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8日,行知小學在南京市關工委、南京市中小學生科技活動基金會、南京市教育局、江浦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依托實驗農場,整合社區資源,創立南京市中小學生體驗鄉村生活的基地,簡稱“行知基地”,開始接待城市的學生來此學習和體驗農村生活。
在基地,早期的活動課程有三類。
第一類“學習農業科技”,讓學生感受農村處處有科技,種植、養殖,天文、地理、氣象,能源、環保,還有昆蟲、巖石,這些都是在農村隨處可以觸摸到的科技,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第二類“了解農村建設”,有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了解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農民怎么辦工廠,農民怎么外出打工,土地資源、環境保護、農村教育、農業稅收、農民負擔、風土人情,讓孩子們去接觸、去了解,可以讓學生們深切地感知國情。
第三類“體驗農民生活”,包括吃粗茶淡飯,簡單洗浴,夜半行軍,野外生存,每期必有登山野炊、營火晚會,孩子們圍繞篝火載歌載舞。最后,還要讓學生寫鄉村體驗日記,寫實踐小結,做交流和演講,用這種方式強化、提升他們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驗的積累、不斷地探索和完善,逐漸發展出目前行知基地最具代表性的三農體驗課程。
三農體驗課程是指“圍繞農村、農業、農民問題而開設的,供學生體驗和思考的課程”。三農體驗課程,充分體現了綜合實踐課程強調的“構筑學生與自然、社會及自我內心體驗的關系”,注重體驗學習,致力于使學生了解農村建設、體驗農民生活、感受勞動價值。其中,“勞動”是三農體驗課程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線索,通過農村鄉野中的勞動經歷,用課程有效地串聯學生對農村建設的直觀感知、對農村風貌的直觀體認,以及對農民生活的直觀理解,形成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也是陶行知的課程觀。生活教育的根本就是“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是開放辦學,“藍天即屋頂,大地即課堂”;教學做合一,就是“做上教,做中學”。在此理念指導下,基地通過“學會聯合”,以行知基地為大本營,整合周邊資源,為學生搭建真實的課程實施平臺。根據季節不同,開設不同的三農課程,呈現的始終是真實的三農社會實踐體驗場景,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課程強調的理念和宗旨。
陶行知說:“人生有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在陶行知看來,僅從書本中習得的知識,根本無法支撐一個人的全面整體的發展。發展是一個“在勞力上勞心”的過程,如果讀死書、死讀書,只會使自己陷入“讀書死”的尷尬境地。陶行知重視勞動在人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認為生活即教育,勞動即生活。因此,三農體驗課程堅持“以身體之,以力行之”,勞動不再是課堂上的口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與村民交談,展開各類主題的調研,近距離感知農民的想法與風貌,感受農村建設的成果。田間地里的勞動,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與情感,既可感受勞動的艱辛,又能體會勞動的喜悅;既可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又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農體驗課程將本課程實施的重點,不僅落實在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與生產勞動上,還創新性地將“三農”這一基本國情,有機地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努力解決學生的“勞動干什么”“勞動是什么”“勞動為什么”等問題,從而通過勞動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情感和立志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勞動技能、品格精神等方面獲得全面成長。
1.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綜上所述,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不是真空里形成的,而是受到家庭特征的很大影響。國內已有研究證實,家庭治療對兒童行為問題有效[13]。因此,改善家庭功能,保持良好的家庭氣氛,可以作為預防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家庭干預手段;社會各界應重視家庭在培養兒童心理行為健康中的作用,在診斷及治療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時要進行系統評估,并對兒童來訪者進行家庭干預,從而達到干預效果,改善兒童心理行為問題。
2.體認勞動的價值,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意識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養成勤勞節儉的品質;
4.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
在此基礎上,再分解成具體的課程目標,實現“職業體認、價值認同、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目標。
三農體驗課程特別注重課程的特色化和系列化。多年來,三農體驗課程圍繞三農,已形成農耕體驗、智慧農業、農村認知三大主題26個課程內容。

在此基礎上,形成若干課程模塊,比如“聽五里村發展報告-走訪農戶-舉辦三農演講反思會”系列,“春種-秋收”農耕系列,“采茶-炒茶-品茶”茶文化系列,等等。
為滿足幾萬人體驗三農課程額需求。為實現“三農、社會、實踐”體驗課程,行知基地運用“以社會為源,引社會入園”資源整合策略,為學生搭建真實豐富的社會實踐平臺。
這些年,將必要的三農人文資源、科技資源、實踐資源引入基地內,保障了學生的實踐渠道。行知基地內形成了有機茶園8畝,果園15畝,種植園20畝,建有茶藝教室400平米,建成“五里村農俗館”,有各種農具及生活器具實物1000多件。
因為整合了眾多社會資源,行知基地可根據季節的不同開設不同的三農體驗課程,從而保證呈現給學生的始終是真實的社會實踐場景。由此開發出豐富的課程內容,比如:到南京農業大學江浦實驗農場的試驗站進行考種、測株,開展農業科學實驗;開展割麥、插秧、采棉花等職業體驗;到農民承包的茶文化基地采茶、制茶;到藝蓮苑荷花基地開展研究和生產;到“農戶接待站”家庭開展農村社會調查;邀請藝蓮苑創辦人丁躍生,赭洛山茶文化園創辦人張宴志等擔任行知基地講師團成員,為高中生講創業勵志故事。

“荷花大王”丁躍生給孩子們上課

城市學生走進行知基地學農體驗

1994年7月18日,行知基地掛牌成立

城市學生走進行知基地學農體驗
行知基地針對三農體驗課程,定期進行課程開發、課程研討活動。基地有一支年輕精干的教師隊伍,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教師23名,其中研究生學歷4人,中學高級教師職稱3人,平均年齡35歲左右。有2位老師獲2016年省基地教師實踐教學大賽二等獎。2017年基地選送的3篇案例獲全省案例大賽一二等獎。
為了保障三農體驗課程規范開展,行知基地成立了三農體驗課程實施領導小組,制定《行知基地三農課程實施方案》,并在課程、師資、教育效果、安全等方面做出嚴格要求。
行知基地以三農體驗課程為藍本,向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實踐教育分會申報了《行知基地特色課程的資源開發與有效利用研究》課題,獲批成為總課題《社會實踐基地課程建設與評價研究》的子課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基地負責人劉明祥還獲邀擔任總課題組副組長。
三農體驗課程研發小組還將定期開展課程科研活動,定期聘請各類綜合實踐專家、教研員來基地聽課,指導基地三農體驗課程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