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李 康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20162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教育事業中,應該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每一堂課程中。對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孤島化”窘境和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具有重要意義[2]。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對一系列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其中“管理學”課程由于選課人數多,影響范圍廣,它的“課程思政”建設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如何充分挖掘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完善相應的教學方法,提高專業課程的“隱性”立德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課程主要講授與管理者及其活動相關的內容。管理是一個動態性的研究主題,本課程將反映當今管理世界的變化,幫助學生在不確定的情境下從事管理工作做好準備。除此之外,“管理學”課程還具有非常強的德育教育功能;具體體現在認識現狀、態度調整及行為改善三個方面。認識現狀方面:學生能對自身的道德水平進行準確衡量,理解管理過程中決定道德與不道德行為的因素,以及道德標準在全球管理中存在的共同性與差異性。態度調整方面:學生能夠理解有道德的管理對組織和自身會產生積極作用。有道德的管理將符合公眾期待、有助于企業擁有更穩定長期的利潤,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提高企業的股價和股東利益,有助于組織在社會問題變得嚴重和解決代價高昂之前處理他們。行為改善方面: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方法,促使自身和組織整體更多表現出道德行為。包括為自己和組織設立道德準則和決策規則,發揮領導者的道德示范作用,對自身與組織整體的道德行為進行定期評估與反饋,加強自身與組織整體的道德培訓等。
近年來,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方面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并且把它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質要求。隨著該課程體系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更好地推動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以構建大學生德育一體化體系為抓手,借鑒上海“兩綱教育”實施的成功經驗,結合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創始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提出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育人要求[2]。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努力培養具有“誠信品質、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3]。并且需要通過系統的課程設計及保障機制,探索出一條其他課程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才能完成,本文基于系統工程理論,將其分為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環節,其分別包括軟硬件教學資源的提供、教材建設、課程設計、教學團隊建設、教學方法選擇及學生管理等方面。“學校”“教師”和“學生”這三個子系統將協同發展,所處的發展過程始終保持開放,與時俱進地吸收來自系統內外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它在滿足三個子系統發展規律的要求下,會不斷迭代更新,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由此來推動課程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三個子系統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各子系統隨時都在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換;其二,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良好的協同發展機制,可以保障系統的健康有序運行;其三,各子系統間不斷優化,并逐漸形成促進高校“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的最優路徑。具體發展過程如圖1所示:

圖1三維視角的“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思路
“管理學”課程思政是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因此,一方面要求高校黨委充分重視,學校要從軟硬件資源方面保障相關“課程思政”的建設,對課程內容嚴格把關,重在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真正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解決“重智輕德”問題[4]。另一方面是要抓緊制定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價值標準,圍繞體制機制、課程性質設置、教師的選聘、考核及獎懲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首先,應該建設思想政治及專業素質都具備的高效率“管理學”課程師資團隊,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可以更好地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可以分享出更多的立德樹人的教學案例,并且參與到該課程團隊的所有教師都可以深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帶來的影響,產生“集聚效應”;此外還可以借鑒上海交通大學采用的“1+4”教學模式。其次,在教學方法改革上,可以借鑒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超級大課堂”。除此之外還應該發揮案例教學在“管理學”授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列舉我國優秀企業家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企業家精神”。第三,應該加強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針對當前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借助于“ERP沙盤”、翻轉課堂、創新創業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活動;通過帶領學生到工廠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讓他們通過雙手“理解”科學精神的塑造,通過實踐明白“中國夢”的含義。最后,借助于MOOC、微信平臺、易班、超星網絡教學APP等網上學習輔導平臺,提高授課的靈活性,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傳遞給他們,在寓教于樂、引人入勝的環境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學生作為“管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的接受者,他們的接受情況及相關行為表現直接反映出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效果。同時學生在每堂課上的反饋,會對學校及教師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他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實現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動態化管理。學生在學習該類課程時,應該明確學習目的,不應該存在只為了拿到學分而選擇該課程的現象,同時現在的學生還存在一些其他現象,例如部分畢業或實習的大學生不愿意做基礎性和艱苦性的工作,他們認為沒有意義,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存在對工作崗位“挑三揀四”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將收入待遇放在第一位。將工作環境的舒適度放在第一位,將升職放在第一位。這些問題都說明,當前部分大學生沒有處理好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個人的價值如何實現的問題。因此,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需要身體力行,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振興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構建與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三方面的積極配合及協同發展才能實現目標。在這個系統中任何一方的變動都會影響其他兩個方面的實施效果,他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協調各個方面,樹立統一的目標,做好統籌規劃,提高實施的效果。
中華民族歷來推崇誠實守信的行為規范和美德。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5]他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他強調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以此來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建校以來始終堅持學生的德育培養,這一點也體現在校訓中,著名教育家、會計學家、“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于1928年創辦的立信教育事業。他提出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為立信的校訓。他認為,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必須在立志、守身、處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因此,在育人方面應該結合立信的校訓,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及職業素養。在具體的授課內容中可以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中國傳統文化、誠信等“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取得的成績,加入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用新時代的話語體系講述“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企業家們為國家及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重要事跡,引導大學生學習他們的企業家精神。鼓勵大學生學以致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事業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應該強調學校教育360度德育“大熔爐”的教育合力作用,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工商管理及人文學科的優勢,實現“思政”教育的“顯性”與“隱性”同步結合,打造全方位、全員立體化育人,從而形成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揮協同效應。借助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教師更準確地把握“課程思政”的要點及標準,通過了解他們對課程內容、目標及要求等的反饋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價值引領目標的把握。人文素養知識對大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人性的關愛等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跨學科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不同學科和教師的優勢互補,為學科間的互動交流提供平臺,并且可以不斷優化教師在教授該類課程時的綜合能力。同時為了形成跨學科合作的良性互動,應該構建一個虛擬的生態系統,在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打破不同學院間的行政壁壘,共享教學資源,建立共同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形成一個“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機制。
“教學案例”是對教師教學行為及過程的分析和闡述。“管理學”教學團隊應該建立相應的機制,并且有專人進行梳理及匯總;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授課經歷,及時總結重要的教學經驗,歸納教學心得,反思教學問題。每個學期應該定期召開“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研討會,通過大家分析討論,歸納并整理出相應的教學案例材料。一方面是積累資料;另一方面是為初次擔任該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起到借鑒作用。教師除了總結教學案例外,還應該積極編寫“管理學”課程思政的經典案例教學材料,“案例教學”是一種借助“案例素材”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我國高校“管理學”教材中缺少激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案例材料,這將會影響“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力度。
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是衡量商學院教學能力的重要的非政府認證機構。它的教育認證制度非常嚴格,鑒于它的權威性,世界各地的商學院都以能夠通過它的認證審核作為衡量自己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這個認證過程要耗時5~6年,認證通過后,每隔幾年還要再進行評估,呈現為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通過認證不僅可以檢驗學校現在辦學的質量,而且還可以促進教育教學管理形成良性的發展機制。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自2015年10月獲得該協會會員資格后,在教學與管理等各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經過幾年的努力學院已經在諸多環節得到了優化及提升。“管理學”作為認證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從教材的使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創新的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特色管理思想。通過本次認證工作,學校師生還可以通過該平臺更好地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取得的各方面成果,將我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傳播給全世界,努力為國家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