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 毛小霞
幾何是初中數學重要的知識內容,而在中考中常以綜合題的形式考查,涉及眾多幾何性質和定理,圖形結構也較為復雜。合理把握圖形特點,識別模型結構且能靈活運用是問題突破的關鍵。本文以一道中考幾何壓軸綜合題的教學為例,比較兩種不同的解法,針對試題進行呈現、解析、賞析,并對其中的模型結構進行拓展。
以下是一道中考幾何壓軸綜合題: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0,4),B 為x 軸正半軸上一動點,AE、BF 平分∠OAB、∠OBA,AE、BF 交于點P,試回答下列問題。
(1)求∠BPA 的度數;



圖1

圖2
本題共三個小問,題干給出了圖形建構的過程,首先需要根據文字描述理解圖形的結構,然后結合對應的問題來探究具體的解題思路,具體如下:

(2)分析:由題意知要證明∠MFO=∠EAO,就要想辦法證明FM //AE,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定理。本小問有兩種方法,方法1 是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添加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來解決問題,方法2是利用“等腰直角+直角”模型構造“手拉手”模型得到全等來解決。
方法1:如圖3,連接OP,作PH ⊥OB 于H,PK ⊥OA 于K。
∵AP、BP 分別平分∠OAB、∠OBA,
∴OP 平分∠AOB。
∵PH ⊥OB 于H,PK ⊥OA 于K,
∴PK=PH。
∵∠PKO=∠PHO=∠HOK=90°,
∴四邊形PKOH 是正方形,
∴∠HPK=∠MPF=90°,
∴∠FPK=∠MPH。∵∠PKF=∠PHM=90°,
∴△PKF ≌△PHM,∴PF=PM,∴∠PFM=45°,
∵∠BPE=180°-135°=45°,∴∠BPE=∠PFM,
∴FM //AE,∴∠MFO=∠EAO,∵∠OAB=2 ∠OAE,

圖3
方法2:如圖4,連接PO,作PG ⊥OP 交y 軸于G,
由第(1)問知:P 為△AOB 的內心,得∠GOP= ∠EOP =45°,
∴△GPO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GP=OP, ∠FGP=∠MOP=45°。
∵∠FPG=∠MPO=90°-∠FPO,
∴△PGF ≌△POM,∴PF=PM,
∴△FPM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MFP=∠APF=45°,
∴FM //AE,∴∠MFO=∠EAO。
(3)分析:由題知點B、T 的坐標,由垂直求S 點的坐標,也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代數方法,求出直線BT、OS 的解析式,利用方程組即可求出交點S 的坐標。第二種是幾何方法,也是利用“等腰直角+直角”模型再來構建“三垂直”模型,雖要添加輔助線,但對熟悉模型的同學來說并不難想到,也是幾何里常見的方法。


圖5
方法2:如圖5,連接OT,過O 作OG ⊥OT 交BT 于G,

上述考題分為三問,并采用難度遞進的設問方式,第一問是比較基礎的三角形內心模型,后兩問有難度,但都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主要考查了三角形角平分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一次函數、“等腰直角+直角”模型、“三垂直”模型等知識,要求學生學會添加常用的輔助線和對一些基本的模型有一定的了解。
對復合圖形模型的提煉、轉化是幾何壓軸題的重要考點,也是幾何綜合題突破求解的難點之一,而充分把握圖形的結構、靈活運用基本模型是解題的關鍵。這道題后面較難的兩問都用到“等腰直角+直角”模型,如果熟悉此模型即可一模解兩問,充分發揮了基本模型在解題中的積極作用。
本題中出現的三角形內心模型、三垂直模型常用,學生容易識別,而“等腰直角+直角”模型學生在平時做題中會碰到,但沒有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接下來分兩類對這個模型進行拓展變式探究。

圖6


圖7

引導學生自己證明,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此模型,做到靈活運用。
中考試題是對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考查,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對其中的幾何綜合題,不僅需要理解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幾何定理,還要準確識別圖形結構,注意培養學生幾何模型的識別和運用能力。而“幾何模型”是學生在數學解題中聯想的原型,如果學生看到相應的問題能建立聯想,就能順利地找到解題思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重視模型的學習,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