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走進豐都縣虎威鎮大溪村,清澈見底的碧溪河靜靜流淌,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別致干凈的農家小樓鱗次櫛比,“紅色微語墻”、“紅色微語農家家訓牌”等點綴其間,放眼望去,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漫步其中,大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朝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大溪村曾是市級貧困村、脫貧攻堅定點攻堅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引領能力不強、村組干部干勁不足、群眾內生動力不夠等問題長期存在,各方面都需要狠下力氣大力提升。
直到2019年,“打造全域黨建村,引領帶動全方位發展”的突破路徑在大溪村得以確立,整日懨懨的大溪村才得以改變,黨組織向心力、戰斗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干部群眾斗志昂揚,發展之勢日益強勁。
大溪村之變從打造全域黨建開始。
全域化覆蓋:撕下“軟標簽”
2019年12月3日,大溪村召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會議。
會議室里,虎威鎮、大溪村的領導干部和大溪村群眾代表圍坐一團,面色凝重。
“大溪村黨支部書記存在消極思想、畏難情緒,遇到急難險重任務就想逃避,攻堅克難的能力不足。”
“大溪村部分干部未將工作當作主業,工作干勁、闖勁不足,沒有奉獻精神。”
“大溪村‘兩委班子只簡單滿足于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自主培育、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動力不足、信心不強。”
……
這已是第3次召開問題整頓專題會了。
會上,大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大溪村在發展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言辭尖銳犀利,讓大溪村“兩委”班子成員坐立難安,無地自容。
事實上,這“紅臉出汗”的會議,正是大溪村自己組織召開的。
“大溪村集三大‘不光彩于一身,是個名副其實的薄弱村,讓我們非常頭疼。”面對這樣的“棘手村”,李朝華也無可奈何。
痛定思痛后,大溪村經過深入剖析,找出了問題的關鍵:黨組織建設虛化弱化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為提升大溪村的黨建水平,切實建強戰斗堡壘,大溪村主持召開了3次問題整頓專題會,深入查找問題,反復研討整改措施。
在鎮里的指導下,一份《大溪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一村一策”整頓方案》出爐。同時,一條“打造全域黨建村,引領帶動全方位發展”的突破路徑在大溪村得以確立。
“我既是‘整改對象,又是‘責任人。”李朝華尷尬一笑。
有了方向,撕下“軟標簽”如箭在弦。
黨建陣地全域化覆蓋是第一步。
2019年4月,大溪村開始探索構建“主陣地+微陣地”黨建陣地體系。
以此為目標,大溪村開始提檔升級村便民服務中心,優化中心空間布局,推動陣地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并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外院壩打造“紅色故事”走廊,強化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村便民服務中心為中心,輻射東邊居民點1公里范圍,高質量打造“紅色微語街”,設置“紅色微語農家家訓牌”、“紅色微語墻”、“紅色微語鮮花廊道”等,創新思想陣地建設模式;在全村有條件的農戶,按照“靈活美觀、整體協調”原則,上墻“紅色微語牌”,并將基于AI云技術的“天翼大喇叭”覆蓋至所有院落,潤物無聲地開展思想教育。
隨著主陣地、微陣地齊頭并進,“沒精打采”的大溪村開始大步前進。
全方位引領:錘煉“硬功夫”
2020年5月,大溪村新鮮出爐的“致富帶頭人”名單里,大溪村黨員郎奮英赫然在列。
這是郎奮英第一次出現在大溪村的光榮榜上,她非常高興。李朝華卻比郎奮英還要興奮。
雖是大溪村黨員之一,但郎奮英以前很少參加黨員大會,在大溪村黨支部組織的“紅鐮”志愿服務活動上,也基本見不到郎奮英的身影。
事實上,像郎奮英這樣的黨員在大溪村不止一個,李朝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解決這個問題,大溪村一方面全覆蓋建立了“村黨組織+黨員中心戶(院落長)+聯系服務群眾”網格體系,嚴格落實每名黨員的“責任田”。另一方面,大溪村還探索分類教育、分類考核,精準設立“先鋒指數”,精準進行激勵。
“對存在常年不參加組織生活、群眾滿意度低、每年考核排名墊底等情形的黨員,村黨支部會向本人送達限期整改通知書,并組織村干部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李朝華介紹。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與督促,郎奮英的變化由內而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郎奮英積極幫助村民銷售因疫情滯銷的榨菜,還主動參加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行為勸導等“紅鐮”志愿服務活動。
不僅如此,大溪村還在產業發展上充分激發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2020年3月,虎威鎮大膽探索試行“黨員經紀人”計劃。所謂“黨員經紀人”,即通過集合黨員、開展培訓、出臺獎勵扶持政策等,打造一支專業經紀隊伍,著力解決本地企業產品供應鏈源頭缺乏組貨人員,農戶農產品銷售員無專業技能,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等難題。
“黨員經紀人”計劃推出后,在虎威鎮及大溪村的支持下,大溪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妹蛋雞合作社社長楊梅立即報了名,成為第一位“黨員經紀人”。
成為大溪村“黨員經紀人”后,楊梅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幫助村民代售雞蛋、葛根、干豇豆、土豆等農產品,還為虎威鎮境內規上企業陳留香麻花等牽線搭橋、簽訂訂購協議,總價值超過220萬元。
“黨員如細胞,細胞健康,黨組織就會日益強壯。有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黨員作后盾,大溪村是跑得越來越快了。”虎威鎮黨委書記彭松濤說。
全民化提升:激活發展“內生力”
時隔多年,60歲的大溪村村民彭洪藍又坐在了教室里。這次,她的身份是一名學生。
作為兩名留守兒童的奶奶,彭洪藍一直肩負著孫子的家庭教育的責任。過去,彭洪藍覺得自己勉強能勝任,但隨著孫子進入叛逆期,她越來越覺得有心無力。
2018年,虎威鎮駐大溪村工作隊進駐大溪村。走訪了一個月后,駐村工作隊隊長胡曉飛和隊員秦家雄發現,大溪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三留守”比例較大,且家長們知識水平有限,對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途徑和手段。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胡曉飛和秦家雄萌生了利用自身在學校從事德育工作的優勢,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培訓的想法。
與大溪村“兩委”商量后,雙方一拍即合,決定成立大溪村扶貧家長學校,李朝華任校長,胡曉飛任副校長,秦家雄、楊梅等人任教師。
2018年末,扶貧家長學校培訓班正式開班,之后保持著每月授課一次,每次講一個專題的頻率。
“剛開始我對扶貧家長學校并不太信任,認為這種培訓浪費勞動時間,而且沒有實際效果。村干部一次次上門給我做思想教育工作后,我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上課。”彭洪藍說。
這一試,彭洪藍就停不下來了。
“以前孩子跟父母長期分開,與父母感情不太好,進入叛逆期后,孩子更是不服管教。在學校上了一學期的課后,我掌握到了很多教育知識并‘現學現賣,孩子現在越來越懂事了。”彭洪藍開心地說。
扶貧家長學校的成功,啟發了虎威鎮和大溪村。
“既然可以給家長上課,那能否將教育對象擴至全村,實現全民化提升呢?”彭松濤進一步思考。
于是,虎威鎮“乘勝追擊”,建立了大溪村干部群眾“微學院”。
大溪村干部群眾“微學院”由“鎮黨委干部+鎮學校教師+聯系幫扶單位職工”組成師資力量,每季度針對大溪村村干部、黨員、部分村民代表分類開展專題培訓。培訓采取互動式問答、培訓小測驗等方式,確保培訓效果,以全方位提升干部群眾能力素質。
此外,大溪村每年還組織表現優秀的村干部、黨員、群眾到黨建工作做得有特色的、有亮點的地方學習交流、借鑒方法措施,來解決本村黨建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切實發揮村黨組織在鄉村振興、生態治理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
“微學院”成立以來,大溪村100余名黨員干部群眾接受了培訓教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的大溪村,正如碧溪河畔的白楊,正蓬勃向上地生長著。未來的大溪村,一定會更美!”彭松濤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