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十三五時期,福建全省生產總值接連躍上3萬億元、4萬億元臺階,人均生產總值接近11萬元,新時代新福建邁出了新步伐。”福建省長王寧在作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時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掌聲中飽含著艱辛耕耘后的欣慰,也充滿了對未來發展的熱切期盼和殷切期望。一張藍圖繪到底。邁進2021年,新福建找準“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主題,不斷續寫新篇章。
看準機遇,搶抓先機。在新的一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實施“絲路海運”“絲路飛翔”等標志性工程、對接中歐投資協定和RCEP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果、推進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都將成為福建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的發展命題。
王寧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稱,“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福建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關鍵五年。“我們要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并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福建篇章。”
為此,今年福建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共提出了九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不斷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好吸引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著力補齊不平衡不充分短板,更大力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省建設,積極為建設美麗中國多做貢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平安福建。
前路困難和問題不少,出路在哪里?創新!
科技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真正融入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中,并成為“新引擎”,這一點從數字福建建設中可見微知著。
作為數字中國的先行者,2020年,數字福建建設進入第二十個年頭,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45%左右。成績來之不易,基于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福建省把數字經濟作為堅持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
數字經濟要“更進一步”,就要應對人才挑戰。對此,福建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鄭玉琳建議,一方面,要加速海外人才回流,依托留學生會、同鄉會等多種渠道,網羅福建省在外留學人員積極回閩創新創業,并扶持人才密集和創新型企業在國(境)內外設立“人才飛地”;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展獵才渠道,積極吸引發達地區的商業化科技智庫設立福建智庫,鼓勵引才主體利用智庫龐大的人才網絡搜尋匹配人才。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有數據顯示,福建省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分別居全國第八、第九位。不過另一個現實是,福建省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仍是福建發展的突出短板。如何補齊短板,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福建省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會副主委、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蔡鋒認為,要通過建強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速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加快補齊基礎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短板,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福建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廈門市委副主委、美亞柏科董事長滕達建議,著力提升以大科學裝置為依托的基礎研究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