng)設情境鞏固知識,幫助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實現靈活運用,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有效發(fā)掘學生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