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在學院的組織下筆者曾有幸前往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廳觀摩了一場方瓊教授的專場師生音樂會。現任于上海音樂學院的方瓊教授不僅是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歌唱家,更是有著獨特聲樂教學方法的聲樂教育專家,這場音樂會誠如她本人所說:既是一臺精彩的視聽盛宴,也是她近年來教學成果的部分展現。這是一支實力雄厚的師生隊伍,他們都具備高水準的演唱技能并且獲獎累累,仰慕之心油然而生。在服裝和造型上,他們也都做了精心的準備,部分少數民族有各自的傳統服裝,禮服旗袍一應俱全。整場音樂會分上半場、下半場,共演唱20首作品,歷時2小時。上半場10首曲目,以藝術歌曲和民間歌曲為主,下半場10首曲目,圍繞歌劇選段展開,兩位鋼琴伴奏分別是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歌劇系藝術指導馮熠老師和李珍妮老師。
在期待中音樂會拉開序幕,李佳蔚作為第一位演唱者顯得無比從容,一身寶藍色長裙禮服很壓臺,她演唱的是由魏冠明作詞、王越作曲的《千古絕唱》,這首作品廣為人知,在2010年的青歌賽上王慶爽首唱此曲獲得眾人一致認可。歌曲風格很獨特,它結合了京劇唱腔和民族唱法,第一句“看山高水長,萬里風光”歌詞意境非常大氣,旋律以六度音程起唱,氣勢磅礴,蕩氣回腸,李佳蔚一開嗓就鎮住了全場人,氣息把控很穩定,大跳音程后的旋律趨于平穩,進入敘事階段,如訴說一般,“夜來入夢還鄉,對鏡梳妝,醒來已是淚千行”表現了低情緒下的心灰意冷,最后的部分情緒逆轉,贊頌了愛情的美好,從整體上來說李佳蔚的表演是牽動人心的。掌聲過后,唯一的本科生百嘎利上場,帶來了由丁毅、田川作詞,王云之、劉易民作曲的《黑龍江岸邊潔白的玫瑰花》和呂燕衛作詞、額爾古納樂隊作曲的《莫尼山》,《黑龍江岸邊潔白的玫瑰花》選自歌劇《傲蕾一蘭》,描寫了傲蕾一蘭少女誓死保衛國家、家鄉的動人故事,旋律舒展從容,百嘎利的嗓音很厚實集中,很顯然他巧妙運用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借鑒美聲的長處不僅可以使腔體打得更開,也加強了聲音的質感,從聽覺上來感受,這樣的嗓音更純凈、有穿透力,《莫尼山》是一首蒙古歌曲,百嘎利分別用漢語和蒙古語演唱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細細聆聽,用蒙古語來詮釋歌曲確實比漢語多了不少的韻味,可見濃厚的本土文化對地方民歌的魅力性。方瑤出身于武警部隊文工團,舞臺經驗豐富,曾奪得第十一屆青歌賽民族組的冠軍,一身白色繡梅修身旗袍非常端莊大氣,她帶來了由徐景新編曲的《詠梅》和盧桂芳編曲的《對鳥》,《詠梅》的難度很大,整首歌曲處于中高音,例如“俏也不爭春”的 “俏”很不好咬字,開口音高,然而當她第一個音亮出來就已經征服了所有人,既透又穩,技巧嫻熟的她對作品拿捏非常到位,連貫性極強,音色通透甜美,讓人意猶未盡。《對鳥》是根據溫州傳統民歌旋律所編寫的新民歌,地方風格濃郁,唱詞上采用了溫州樂清方言,方瑤將歌曲演繹得俏皮動人,韻味十足。筆者的導師曾說過:一個真正專業的歌唱者和一個看似專業的歌唱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處理歌曲的嚴謹性,歌曲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每一個換氣都體現了水平,在筆者看來,方瑤確實實至名歸。扎西措姆是藏族人士,在當地備受矚目,她的聲音辨識度很高,眾所周知,藏族人有自己獨特的發聲方式,音色明亮通透,她帶來了由鞠秀芳改編的《梨花頌》和盧云生作詞、宗庸卓瑪作曲的《山谷的回聲》。改編后的《梨花頌》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它作為聲樂獨唱曲目的音域,唱腔細膩婉轉,在不失原味的同時,更加深了難度,更為完善和抒情,在演唱技巧上,演唱者在演唱時既要帶有原本的京味特色,又得運用現代的發聲方法來演繹自如顯得尤為關鍵,要將戲曲、民歌、西洋三種唱法相融合,并形成一種較為統一和自然的演唱風格。扎西措姆對歌曲的整體把握還是很出色的,她咬字和潤腔到位,巧妙融合了民族唱法和京劇唱腔,《山谷的回聲》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她將一頂帶有濃郁藏族風格的帽子戴于頭上,邊唱邊跳起了藏族舞蹈,聲音穿透力極佳。
下半場第一首男女二重唱作品《你從哪里滾回來》成功將觀眾的熱情推向高潮,作品選自歌劇《多瑙河彼岸的薩普勒斯人》,由李佳蔚和艾力開木合作演唱。歌詞中吵架的言語用得非常詼諧,兩人的配合表演也相當默契,表情動作到位傳神,引得觀眾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和掌聲。陳家坡演繹的是由賀敬之作詞、馬克作曲的《楊白勞》,作品選自歌劇《白毛女》。這是一首由詠嘆調改編的男中音歌曲,旋律低沉,猶如訴說一般,在情感把握和音量把握上有極高要求,既要刻畫出人物無奈悲痛的心境,又要表現出饑寒交迫的無力感,很考驗演唱者的唱功,陳家坡對這首作品的詮釋深入人心,表演期間全場一片肅靜,都沉浸在這個“刮著寒風”的情境中,他吟唱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眼神都透著濃濃的傷感之情,直到最后的一個跪地動作結束,這樣精湛的表演確實讓人震撼。最后的壓軸節目當數方瓊教授,她演繹了由趙季平作曲的《關雎》和白阿瑩作詞、趙季平作曲的《一對對毛眼眼瞭哥哥》。《關雎》作品難度大,前半部分抒情婉轉,后半部分音域很高,尤其在咬字上,例如“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的“采”和“之”,需要演唱者絕對的穩準快,方瓊教授對這首作品的輕松駕馭讓人感嘆不已,如癡如醉。《一對對毛眼眼瞭哥哥》選自秧歌劇《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方瓊教授和陳家坡配合默契,把“青青”這個角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既感受到了她面對愛情的靦腆又看到了她作為一個陜北女孩的率性,這樣的表演就是藝術。
這場音樂會最大的特點體現在作品的豐富、“演”“唱”的自然和把握的嚴謹,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到意猶未盡。毫無疑問,本場音樂會成功展現了方瓊教授多年的教學成果,她善于挖掘和發揮學生的獨特魅力與潛力,每個學生的演唱都具備自己的風格和閃光點,她以自己成熟的演唱經驗方法為源泉,不斷摸索磨礪,因材施教,細心雕琢,這樣一絲不茍的教學精神讓人崇敬。中國歌唱藝術的持續發展需要藝術家們的推動和創新,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優秀的團隊可以走進大眾,用心和藝術奉獻社會。
374750033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