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元 張天令 葛余超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體育教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0)
體育院校授課的模式是術科和學科課程交替進行,需考慮交替時神經過程的興奮與抑制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促進大腦皮層神經過程強度、興奮性、均衡性協調發展,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因而尋求一種適合體育院校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非常必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成功運用于教育領域,開放式教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學習的形式也越來越社會化。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于學生的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說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由專業人士分享在互聯網上的開放性課程[1],是一種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新型網絡課程模式[2],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適用于各種人群。
本研究以慕課教學模式為理論基礎,從體育理論課堂教學實踐出發,探討慕課教學模式應用在體育理論學科教學中對體育院校大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選材課程選修班2 個班學生共60 人,隨機將2 個班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對象均符合以下要求:
一是自愿參加本次教學實驗,并且能按照實驗要求堅持完成整個教學實驗。
二是實驗對象的身體健康狀況能夠達到實驗過程中的要求。
三是實驗對象都是第一次學習運動員選材課程。
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
第一,通過廣州圖書館官網訪問中國知網,以“MOOC 教學模式”等為關鍵詞展開搜索,并查閱相關文獻。
第二,到圖書館查閱《運動員選材》等著作,為本論文的寫作尋找理論支撐與科學依據。
通過以上辦法開展相關的科學理論研究,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
2.問卷調查法
在實驗前后對實驗對象的學習興趣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60 份,全部按時收回,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3.實驗法
本實驗隨機選取廣州體育學院2 個運動選材選修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周期為一學期共16 周32 個學時,將研究對象按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2 個班除了選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外,其他的教學環境均一致,避免出現其他變量的干擾。由于實驗對象均為第一次學習運動員選材課程,其基礎知識和實操技能處于同一水平,所以在實驗前只對實驗對象發放學習興趣調查問卷。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對象運動員選材課程基礎知識和實操技能進行測試(百分制),并進行學習興趣問卷調查,對實驗對象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論證實驗假設,對比實驗對象對兩種教學模式的感興趣程度。
4.數理統計法
本實驗運用Excel 和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由表1 可知實驗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問卷調查發放和統計情況,實驗對象對運動員選材課程的學習興趣很高,非常感興趣的實驗對象在兩個組的占比分別為77%(實驗組)與83%(對照組),沒有對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其他選項在實驗對象的兩個組中所占比例也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得出實驗對象在實驗前的學習興趣這方面趨于一致,不存在大的差異,不會對實驗變量造成影響。

表1 實驗前實驗對象學習興趣調查統計表(n=60)
由表2 數據可知,采用基于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學生對課堂非常感興趣的有21 人,占比為70%,感興趣的有6 人,占比為20%;而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班對課程非常感興趣的有6 人,占比20%,比實驗前減少19 人,占比下降63%,感興趣的學生有5 人,占比17%,占比上升7%。實驗后,實驗組對課程沒有不感興趣的學生,興趣一般的也僅有3 人,占比10%;實驗后,對照組對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有7 人,占比達到23%,興趣一般的學生有12 人,占比高達40%,比實驗組高出30%,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對課堂認可度明顯高于對照班。

表2 實驗后實驗對象學興趣調查統計表(n=60)
在教學中采用慕課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課堂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學生帶著問題來到課堂,通過教師指導,同學之間討論,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初學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掌握本節課所要講解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學生感興趣的更深層次的課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3]。對課程有了學習興趣之后,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在體育院校理論教學中采用慕課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表3 可知,采用基于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學生60 分以上人數30 人,占比100%,80分以上學生達到了19人,占比63%,90分以上9人,占比30%;而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班60 分以上學生25人,占比84%,但80分以上學生人數僅為6人,占比20%,90 分以上僅有1 人,占比3%,60 分以下5 人,占比16%。實驗班80 分以上優秀率比對照班高出43 個百分點,及格率比對照班高出16 個百分點,實驗班無不及格情況,而對照班不及格情況高達16%,實驗班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優于對照班。

表3 實驗后實驗對象理論知識成績統計表(n=60)
由表4 數據可知,采用基于MOOC 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學生60 分以上人數30 人,占比100%,80 分以上學生達到了18 人,占比60%,90分以上7 人,占比23%;而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班60 分以上學生18 人,占比60%,但80 分以上學生人數僅為4 人,占比13%,無90 分以上成績者,60分以下12 人,占比40%。實驗班80 分以上優秀率比對照班高出47 個百分點,及格率比對照班高出40 個百分點,實驗班無不及格情況,而對照班不及格情況高達40%,實驗班學生實踐技能優于對照班。

表4 實驗后實驗對象實踐技能成績統計表(n=60)
由表5 可知,采用基于慕課教學模式的學生,理論成績和實踐技能均優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兩者之間形成顯著性差異(P<0.01)。

表5 實驗后實驗對象理論成績和實踐技能分析(n=60)
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并對這些因素的變化發展產生反作用。而慕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科學技術,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互動共享的網絡平臺,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交流[4]。教育是否遵循了人的發展規律是能否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和人的發展之間相互作用:一方面,教育是促進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又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個體身心發展狀態是教育行為的一個重要依據。體育院校學生活潑好動,理論課程和技術課程穿插安排,學生很難連續80 分鐘保持穩定性,而慕課教學模式下,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發現問題后及時提出,共同探索答案,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
在教學中采用慕課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課堂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學生帶著問題來到課堂,教師指導,同學之間討論,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初學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掌握本節課所要講解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學生感興趣的更深層次的課程問題,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探索的精神,最終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3]。與此同時,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之間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及時尋求教師的幫助,大幅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得出,體育院校理論課堂采用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成績顯著提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慕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科學技術,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互動共享的網絡平臺,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交流[4]。采用慕課教學模式,結合學院目前可使用的條件資源,構建完整的課程學習體系,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恰到好處地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具備系統歸納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可以合理使用制度約束學生嚴格遵守課堂常規,使學生努力學習基礎知識,把基礎知識有效轉變為實際操作能力。
體育學院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分為術科教學和學科教學兩部分,術科課程掌握的知識是以技能為表現形式,而學科教學的理論課程是實現運動技能升華的重要支撐。慕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組織形式,考慮交替時神經過程的興奮與抑制對注意力的影響,促進大腦皮層神經過程強度、興奮性、均衡性協調發展,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學習興趣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體育院校理論課堂采用基于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能等方面更具優勢。
第二,體育院校理論課堂采用基于慕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更扎實,并且實踐技能突出,更好地做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轉化。
第一,基于慕課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體育院校理論課堂的教學質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既掌握了完善、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更好地做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轉化,建議在高校理論教學課堂適當推廣。
第二,基于慕課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建議在高校技術課程教學中適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