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婷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北京風箏乃中國風箏四大流派之一,而北京沙燕風箏則屬于北京風箏中一個廣為流傳的藝術代表,發源于明清時期的北京,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做工精巧嚴謹,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藝術特點。本文旨在探究與分析北京沙燕的藝術特點。
北京沙燕是北京風箏眾多品類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主要作為北京人消遣娛樂時的小玩具,數不勝數的北京人童年都是由沙燕伴隨長大的。沙燕的形象造型是由北京的一種鳥類——“麻燕”改良演化而成的,經過多年的口口相傳,最終訛傳成了“沙燕”。現如今,北京沙燕風箏因其造型獨特及富有文化內涵,已經成為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燕主要分為六種造型類別,分別為肥燕、瘦燕、半瘦燕、小燕、雛燕和比翼燕。在沙燕的六種不同造型之下,每種造型都有著獨具特色的風格與寓意,這些不同的圖案多數是從祖上流傳至今,大多以四字吉祥成語命名,代表著人們追求吉祥如意、富貴幸福的美好愿景,見圖1。

圖1 沙燕樣式圖式
從六種不同類型的沙燕中,挑選出各個類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沙燕形象作為分析樣本,分別編號為A~F,共六張圖片,見圖2。

圖2 各類型沙燕中代表性形象“A~F”
A類沙燕紋樣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以動物、植物等形式為主,以螺旋式、卷草式紋樣與萬字形等紋樣為輔,既對沙燕起到裝點作用,又賦予沙燕更深層的含義,并使沙燕的整體畫面飽滿厚重。具體來說,如圖2中的(A)圖,兩膀以牡丹花為主,并且在前胸布置蝴蝶紋樣與之相呼應;在其兩膀、腰間及尾部均有螺旋圓形花紋;在其腰間布置有藤蔓、萬字紋等紋樣進行點綴。
B類沙燕以昆蟲紋樣中的蟬紋樣為主,以動物紋樣中的蝙蝠紋樣為輔,兩膀以蜻蜓雙翅作構成元素,將蟬紋樣整體覆于沙燕前胸之上,使蟬主體更加突出,同時,在其兩膀之上與尾部裝飾以蝙蝠紋樣。
C類沙燕以蝙蝠和昆蟲紋樣為主要構成部分,兩膀以荷花、蓮葉和溪水等作為輔助裝飾,溪水中裝飾有團狀祥云式紋樣,左右膀尖與尾尖以卷形紋樣作裝飾。
D類沙燕以植物紋樣中的荷花紋樣為主,幾乎占據了兩翅的全部面積,加上色彩鮮艷,使荷花在視覺上顯得十分突出,兩膀以荷葉作為輔助裝飾,腰間以圓形紋樣和萬字紋樣組成,尾部以卷形紋樣作裝飾。
E類沙燕以變形處理后的蝙蝠紋樣為主,蝴蝶紋樣為輔。將蝙蝠紋樣解構重組后,形成“四合一”的新紋樣,在沙燕兩膀作為主體裝飾;其腰間以萬字、花朵等紋樣作裝飾。蝴蝶紋樣則在整個沙燕的結構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其整體視覺效果起到了極大的提升效果。
F類沙燕中的構成元素布局較為零散,前胸以牡丹花作主要構成元素,兩膀以荷花作主體,占沙燕整體的主要部分,兩翅與尾翼以蝴蝶作輔助裝飾,腰間布置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太極及蝙蝠等紋樣,左右兩翅尖與尾部尾尖裝飾有螺旋狀圓形紋樣。
2.2.1 植物類紋樣
沙燕的植物類紋樣,我們選取牡丹、荷花和壽桃這三種植物進行取樣,并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列舉出來并與其對比,見圖3。

圖3 植物類紋樣取樣分析
牡丹在沙燕的裝飾中屬最具有代表性的紋樣之一,通常裝飾于沙燕的前胸、兩膀等處。如圖3中的牡丹紋樣樣本,以寫實的形態表現出來,下半部分的五個花瓣完整展開,靠中間部分的花瓣向中間聚攏,緊緊包裹著正中間的花蕊,花瓣周圍的葉子紋樣,紋路清晰可見,并均勻分布在牡丹周圍,襯托出牡丹雍容華貴的氣質。
荷花同樣也是北京沙燕的主要紋樣之一。荷花紋樣以立體寫實的形態表現,其花瓣邊緣脈絡清晰且紋樣細致,十幾個花瓣依次展開,中間的蓬芯完整展現出來,采用了左右對稱的構圖形式,底部的荷葉色彩濃郁,與潔白的荷花形成鮮明對比,更加襯托了荷花的圣潔、美麗。
壽桃常見于應用于祝壽送禮的沙燕紋樣中。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好事成雙”,故壽桃紋樣體現在沙燕上時,皆以兩個桃子并列的形式出現,如圖3中的壽桃紋樣樣本,構圖上是由兩個桃子緊挨在一起,以平面形態表現,色彩上采用了純色明黃色,突出桃子底部的一抹紅暈,以突顯桃子的新鮮可口。壽桃多年來在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中一直作為“長壽”的一種象征符號在中國流傳,手工藝人將其運用于沙燕風箏的紋樣中,代表了人們對于長壽的美好追求。
2.2.2 動物類紋樣
沙燕的動物類紋樣,我們選取蝙蝠、仙鶴、蝴蝶和鯉魚這四種動物進行取樣,并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列舉出來并與其對比,見圖4。
蝙蝠在沙燕的動物類紋樣中的地位是數一數二的。如圖4中的蝙蝠紋樣樣本,蝙蝠的頭部逼真寫實,嘴巴張開,露出尖牙,身體呈圓弧形,一節節相連,并與尾部直接連接,左右雙翅展開,雙翅邊緣采用波浪形曲線描繪,整體形態呈飛翔狀態,顯得生動形象。蝙蝠的“蝠”字為“福”字與“富”字的諧音,蝙蝠倒立的形態又表現了“福到了”這一含義,這種符號所產生的意義成為了文化習俗傳播的一個基礎,仙鶴紋樣同樣也常常被各大風箏手工藝人運用于沙燕圖式的設計制作當中,如圖4中的仙鶴紋樣樣本,有的鶴是站立的姿勢,有的鶴則是飛翔的姿態,它們之間有一個互動交融,使觀者更加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它們的動感與鮮活。仙鶴在中國古代的傳說及神話故事中形象是一種能夠飛到仙界的仙禽,它姿態從容且有著仙風道骨的氣質,經過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沉淀,仙鶴已然成為表現“吉祥”、“高潔”、“典雅”、“長壽”等等意義的重要象征符號,并作為設計元素運用于各種設計創作中。同時鶴的生活習性是雌鶴與雄鶴相守一生,忠貞不移,所以也有著表現忠貞、愛情之用。將其運用于沙燕的紋樣設計當中,旨在表現人們對于益年長壽與矢志不渝的美好向往與追求。

圖4 動物類紋樣取樣分析
蝴蝶紋樣也是沙燕紋樣中最具代表性的紋樣之一。如圖4中的蝴蝶紋樣樣本,主要為寫實形態,身體外形呈橢圓形,眼睛向外突出,尾部末梢呈細長尖狀,兩個翅膀重疊,邊緣采用波浪形曲線描繪。蝴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以“雙宿雙飛”的蝴蝶紋樣作為愛侶間忠貞、純潔的表現方式,同時蝴蝶作為代表幸福、愛情、陪伴的重要象征符號,運用到沙燕的紋樣設計中,是為了表達人們對于美滿愛情、婚姻的陶醉與向往,表現中華民族對至善至美的偉大追求。
鯉魚紋樣以圖4中的紋樣樣本為例,其形態為寫實風格,魚身輕微彎曲,魚尾向右拐彎彎曲,表現出鯉魚跳躍的姿態,魚頭與魚身(包含魚尾)的比例大約為1:3,鯉魚頭部呈三角形,眼睛外凸,整體呈動感流水性。“魚”即是“余”的諧音,常寓意為“年年有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富貴”、“吉祥”等意義,常作為圖騰或紋樣運用至各種藝術創作中。同時“魚”也與“水”相關聯,通常同時作為元素出現在藝術作品里,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過程當中,“水”有著沉穩、平和、生命、自然等含義。將鯉魚的紋樣運用于沙燕紋樣的設計創造中,既運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鯉魚”這一吉祥象征符號的意義,同時又寄托了魚與水的深刻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無限內涵。
2.2.3 其他類紋樣
沙燕的其他類紋樣,我們選取祥云、萬字、卷草這三種紋樣進行取樣,并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或象征的形態列舉出來并與其對比,見圖5。
祥云紋樣是沙燕紋樣圖式設計的輔助裝飾紋樣之一。如圖5中的祥云紋樣樣本,為平面形態,主要是以波浪形、圓圈形曲線描繪而成的閉合云朵形紋樣。
萬字紋樣也是沙燕紋樣圖式設計的輔助裝飾紋樣之一。如圖5中的萬字紋樣本,分為立體形態和平面形態兩種,每條線之間依次轉折,常見于中國古典建筑紅木門窗及家具的裝飾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富貴、長久。

圖5 其他類紋樣取樣分析
卷草紋樣常見于不同品類的沙燕紋樣設計中。如圖5中的卷草形紋樣樣本,以圓圈形曲線連續描繪而成,單個卷草結構上呈“C”形,連續的兩個卷草結構上呈“S”形,從燕尾的根部到燕尾的尾尖部,尺寸逐漸變小,旨在對沙燕的尾部起到填充作用,并賦予其尾動感、節奏感。卷草紋樣從形態上可以聯想到許多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質,表4中列舉出的卷草紋樣的象征形態為卷曲流動的水流,水流象征著靈性,將其運用于沙燕的紋樣設計中,增加了沙燕整體的靈動感。
在上述一系列調查中,筆者發現“比翼燕”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幾乎是最深刻的,可以說是能夠作為北京沙燕典型形象的代表,下面從比翼燕的形態與色彩兩個方面對“比翼燕”進行進一步分析。
比翼燕的誕生象征著“恩愛夫妻”、“靈魂伴侶”,人們在比翼燕的左右兩邊膀窩、腰間、前胸及尾部等處配上桃子、牡丹、月季等吉祥圖案,以抒發人們在感情上追求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具體來說,比翼燕圖式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著獨立的內涵及特色,以其中一種比翼燕圖式為例,見圖6。

圖6 “比翼燕”形態解構與分析
比翼燕最初與老北京“黑鍋底”沙燕類似,都是以黑白兩色為主的單色調沙燕,后來經過一代代手藝人的改良,將比翼燕從黑白灰變成了生動活潑、五彩繽紛且充滿了人情味的燕子。比翼燕經歷了從擬形到擬神,又從擬神到擬形,最終又從純粹的擬人化轉化到了超人化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固有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無限的可能,它的載體能夠容納極其豐富的內涵,它的色彩也因此可以千變萬化。
比翼燕結構上分為左右一雌一雄兩個部分,以頭部為例,左邊的雌燕以暖色系為主體色,右邊的雄燕以冷色系為主體色,雌燕與雄燕眼睛上的色彩相互對照且相互呼應,并形成鮮明對比,色彩變化效果見圖7。

圖7 “比翼燕”頭部色彩對比
北京沙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藝術化表現形式上還有更多可拓展研究的可能性,希望沙燕這一重要非遺元素隨著設計發展,今后可以更妥善地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