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是我國經典文化,選入統編教材的古詩文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80%左右,體現了國家注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納和傳承,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也是教材的意圖。
【關鍵詞】小學;古詩文教學;語文
一、整體解讀古詩文教材,知曉訓練要求
(一)在編排數量上,按照年級逐漸增多
小學階段古詩文共計141篇,其中古詩詞127首,小古文14篇。一年級編排有13首,二年級19首,三年級20篇,四年級28篇,五年級25篇,六年級36篇。數字顯示古詩文逐年增多,到六年級下冊,隨文附10首古詩詞,旨在讓學生課外誦記。這些古詩文具體分布在各單元中,或是精讀課文的身份,或在課后習題、單元導語、日積月累、附在教材后的誦讀等地方,凸顯了經典文化的傳承。
(二)在語感培養上,注重朗讀訓練的遞進
教材中朗讀的訓練,皆從課后題給予具體要求和方法指導。從一年級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到二年級“想象畫面”朗讀古詩,到三年級的首次提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想象讀、帶著問題默讀、讀好難句,四年級“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到五年級讀得連貫而有氣勢,六年級的讀出不同情感,讀出磅礴氣勢,最終達成課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目的。
(三)在閱讀古詩文策略上,注重方法訓練的漸進
教材編排從“單元導語、課后習題”指出古詩文學習方法的訓練。一年級注重通過朗讀、背誦淺近的古詩;二年級重視學習“讀詩句、想畫面、說詩意”的方法;三年級從“結合注釋、想象畫面、結合資料”等理解詩意;四年級的訓練點:想象情景體會細致觀察,結合注釋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關注人物事件、把握文章內容,抓關鍵語句體會情感,從言行描寫感受品格、學習組詞理解難解的字;五年級學習古詩文的策略:結合資料體會情感,想象詩句體會靜態動態描寫,梳理信息把握內容,展開想象改寫古詩,學習描寫體會內心,聯系上下文猜測字義,講故事、借助注釋感悟道理;“點面結合寫長征、抓關鍵句把握觀點、結合資料交流感受、結合故事表達情感、結合詩句體會表達、結合實例表達觀點”的訓練,是六年級學習古詩文的重點。
二、系統結合教材教學,探索語文核心素養策略
古詩文集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哲理美于一體,教師應充分利用古詩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品味語言文字美,提高語言運用素養
1.美讀。教材的每一篇詩文字字珠璣,集文字、景象、意境于一體,是學生感悟、運用語言的范例,而最好的品味就是朗讀。教學《山行》,學生在朗讀、引讀、情境讀、吟唱中,眼前呈現出深秋山中美景:林間蜿蜒的山路,炊煙裊裊的人家,悠閑飄著的白云,紅艷似火的紅葉,優美鮮活,和諧統一,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詩句中描繪的美好意境。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字美,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語用。經過理解、體驗、內化而創作的過程是語用。教材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講講故事,改寫短文,是進行語言創作的學習。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賞西湖之晴”時,通過晴天的西湖什么最美來理解“水光瀲滟”,讓學生用詞形容陽光照耀的水面,引導學生欣賞晴天西湖的畫面,用語言描繪西湖的美。這樣,欣賞西湖美景中品味詩人語言的妙處,語言描述美景中習得語言表達能力。
3.想象。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有“讀詩句,想畫面,解詩意”的訓練,且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教師用語言描述情景引導學生想象,或用悠揚的樂曲、直觀的圖畫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對古詩文的理解感悟大有裨益。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時,出示李白佇立眺望的圖片,配以離別的音樂,富有詩意的語言: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孟浩然啟程了,帆船漸行漸遠,李白久久不愿離去,一直佇立江邊,只能隱約地看到一點點帆影,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教師飽含離情別意的語言,送別的音樂和圖畫,創設出濃濃的離別氛圍,頓時激發學生的離愁別緒,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是品味語言的最高境界。
(二)感悟古詩文哲理美,培養思維發展素養
語言組合的過程是思維敘述的外在形式。因而每一首詩的呈現都是詩人思維品質的外在表現。
1.培養概括思維。概括能力是思維能力的體現,語文教學一定要圍繞概括進行。《王戎不取道旁李》要求“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學生翻來覆去說不到點子上,是說的概括能力不行;《山行》中“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學生說不出方法,是總結的概括能力不強;《四時田園雜興》課后題“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改寫短文”,學生改寫不出,這是寫的概括能力不強。教學《司馬光》,引導學生對比交流其他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做法,評價人物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是對比中訓練評價概括能力;讓學生想象畫面講故事,根據學生的講故事總結文言文語言豐富的特點和想象畫面的學法,是梳理中獲得說和方法的概括能力;學生根據人物提示語,結合圖文背課文,是背誦中推動有序邏輯思維練習。
2.培養思維結構。統編教材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彰顯了編者“文與道”結合的思維結構。語文教學的過程,應是對學生培養思維結構。教學《自相矛盾》,應對學生“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讓學生交流“自相矛盾”的意思,說說怎么知道的;學生借助注釋把握故事大意,正確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充分把握課文內容;抓住賣者夸耀自己商品的語句,用“因??????? ,故其人弗能應也”句式促學生思考,發現他的話有矛盾之處,從而推想出圍觀者質問賣者時的思維過程,聯系生活實際深化理解。再次朗讀課文,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樣,結合“語與文、聽說讀寫、抽象和形象邏輯思維”教學,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和根據具體情況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是良好的語文教學。
3.培養思維品質。學生智能的差異,表現在思維品質就是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存在差異。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進行“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訓練,也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學弈》,是由具體事例得出“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的啟示,《兩小兒辯日》是通過讀通、讀懂,真切感受到“事例是觀點的來源”。課后第3題“說說兩個小孩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學生在學習中“不輕信,遇到問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得到發展。
(三)品味古詩文意境美,培養審美鑒賞素養
古詩文意境深遠,給人一種美感。學生感悟詩文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進而感受古詩詞美感,實現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力的提升。
1.審美藝術。大自然山水秀美,四季更替,時光轉換,宇宙、風俗、民間故事等在詩人筆下繪聲繪色,成為世人“膾炙人口”的經典。學生借助文字感受美景,獲得古詩文字字珠璣的美感。教學《夏日》,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讀、情境引讀、配樂誦讀來觸摸文字,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江南的絢麗美景,感受詩中景色的獨特意境,從而感悟詩人贊美江南初夏風光的情感。
2.鑒賞詩句。千年前的意境,唯有通過詩人筆端優美的詩句感受。因此,引導學生鑒賞、品味文字的美妙,獲得審美鑒賞的素養,當是教學正道。教《 清平樂·村居》,教師通過分組交流,讓學生想象并體驗白發翁媼的對話,不僅讓我們感受到翁媼因聊美景、聊對方、聊孩子而醉,也體驗到詩人因柔媚的吳音而醉,因這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安居樂業而醉。
(四)涵泳古詩文意蘊美,培養文化傳承素養
1.借助資料傳承人物精神。《題臨安邸》中“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這一句明為寫景,實為抒情。詩人想抒發什么情感呢?當時南宋王朝國土被金人侵占,統治者由汴州逃到杭州,沒有接受北宋滅亡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一味尋歡作樂,對內殘害抗金英雄,對外屈膝投降。詩人擔憂國家命運,痛恨統治者,學生是體會不到的。此時,展現當時背景資料,學生對賣國賊的痛恨,對岳飛的敬佩,對國家的憂心,都化成對詩的理解,傾瀉在滿腔熱血的朗讀中。
2.拓展課外傳承文化。統編教材遵循“教讀、自讀、課外讀”三位一體編排。六年級下冊第3課課后題“拓展思親之情的詩句”,是貫徹“拓展課外,積累古詩”這一宗旨的。教師可拓展同一主題的詩,或拓展同一詩人的詩,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送元二使安西》后,教師出示《別董大》,讓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找出兩首詩的異同。交流時,學生讀得抑揚頓挫,紛紛發言:這是一首送別詩。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元二離去的傷感之情;高士借黃云、白日、紛紛揚揚的大雪表達離別時的憂愁之情。學生舉一反三學習了兩首古詩,感受到友情文化的深厚。
古詩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應潛心研讀古詩文教材,結合訓練策略,使學生在品鑒詩詞的過程中,充實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附??? 注
此文系湖南省益陽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三五”2019年申報的規劃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古詩文教學實踐研究”(YJK01903)課題成果。
作者簡介:袁曼黎,女,1993年生,湖南安化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