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賦能口語交際教學,重構教學模式,顛覆教學流程,全程性監管,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立足于學生發展,滿足了個性化學習需求,切實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口語交際;教學模式;多元評價;個性化學習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構建了“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技術的廣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創新,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中職語文新課標》(2020年版)強調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新知識、新技術,凝聚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口語交際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口語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給我們很大的思考空間。
一、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弱,自信心不足,但是有“說”的迫切需求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0.16%的學生能夠自如地和陌生人交談,其中6.2%的人表示即使有交流需求,也因為敏感害羞,缺乏合適的溝通途徑,不愿主動開口。但與不敢“說”相對,68.22%的同學認為口語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寫作等其他能力相比一樣重要。由此可見,學生有“說” 的迫切要求,但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及相應的能力,想“說”而不敢說。所以我們在口語交際中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多鼓勵肯定學生,使他們有自信表達。
(二)教學形式及內容較為單一,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興趣不足
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傾向,口語交際本身處于弱勢地位。71.31%的學生表示老師的教學內容單一,形式單調。在課堂組織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低,參與度不高。但是70.51%的學生希望老師多組織討論類活動,能與他人互動交流,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基于中職學生的特點,開展新型教學模式研究,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口語課上真正“活”起來。
(三)信息化教學形式流于表面,不能深入融合口語教學,缺乏創新性
通過調查與訪談,口語交際教學中98.45%的老師會借助多媒體、網絡等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但是從信息化教學資源來看,圖片高達87.6%,視頻85.17%、音頻81.64%、微課37.29%、教學平臺資源34.29%、網絡課程29.46%。由此可知,大部分教師教學多注重于技術的操作,而這種集圖片、音頻、視頻等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雖然多媒體課件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不能從本質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力。這就要求我們從模式上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出發,真正尋求信息技術與口語教學深入融合。
(四)評價形式片面,不能全面性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過程
據調查,81.3% 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水平認識模糊,而且評價過于片面單一。傳統的學習評價多以紙質評價為主,不能動態性展現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我們可以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豐富表現形式評價內容,形成多樣化的成長記錄。
二、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一)基于泛雅平臺,搭建了中職語文口語交際的課程資源
基于泛雅平臺,我們搭建口語交際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學生可通過移動端學習通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學習。超星學習通平臺口語交際課程內容分為四個板塊:學習任務單、微課視頻、學習測試、課后拓展。并根據學業質量要求為學業水平測試建設了口語交際題庫,既為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做準備,也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具體可操作。
(二)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了“三段式”教學結構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發展為本,利用信息技術采取了“三段式”的課前、課中、課后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現以口語交際《演講》為例,探索信息化與課程的融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發布《演講》學習任務單,推送微課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知識點,并且可以通過發送彈幕或者私聊老師提出疑問,將課堂講授知識點外化。同時發布主題討論:同學們通過觀看馬云勵志演講視頻,來初步總結演講的技巧。并且讓學生完成學習自測。從學習通數據了解全班同學的整體課前學習情況,實施個體化、差異化的課前學習監督。
課中,老師根據學生在課前觀看《演講》微課視頻的反芻比數據,學生自測成績,及主題討論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動態性調整教學重難點,把口語交際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語言活動實踐探究。老師在和同學們討論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演講從內容、主題、語調語速、態勢、語法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任務、問題為導向,以《我的職業理想》為主題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研學。老師在學習通發布分組任務,各小組使用手機在學習通手機端填寫主題演講實施方案,并用手機錄制小組代表的演講視頻發布在超星。各小組之間可在學習通互相點評留言,教師也可根據小組的具體探討過程及成果進行全方面點評。整體的小組討論合作過程可視化、數據化,教師導學能具體落實到小組合作討論的每個環節。
課后,每個小組根據教師點評、同學互評的內容,再反復查看微課及各小組的演講錄制視頻,從演講的五要素進行反思總結,小組重新調整演講策略,錄制視頻上傳平臺,為新課時做好準備。老師再根據后臺數據,進行每個學生的學情分析,實施個性化輔導,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
(三)利用信息技術,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評價已經不能滿足現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展需求,我們可利用信息化技術,落實多樣性的評價方式。我們利用學習通平臺設計整體的學習數據,如登入學習次數、觀看微課、完成任務點、作業測試、主題參與等全程性評價。實施多元化評價學生的項目展示、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學評價等方面構建學習與評價的共同體。同時也使用AI智能評價,從面部表情、眼神、手勢、音量、語速和語言6個維度來設置評分權重,用智能化手段來評判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綜合多樣化的評價,我們主要是立足學生發展,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
三、信息化手段在口語交際教學的思考
(一)創建了智慧化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說”的興趣
現代學生作為數字化的原住民,智能化已經是他們生活的常態。我們應改變思維,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化的教學環境,采用多樣的活動形式,改變教與學的模式,來激發學生“說”的興趣,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溝通的能力。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立足學生的發展,借助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創建生動、逼真的學習情境。采用各種資源和形式來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鍛煉學生思考溝通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全程化、數據化的管理,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說”的需求
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通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可以全過程監督學生的學習行為,掌握每個學生的學情,為每個學生提供精準化的教學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數據化的管理,可以調整教學目標,生成更有指向性的個性化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數據,設計基于學生學情的問題教學,尊重不同學生的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解決教學的關鍵性問題;課后根據學生的個體數據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輔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說”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增強了學生“說”的信心
在智慧教學環境下,多元化豐富性的評價方式,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關注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品質,動態看待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學生更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老師對個人的關注,拉近師生的距離,增強了學生“說”的信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自我學習發展的每個環節,較少學習敷衍,可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成效。多元化的評價,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深遠影響,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努力實現口語交際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高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效,切實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最終提升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趙冬.基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背景下高職院校移動學習的實踐與探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
[2]倪文錦.教學有法,綱舉目張——課堂教學落實課標精神之我見[J].語文建設,2016(12).
[3]戴智敏.基于學生“職業關鍵能力”的“一縱三橫”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8).
作者簡介:陳雪梅,女,1983年生,福建漳浦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