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摘 要:閱讀是幫助學生認知世界和思維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是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閱讀可促進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可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本文探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在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著閱讀教學方式不受重視、閱讀教學實踐難以開展等多方面的問題。同時,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與要求,這種以應試教育為根本目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給學生未來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影響。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容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教師主動利用批判性來設計教學內容的一種方式,它受時間、地點和場合的限制與束縛。同時,有相關學者專門針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他們認為:批判性思維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介紹以及文章的結構等。在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有的學者利用教學案例展示了批判性思維的內容,也有的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論述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都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教學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對信息量的提取,不能充分挖掘出文本中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而批判性思維更注重的是讀者對文本內容的質疑與批判,這就需要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中的語言文字,真正地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依據自己的思維邏輯對文本內容提出質疑,批判性思維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動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從而真正地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二、批判性思維的特點
(一)拓展性
文本內容是閱讀的載體,閱讀信息的獲取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之上的,批判性思維亦是如此。因此,在具體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文字形式、文章結構以及體裁等方面,要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批判性思維更注重的是對文本內容的深度挖掘,學生要真正走進文本中,通過與作者筆下人物和事件的近距離接觸,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文本的內容和結構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形成獨特的感受,為下一步的拓展學習打下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告訴學生閱讀是沒有捷徑的,這也是普遍的結論。閱讀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需要投入個人情感,并能將自己帶入到故事情節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深入地品味其中的奧妙之處。在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得到問題答案的基礎上再對文本進行二次評價,并針對學生在閱讀中的反思,對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
(二)集中性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核心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閱讀文本內容,不受任何規則與定式的限制,然后得出客觀地評價。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搜集各類信息判定文本作品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有明確的思路,要明白在文本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與作者和文本進行交流,并依據交流的結果進行反思和提出質疑。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誤,只有集中精力去體驗文本的內容,才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針對性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后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以此作為閱讀的突破口,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與結構布局。具有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教學與碎片式的閱讀有著顯著性的區別,它不僅需要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充分的理解,還要完成對文本內容后續的思考,最終獲得獨特的感受。此時,全面閱讀就成了品鑒文本內容和對文本內容進行反思的基礎。總的來講,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結合文本中關鍵的信息內容,在文本中找出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文字。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質疑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課堂氛圍與教育環境形成的關鍵所在。從培養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來說,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特點,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使其在疑中生趣,激起學生的探究欲與求知欲。在此過程中,問題的趣味性和啟發性就是促使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形成的出發點,巧妙的問題情境能啟發與喚醒學生固有的知識與經驗,激活思維能力。
比如,在《祝福》的閱讀教學中,由于此文篇幅長、內容多且時間有限,因此,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尤為重要,而我在具體的教學中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1)祥林嫂的姓名是什么,祥林嫂是怎么去世的,是被地主害死的還是病死的。學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討論,知道了祥林嫂是沒有姓名的,也沒有人關心她的姓名到底是什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女人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而已,他們不需要有獨立的標簽。(2)祥林嫂的死亡是否受到封建社會禮教的精神摧殘。學生通過對文本深層次的分析,明白了她所受到的致命打擊和主題思想,如此一來,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營造寬松環境,讓學生敢疑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曾這樣講道:“一個人批判思維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他感覺到的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基礎上的,最終獲得最優質的表現。”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營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的環境,鼓勵學生敢于挑戰和敢于質疑,要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良好心智特征的形成,使其可以真正地成為具備批判思維能力的思考者。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想法,保護他們的見解,以上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形成的基礎。
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教學中,我留給了學生十五分鐘的延伸和拓展的時間,其中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說:“根據文本中的注釋,秦穆公護送晉惠公回國,并助他登上了君位,后來又幫助晉文公登上了君位,而幫助晉惠公和晉文公分別登上君位一事為什么要以燭之武引史為例?”聽了這名學生提出的問題之后,首先我肯定了他獨特的思考能力并表揚了他的質疑精神,然后我順勢講道:“秦穆公和晉文公登上君位都是出于秦穆公幫忙,是因為他們都是晉國的國君。”此時,又一學生補充道:“晉惠公和晉文公是兄弟,晉惠公是哥哥,晉文公是弟弟,哥哥在外流亡七年,弟弟在外流亡十九年之久,他們先后依靠秦穆公的力量登上君位。”這名學生能如此理解文本內容,讓我欣慰不已。
(三)傳授學生方法,讓學生會疑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了問題情境和寬松的環境僅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的基礎,還需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提問是否有價值,然后在傳授學生對文本質疑的方法。首先,要注重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含量。
比如,在《小狗包弟》這一閱讀教學中,我通過以下環節展開教學:“同學們,讀了這一內容,你們有什么想法?”有學生提出:“小狗包地與作者之間有什么故事?”“他寫這條小狗的理由是什么?”不得不說,學生提出的問題真的非常獨特,于是,我帶領學生深入地分析了文本內容。我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證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是很有必要的。但這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只要閱讀了文本內容,以上問題就能快速地回答上來。
因此,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先學會質疑,要向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和探究。我又重新整理了思路,在認真研讀了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小狗包弟的命運為何如此悲慘?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2)將《小狗包弟》與《余秋雨,你為什么不懺悔》對比閱讀,探討巴金的懺悔有何意義,上完《小狗包弟》這一課之后,我又向學生說道:“凡是可以在文本中、參考資料中或者是字典上能找出答案的問題,我們不在課堂上做過多的探究,但在問題探討之前,我們必須明確所探討的問題有沒有批判價值。”我又向學生講解了對文本質疑的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能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師預設問題的框架之中,關鍵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因此,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文本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逐漸養成自主思考與探究的習慣。
再如,在閱讀《孔雀東南飛》這一內容時,可以對文本中的主人公做如下思考:如果他們不通過雙雙殉情這一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還有什么辦法?我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家庭背景以及二人的性格特點,殉情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深化知識,還能提高思維批判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當下教育教學的本質性基礎,是國家與社會對建設人力資源的期待。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逐漸形成批判思維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運用批判的思維來分析與解決問題,并進行客觀評價,增強學生的自我調節與反思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以及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龐躍輝,史銀.中國教育怎么了:求解“錢學森之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嚴華銀,王聚元.名師:江蘇語文中學卷[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