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馬江望
朱紹龍,3分,可樂一瓶;冉從碧,5分,肥皂一塊;譚家英,6分,面條一把……
1月5日,奉節縣石崗鄉四方村,一場熱火朝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院壩會正在舉行。村黨支部書記顏忠云作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將兌換物資交到村民手中,村民則在積分兌換臺賬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吵嘴的少了,打架“扯皮”的沒了,如今,一個鄰里和睦、團結友愛的四方村展現在人們面前。
“近兩年,石崗鄉用‘四曲同奏的方式大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標準高、工作實、保障有力、機制健全、活動內容豐富,幫助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提升了大家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奉節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康軒說。
共譜“和諧社會曲”,助力鄉風文明
石崗鄉,典型的山區地形,梅溪河穿境而過,村民大多住在沿河兩岸的半山腰上。
四方村不算大,全村共有626戶人家,18公里長的鄉村道路,連接著村里的家家戶戶。村里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常年在家的多是老人,道路清掃一直是村里的難題。
這一難題直至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轄區全面推行,才得以破解。
2019年3月,石崗鄉在全鄉13個村(社區)全面推行新時代文明實踐。顏忠云坦言,起初很長一段時間里,包括自己在內,大家都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走走過場罷了。
當年夏天,鄉宣傳統戰委員壽明安帶隊前往奉節縣青蓮鎮白家村觀摩。作為站長的顏忠云,被白家村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給震驚了。同時,白家村融洽的干群關系,也讓他深深感受到了差距所在。
要干,但不能蠻干。顏忠云厘清思路,決定以群眾的小矛盾、小困難、小問題為切入點,持續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上著力,主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切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其間,四方村組織3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深入到群眾身邊開展志愿服務,并同步進行法治教育、德治文化宣傳、自治章程制定等工作。
道路清掃問題隨之迎刃而解——5個公益性崗位落實到位,按照邊溝暢通、路面整潔、視野開闊的程度進行量化考核。
“承擔清掃工作的村民在積極性高漲的同時,還會相互對比清掃效果,‘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顏忠云解釋,一年多來,四方村的道路潔凈度長期位居全鄉第一名。
今年是顏忠云擔任村干部的第8個年頭。用他的話說就是,換作以前,村民經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嚼舌根”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甚至稍有言語不和就會拳腳相向。
如今,鄉村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四方村說閑言碎語的人少了,確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同奏“環境衛生曲”,助力生態宜居
1月6日,石崗鄉,冬雨初霽,渝巴路車水馬龍。
上午9點,兩河社區文體室,“煙頭換好禮”活動又一次拉開帷幕。村民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提著的袋子里無一例外都是煙頭。
煙頭可以兌換肥皂、抽紙、洗衣粉等。67歲的李真國用煙頭換來了一袋米和一桶洗衣液,高興得合不攏嘴。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受益的他,直言想不到自己的建議能被實踐站采納。
兩河社區2組,石崗鄉場鎮所在地,干凈整潔的街道上,幾乎看不到垃圾。
換作以前,可不是這番景象。李真國負責場鎮清掃已有5年時間,遍地的煙頭可沒讓他少傷腦筋:“沒多遠距離,就會掃出一小堆。”
提升鄉容村貌,打造清潔靚麗的居住環境,2020年4月,“新時代文明實踐群眾會”在兩河社區召開。
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征求意見環節,李真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問撿拾煙頭能否納入獎勵范圍。沒想到站長謝守祿當場就給予了肯定答復。
李真國滿心歡喜。4個月后,他提著滿滿一口袋煙頭來到社區辦公室,獲得了180分的積分,并兌換了香皂、洗衣粉、紙巾。
如今,李真國發現,就算是戴著老花眼鏡,也很難找到煙頭了:“撿煙頭的人多了,大伙兒的素質也在跟著提高,絕大多數煙頭被直接丟進了垃圾桶”。
齊鳴“產業奮進曲”,助力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抓手。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51歲的彭揚生,是石崗鄉明水村綜合治理專干,現在他的身上多了一個重慶洛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東的身份。
洛源農業公司坐落在明水村。奉節縣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2020年度優秀致富帶頭人”牌匾,掛在公司榮譽墻上。對于彭揚生來說,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環繞公司四周的,是漫山遍野的花椒樹。目前,投資超600萬元的石崗鄉花椒加工基地,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待正式投用后,除了制作鮮花椒、干花椒外,其產品還將涵蓋花椒面和精油。
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使公司常年保持150人以上的用工人數,帶動了200余戶貧困戶增收,這讓彭揚生頗有成就感。
明水村2組60歲的王永祥就是其中之一。
包括他在內,內生動力被新時代文明實踐激發出來了。作為帶班班頭,除了每月1000元的基本工資,王永祥每天還有80元的務工報酬,算下來全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家中的6畝土地入股到花椒基地,每年可得1200元的固定分紅。
“像我這把歲數的人,如果不是花椒基地,我到哪里去掙這么多錢嘛。”說這話時,王永祥的幸福感洋溢在笑容里。
壽明安介紹,除了明水村,石崗鄉瓦坪村、四方村、曇花村等8個村也已規模化發展花椒產業,種植面積合計超1萬畝,按年產4000噸估算,年產值能達到5000余萬元。
彈好“民生保障曲”,助力生活富裕
“脫貧致富不是等靠要,無理取鬧或是搞破壞要依法處理,不僅扣分,還要在全鄉廣播中循環曝光。”壽明安介紹,這一舉措在新時代社會文明實踐推行過程中取得奇效。
正是基于此,兩河社區43歲的袁海軍,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靠著雙手,他讓雜草叢生的撂荒地變成了“金山銀山”。
文化程度不高加上沒有一技之長,袁海軍曾一度生活在迷茫中。2020年,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他流轉了近300畝土地,春種黃豆、冬種油菜,產值合計超20萬元。
其間,袁海軍參加了兩期石崗鄉組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業培訓”,技術上有了支撐保障,更是有了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勇氣。
與此同時,袁海軍還和其他五戶貧困戶共同種植了400余畝臍橙。而他投資30多萬元、占地450平方米、可存放1000噸臍橙的凍庫也已投用。值得一提的是,凍庫的建成,在提高產品產值之余,有效填補了石崗鄉生態產品加工冷鏈倉儲領域的空白。
當下,袁海軍成立了臍橙專業合作社,育下的2萬株臍橙苗已有一尺余高。“我現在就想著把產業做大做強,把村里外出務工的人吸引回來,帶著他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袁海軍拍拍胸脯,說道。
抱團發展的群眾,在山嶺深溝間點燃了脫貧產業的火花,照亮了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新時代文明實踐讓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里。它就像一座橋梁,把黨的聲音、黨的溫暖和優秀傳統文化輸送給了廣大群眾,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開展鄉村振興,實現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提供了平臺。”石崗鄉黨委書記唐登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