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娜 周立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作為農業大省與生態大省,河南省近年來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推進力度有待加強、法治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需要在強化新發展理念、加大建設力度、強化制度與法治保障等方面加強對策研究,以更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河南省;生態;高質量建設;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93-04
生態環境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突破,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推進地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以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方式。①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全過程融合,是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對于新時代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受污染與惡化的生態環境必將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對農產品內在品質提升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嚴重阻礙居民綠色消費水平和農產品產業效益的提高。綠色發展呼喚綠色產業革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引領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重要戰略取向。唯有以生態環境高質量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鏈體系,才能加速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的快速崛起,推進產業、產品向高質量、高品質和高效化躍升。
2.生態文明建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關鍵所在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自然價值、環境民生福祉、生態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理論創新與社會實踐,建設綠色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已成為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當今,無論是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還是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都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好生態環境的生活圖景給予極大的向往與期待。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主要方面就包括人民對綠水青山等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與生態環境質量不高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3.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重要支撐。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及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統籌城鄉建設的重要途徑。從生態建設的視角看,要全面振興鄉村,就要全方位地推進村莊、田園、河道、公路等按生態化、綠色化要求一體化布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開展以生態標準為導向的鄉村精品建設項目,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外部支撐。
4.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
黃河流域生態建設,事關中西部發展大局,事關人民群眾福祉。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任務,將其確定為重大國家戰略。河南省沿黃區域是全省經濟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區域內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較多,土壤沙漠化、鹽堿化等面積大,水污染較為嚴重,水資源短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任務艱巨。為改善和提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需要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互融共進關系,加快黃河流域經濟向生態化、綠色化轉型,形成生態建設高質量與經濟發展高質量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河南實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思想武器。近年來,河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生態與經濟互促共贏的發展理念,以實施抓重點、強優勢、補短板等舉措為突破,大力推進生態強省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顯著效果。
森林資源建設方面,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快城鄉道路林帶建設,基本形成了森林組團、生態廊道、村莊與道路綠化相結合的城鄉森林綠地系統;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林保護及生態公益林管護,強化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保護為重點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有力促進了林業的增長和森林資源的拓展,形成區域性森林的河南樣板。截至2018年,河南省森林面積已達到403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到2.0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②
城市綠化方面,河南省以弘揚生態文化,增進綠色惠民,倡導綠色生活,踐行綠色人居、綠色旅游和綠色教育為目標,對城鎮街道、公共場所、內部道路和宅旁隙地等區域合理搭配綠色植物,實施綠化美化。實施土地綠化提速工程,加快公園綠化提升改造步伐,不斷加大市區花卉苗木、草坪、綠化類樹種的栽培與覆蓋面積,大幅度增加公園綠地面積,打造以中心城區為主,鄉鎮建成區為補充的綠色生態人居環境。截至2018年,河南省公園面積達15787公頃,城市綠地面積達10711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形成了以綠色為主格調的生態環境。③
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方面,河南省各地從多方面采取有力舉措加以推進,并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做法。鄭州市近年來深挖生態資源優勢,以特色經濟林為帶動,統籌推進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林果加工和鄉村旅游發展,開展森林旅游,發展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林下經濟和林產品加工等林業產業,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有效融合。新鄉市開展了“一村萬樹”行動,已完成37個綠化示范村的建設,改善了鄉村生態狀況,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扶溝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建立產業循環發展體系,按照“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秸稈飼料化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有機肥還田”為主線的循環模式,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種植,年產無公害蔬菜370萬噸,產值46.8億元,被譽為“中原菜都”,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④
在總結生態建設成效的同時,也需正視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從目前來看,河南省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任務,環境質量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與建設生態強省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來積累的大氣污染、綠化的歷史欠賬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據有關數據統計,河南省的林業生態主要指標在全國仍然靠后,森林面積在全國處于第22位,人均森林面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蓄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尚有1086.74萬畝無林地亟待造林綠化,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石漠化土地亟待治理。⑤河南省空氣污染濃度仍然較高,PM2.5年均濃度比全國PM2.5年均濃度高22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低于全國平均值,低幅達22.7%。⑥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為此,需要不斷完善生態建設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探索經濟、生態與民生互促共贏的綠色發展模式,實現整體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結合。
1.強化綠色發展新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先進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因此,要全面領會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增強全民綠色環保意識,構建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格局。具體而言,一要切實強化生態與綠色發展思維,在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堅決摒棄犧牲生態環境換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二要進一步加強綠色低碳產品的應用和推廣,提高綠色低碳產品的生產比例和市場份額,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倡導綠色出行,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自覺性。三要以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為出發點,以資源保護、節約和高效利用為著力點,以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加強生態治理力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中的作用,全面深入挖掘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潛力,為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2.多維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依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多層面、全方位的整治與提升。一要重點加強生態修復與建設,加快推進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大力保護河湖等生態系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以大規模國土綠化為重點,推進以退耕還林(草)為代表的各項國土綠化工程,大力營造山區生態林、農田防護林,開展路旁、渠旁、村旁、宅旁“四旁”綠化,推動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抓好礦區植被恢復、庫區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營造,形成多層面、全方位的生態建設格局。二要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綠化凈化城區環境,持續加強PM2.5與臭氧協調控制、大氣污染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大力改善空氣質量;進一步推進工業清潔生產,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耗,提高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能力,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優先支持具有比較優勢、對綠色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大企業加快發展,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三要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節地農業,減控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資源化利用;同時,采取經濟、行政、法治手段綜合施策,堅決將農業面源污染降下來。四要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發揮地方特色和區域生態優勢,把水系建設和生態涵養、人居環境優化結合起來,打造以生態環境美化為主格調的鄉村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小鎮、美麗鄉村,保護傳統村落,共同建設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
3.高水平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
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特點,以“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為目標,推進黃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此,要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方針,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筑牢沿黃生態屏障。具體而言,一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加強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源頭管控,突出重金屬、大宗固廢、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防治,持續提升沿黃土壤環境質量。二要持續推進退耕還林(草)、太行山綠化、黃河故道沙化土地治理等國土綠化工程。大力營造山區生態林、農田防護林,加快生態廊道網絡建設,確保區域國土綠化全覆蓋。三要以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建設為牽引,以國土綠化、水土保持、礦山整治為重點,實施黃河區域生態廊道、濕地公園、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實施防洪減災、河道綜合治理、灘區提升治理工程,牢牢守住水災害防御底線。四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堅持開源節流、優化挖潛并舉,開展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鄉節水降損等行動;制訂黃河流域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高耗水、高污染、高風險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4.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機制創新
創新生態建設與治理的體制機制,強化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在推進生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把制度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真正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此,一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要素投入,形成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二要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深化燃煤污染、工業污染、揮發性有機物、移動源污染等綜合治理,切實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質量檢測評價,持續提高耕地地力,強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頭管控,不斷完善天然林及公益林管護政策,加強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探索實施污染防治獎懲辦法。三要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深入推進排污權、用能權、水權等合理交易,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四要健全和完善區域內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破壞賠償機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完善生態建設績效評價考評和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范,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5.發揮嚴密法治的保障作用
加強生態治理法治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為此,一要圍繞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破壞賠償、責任追究,強化制度執行,嚴密法治屏障,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化對礦山、耕地、森林和濕地的保護,管控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加強森林經營和節約集約利用,嚴厲打擊毀壞土地資源、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查處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二要以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為契機,更好地發揮人大、政協及新聞媒體的督察監督作用;進一步完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切實發揮法治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嚴懲重罰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以最嚴密的法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注釋
①參見田孟山:《加快轉型升級共建“綠水青山”探究》,《農村實用技術》2019年第7期。
②③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國統計出版社,第8—23頁。
④參見金江濤:《扶溝縣:“中原菜都”呼之欲出》,映象網,http://zk.hnr.cn/202003/19/4104.html,2020年3月19日。
⑤參見王艷芳等:《退耕還林工程對河南省森林地上碳儲量的影響》,《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⑥參見黃強等:《構建生態流域理論體系 支撐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人民黃河》2020年第9期。
責任編輯:翦 榛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 Take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eng Na Zhou Li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organic par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high 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big province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y, Henan Provin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green industrial chai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good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and the necessity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t is needed to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reas of consolida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reinforcing the system and guarantee of rule of law, so a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ecology; high quality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收稿日期:2020-12-06
作者簡介:孟娜,女,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鄭州 450018)。
周立,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州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