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楊 白益雙 陳妍
摘要:文章分析仿生設計的概念及其分類、兒童家具國內外現狀,總結學齡前兒童用戶的需求并提出相應的設計原則。結合以上兩點,將仿生設計中的形態仿生、結構仿生、色彩與肌理仿生運用到學齡前兒童家具中并剖析一些經典的案例,提出一些可行的設計研究方法,豐富我國學齡前兒童仿生家具設計理論,有助于我國學齡前兒童家具的發展。
關鍵詞:仿生設計;學齡前兒童;兒童家具
中圖分類號:TS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1 仿生兒童家具的概述
1.1 仿生設計的概念及分類
仿生設計是指通過模仿自然界生物系統的結構、顏色、材質、形態等特點,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從而發展自己的文明。仿生設計包括形態仿生、結構仿生、功能仿生、色彩及表面紋理的仿生。
形態仿生是指研究自然界生物的外部形態特征和象征意義,運用藝術的手法在設計中呈現出來。形態仿生又包括具象形態仿生和抽象形態仿生。具象仿生是指模仿生物原型,觀察者可以很容易地識別所模仿的為何物,如達利設計的紅唇沙發。抽象仿生是指通過對生物形態特征進行概括總結,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重組,并加以提煉,突出設計者想要表現的特征元素,通過意向的手法體現在家具的形態、結構或表面裝飾上,如安藤忠雄設計的夢想之椅。
結構仿生是指準確把握自然界生物結構,并運用在產品中,同時加以創新,使產品既有生命力又具有藝術的美感。仿生對象的局部或整體都可以加以提煉,作為設計師的造型元素,結構仿生的典型案例是斯特凡·萊塞的飛魚椅。
功能仿生主要是對自然界生物的客觀原理和特征加以模仿和利用,從中得到啟示以促進產品功能發揮或新產品的開發。自然界生物通過不斷的優勝劣汰,將自身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人類對其進行研究和學習,并運用到自己的產品功能中。
生物的色彩和表面紋理密不可分,談到蝴蝶,我們會想到其翅膀表層的鱗粉以及五彩斑斕的顏色。生物表面的肌理也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比如刺猬的針刺表達了疏遠、拒絕,樹葉的肌理象征著生長和希望。色彩及表面紋理仿生就是在豐富的自然世界中捕捉設計靈感,并將其運用到設計中去,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進而表現更深層次的含義。
1.2 仿生兒童家具的概念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在現代居室中兒童房已經成為標配,兒童家具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兒童的家具、玩具、房間的裝飾風格,都應該根據兒童的性別、喜好進行規劃設計,但絕不是簡單的女孩喜歡粉色、男孩喜歡藍色這樣的設計。當一個兒童有了自己的房間后,他就擁有了自己的領地,對家庭也就更能產生歸屬感[1]。
1.3 國內仿生兒童家具設計的現狀
就目前國內的家具設計來看,根據兒童年齡來設計家具的現象并不多見。為了壓縮產品成本,設計缺少前期調研,對兒童的心理狀況和需求并沒有充分的了解,很多兒童家具是成人家具的縮小版,大部分兒童家具只具備儲物功能,缺少趣味性和探索性,并且市面上的兒童家具也存在雷同現象[2]。在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很多孩子在入學后才有自己的家具,但也主要是可調節高度和保護視力的學習桌椅,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導向,以仿生元素設計的兒童家具并不多見。因此,我們在設計兒童家具時,應該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的規律,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進行充分的調研,包括他們的行為特點、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等,形成合理的設計體系,使用環保益智材料,在設計中體現趣味性、探索性以及合理的色彩搭配。
2 學齡前兒童的用戶需求
2.1 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
學齡前兒童指3~6周歲的兒童,這個年齡段兒童發育速度減慢,但仍然保持著穩步增長,是兒童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及神經系統逐漸發育成熟。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好奇、好學、好動、注意力分散、喜歡模仿等特點,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
這個階段兒童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希望父母把自己當作大人看待,他們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都很強,喜歡展示自己很能干的一面,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喜歡拆卸和組裝活動。同時,具有創造意識,并且極富想象力,“是一個積極的觀察者”,能聯想和觀察到很多成人不能感知的東西,但由于大腦發育尚不完全,還需要成人的引導。此外,他們還喜歡游戲,他們的很多知識都是通過游戲獲得的。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想象力和小伙伴進行角色扮演,比如孫悟空、超人、公主等,還會找一些物品替代實物,如用一片樹葉替代一艘小船、一條圍巾替代一件戰袍、一粒石子替代一架飛機[3]。
2.2 學齡前兒童的行為方式特點
兒童的行為能力與兒童家具設計及使用情況息息相關。3~6歲的孩子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可以自己吃飯,并且有一定的平衡能力。4歲時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活動,可以自己畫畫、游戲,甚至可以幫助父母完成簡單的家務活動,具有秩序感。5~6歲的孩子可以進行更加精密細致的活動,如寫字、騎自行車等。總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論是在家還是已經進入學前班,其活動都圍繞游戲這條主線展開,通過游戲其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活動范圍逐漸擴大,運動量也慢慢增加。
2.3 學齡前兒童家具的需求總結及設計原則
兒童與父母對兒童家具的訴求不同,兒童更傾向于趣味性,家長的主要訴求則是實用、安全與益智。設計應該以用戶為中心,兒童家具是為孩子設計的,那么在設計中就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想象孩子是如何與家具進行互動的。當家具充滿復雜性和挑戰性時,家具就不再是簡單的休憩與儲物的空間了,孩子會對它興趣倍增,并通過它獲得成就感。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環境因素等特征,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用戶需求。
第一,玩樂與游戲。學齡前兒童的主要活動都圍繞游戲展開,喜歡玩樂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我們在設計兒童家具時不僅要遵循人體工程學的規律,將兒童的生理尺寸考慮在內,還要將趣味性帶入其中。
第二,實用性與益智?,F在兒童的父母大部分都是“80后”或“90后”,他們承擔著較大的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更看重兒童家具的性價比。一套兒童家具的價格并不低廉,隨著兒童的成長,如果家具可以調節以適應兒童的生理尺寸,就可以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還可以讓孩子在玩耍中成長和學習,通過家具得到技能的提升。
第三,獨立與陪伴。根據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理論,3~6周歲的孩子處于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的沖突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主動探究精神萌發,他們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對于孩子的主動性行為,父母應該多加鼓勵,如在孩子對玩具或一些智力游戲進行挑戰時,父母應該加以鼓勵,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合作完成,而不應該一味地批評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親子游戲是父母和孩子親密互動的橋梁。
學齡前兒童的仿生家具不僅需要我們圍繞學齡前兒童及其父母的訴求進行設計,同時還要遵循兒童家具設計原則,既要能滿足學齡前兒童的需求,又要具有仿生家具設計的特點。對此,筆者總結出四點相應的設計原則。
第一,適應性。好的兒童家具設計一定是適用且易用的,3~6周歲的兒童處于主動與內疚的沖突時期,復雜的兒童家具會讓兒童在使用時產生困難和挫敗感。設計應該釋放兒童的天性,不可壓抑或忽視。同時還要考慮到家具的使用環境,在緊張的住房空間中,能供兒童使用的私人空間本就有限,兒童家具可以嘗試兼具使用功能和重復功能的彈性家具。
第二,安全性。學齡前兒童年齡尚小,身心發育不完全,大多數活動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因此,在兒童家具設計中,安全性應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兒童家具材料應做到綠色環保、柔軟舒適,具備抗擠壓、沖擊的能力,家具的結構設計應穩固,邊角應運用圓滑的倒角設計,以免兒童在使用時被劃傷。兒童喜歡玩捉迷藏,因此,在設計高大的家具如衣柜時應注意通風的設計,并且不可使用關鎖裝置,以保證兒童的安全。
第三,可成長性??沙砷L性兒童家具是一種新型的家具,具有拼合拆卸、拓展功能、可調節等特點,使用壽命長,能緩解一定的經濟壓力。同時,可成長性家具能夠適應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變化,緩解更換家具帶來的陌生感[4]。將可成長性兒童家具與仿生兒童家具設計相結合,提高產品性價比,不失為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創新性的設計思路,或許會成為未來兒童家具的設計趨勢。
第四,益智性。仿生兒童家具設計能激發兒童的創造性和探索欲,對自然界動植物的仿生能使小朋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和熱愛。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自然賦予兒童對秩序的內在敏感性,這種對秩序的熱愛的特點在兒童的游戲中被展現出來。”[5]因此,兼具儲藏與游戲的家具有利于兒童在玩樂中養成對物品的收納管理能力。
3 仿生設計在學齡前兒童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3.1 形態仿生
學齡前兒童家具形態的仿生包括具象形態的仿生和抽象形態的仿生。3~6周歲的孩子對世界充滿期待,對陌生的事物喜歡問是什么、為什么。他們有基本的認知水平,能分辨出三原色、基本的圖形形狀、辨別出各種聲音等。具象形態的仿生通過逼真形象的模仿再現形象特征,直觀明了,生動活潑。抽象形態的仿生將模仿對象的特征高度概括、提煉總結,并巧妙運用,富有抽象簡潔性。比如兒童家具品牌哈木的房間設計的大眼小牛椅,萌萌的大眼、可愛的牛角和牛鼻表達出牛憨態可掬的形象,座椅下方的鈴鐺在描述牛兒特點的同時增強了趣味性,局部的仿生給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3.2 結構仿生
大自然通過優勝劣汰篩選出了優異的生物結構,學齡前兒童家具的結構仿生設計正是參考了這些動植物新穎獨特的造型,才使兒童家具舒適合理、巧妙有趣。比如巴黎設計師馬克·維諾設計的小象桌椅套裝,使用最簡單的元素還原小象的形象,將象鼻長長的特點放大,和兩條粗粗的小腿共同形成椅子的支撐,結實穩固。將小象大大的耳朵向后包圍,形成半圍合狀,作為椅子的倚靠,能給兒童帶來安全感。
3.3 色彩與肌理仿生
每一個動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比如小雞的黃色、七星瓢蟲的紅色、藍鯨的藍灰色、馬兒的棕色、小貓的黑白色等,植物的葉子雖以綠色為主,但不同的葉子在明度和色相上也有所區別。學齡前兒童家具的仿生就是模仿自然界這些五彩斑斕的色彩,并設計應用到兒童家具中。研究表明,兒童從小就對色彩有著很大的興趣,3~6周歲的兒童求知欲強,對色彩有強烈的興趣,色彩的刺激對大腦的發育十分重要,兒童大多偏好明亮歡快的色彩。在學齡前兒童家具的設計中,活潑鮮艷的色彩能夠提高兒童對色彩的認知水平,促進其情感的表露。但是對比強烈的色塊很可能會對兒童的視覺造成傷害,因此設計時應該多角度考慮。學齡前兒童家具的色彩仿生可以選取1~2種自然界生物色彩進行提煉概括,巧妙地運用于家具中,或賦予含義,使兒童對自然產生遐想,從而產生豐富的視覺心理感受。
如果說色彩仿生是為了滿足視覺感受,那么肌理仿生則是為了給人豐富的觸覺感受。觸覺會使人感受到本體以外的客觀世界,在設計學齡前兒童家具時可以通過對不同動物皮膚毛發等質感的運用,使兒童在玩耍的同時學習,拓寬認知范圍。比如大象的皮膚松弛起皺,呈灰棕色;小羊的毛發卷卷軟軟的;小狗的毛發順滑等。這些獨特的質感可用于兒童家具的坐墊或局部,這樣兒童在玩樂的同時識物的需求又能得到滿足。在選擇仿生對象時,質感過于粗獷的肌理不適合運用在兒童家具中,比如粗糙的樹皮、仙人掌的刺等。
4 結語
應當從功能、趣味、教育、安全、可成長的角度出發,探討學齡前兒童仿生家具的設計方法。文章對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行為方式進行了探討,總結出學齡前兒童家具的用戶需求及設計原則,并從多個維度將其與仿生設計結合起來并運用到兒童家具設計中,以滿足學齡前兒童的生理需求,提供人性化的關懷,希望能為該設計領域的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范笑爽,吳翔.兒童家具仿生設計及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6,29(8):268-269.
[2] 陳卓.兒童家具設計的市場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7.
[3] 季曉丹.學齡前兒童家具造型設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6):146.
[4] 劉博文.兒童家具可成長性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2.
[5] 瑪利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65.
作者簡介:焦楊(1980—),女,山東濟南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營銷。
白益雙(1997—),女,山西晉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陳妍(1998—),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31005003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