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旭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當今世界已經完全步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當中所蘊含信息對高校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影響也在不斷提升,并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去了新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準確把握互聯網對高校思政教學造成的沖擊,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將學生參與思政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他們未來的成長發展夯實根基。鑒于這種情況,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互聯網+”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造成的影響,然后提出了幾點教學改革建議,希望可以為高校思政教學質量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03
思想政治素養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不僅影響著個人未來的成長發展,還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受重視程度也在與日俱增。然而,迄今為止,很多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體系都還比較滯后,很難將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興起更對大學生思想及教學管理模式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要想切實轉變這種情況,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重新調整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推動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改革調整考核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將思政知識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他們日后的成長發展夯實根基。所以,本文展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造成的影響分析
1.“互聯網+”對高校學生造成的影響分析。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由于互聯網當中擁有海量的信息,并且這些信息具有碎片化、即時性、虛擬性以及開放性等特點。因此,隨著網絡的應用越加廣泛,高校學生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按照相關資料顯示,到2019年初為止,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8.29億,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達到了將近60%。其中,手機網民數量更是高達8.17億,在總人數中的占比高達98.6%。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已經逐漸變成了網絡主體。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承載工具,智能手機現在已經變成了高校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工具,沉迷與虛擬世界的高校學生數量正在不斷提升,并因此忽視了現實生活當中的人際交往與思想溝通。同時,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更新換代,人們完全可以通過這項工具快速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碎片化信息。然而,這些信息的聚斂會導致學生難以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事物上,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愈加膚淺、片面以及零散,沒有辦法完成知識的深層次與全方位思考。除此之外,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還使網絡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價值觀念還沒有徹底成熟,事物分辨與自控能力都相對較差,很容易就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他們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影響到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順利展開。
2.“互聯網+”對高校思政教師造成的影響分析。高校展開思政教學的主要目標絕不單單是傳輸理論知識,而是應該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思政教師在展開知識教學的時候,應該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知識傳遞的同時與學生展開更為密切的情感交流,營造更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間的心靈距離。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當中存在著龐大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獲取知識的途徑越加多樣化,教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以及傳播者,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也在不斷降低,極大沖擊的教師的權威性,導致師生關系變得越加脆弱與單薄,最終對思政教學質量以及預期育人目標實現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極影響,需要教師不斷改革教學模式,這樣才可以充分適應新時期的教育環境。
3.“互聯網+”對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影響分析。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內容等教育基本元素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就需要教師結合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模式,不然會造成思政教學實效性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我國思政教學主要目標需要在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幫助他們養成奉獻精神,使他們愿意為我國長遠可持續發展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實現思政教學目標,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策略探究
1.重新調整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思政教學質量提升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不僅僅是充分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途徑,還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價值以及生命意義的外在表現。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以及內容都在向著泛化的方向發展,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了。同時,正是因為學生可以通過更為多元化的途徑獲取自身所需知識,導致了師生的角色與地位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極大沖擊了傳統師生關系。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政教師應該重新思考自身所能發揮的作用及在教學活動的地位變化,將課堂主導權還給學生,把自身放在引導輔助地位上,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究學習中去,并在適當時機給予他們合理的指導,從而將他們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完成新型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實際上不再是知識上的絕對權威,更多的作用則是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主觀欲望,引導他們思考知識中蘊含的深層次意義,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增強他們的核心素養。
2.創新教學方法。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方法創新。首先,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互聯網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再將學生需要了解的知識點與資料利用網絡途徑傳輸給學生,讓學生以此為基礎更加高效地完成課前預習,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夯實根基;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交流討論等方法對預習效果進行檢測,并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展開針對性的講解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采用這種方式展開知識教學能夠推動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當中,并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幫助他們養成合作互助的良好品質,使他們的思想情操在不知不覺間得到升華。
3.推動網絡思政和線下思政有機融合。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網絡的便利性,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打造網絡思政學習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思政教學,為思政育人價值發揮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首先,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提升網絡思政微課的開發合應用力度,并按照課程實際進行微課制作,然后將微課上傳到網絡平臺上面,方便學生應用碎片化時間展開線上學習;其次,在網絡學習平臺上面設置互動模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身的看法與意見,這樣師生與生生間都可以展開更為密切深入的互動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問,在幫助他們完成知識高效學習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4.改革創新考核方式。過去高校思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基本上都以學生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采用的都是終結性評價方法。通過這種方法進行考評雖然能夠充分掌握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然而評價結果卻并不客觀全面,和預期教學目標有著比較大的偏差存在。所以,高校思政教師應該認識到互聯網的優勢,并合理應用相關技術推動考核方式改革創新,像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展開理論知識考試,以此來節約自身考試當中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使教師可以具備更多時間了解學生的其余情況,從而更為全面地把握學生實際情況。另外,還應該提升學生日常表現以及學習過程在評價考核中的占比,進而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貢獻更大的力量。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雖然給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都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這同樣也給高校思政教學帶去了新的挑戰,并且網絡當中所蘊含的海量信息還對主流意識形態、教學管理模式、教育人員以及被教育人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到現在為止,很多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的改革意識還比較淡薄,而且在展開教學評價的時候,更多還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依據,導致思政教學效果持續下滑,難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政教師必須握緊“互聯網+”時代發展脈搏,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改革創新,推動線上與線下的充分融合,提升課堂內容的豐富度,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提升思政課堂的趣味性,從而將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激發出來,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優秀的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文彩娟.“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6).
[2]胡發輝.“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國際公關,2020(6).
[3]楊濤.淺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與創新[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
[4]李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科技資訊,2020(16).
[5]李麗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J].山西農經,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