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地方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應根植于地方,既能有效解決學生未來就業的問題,亦能服務和支持地方傳統文化的挖掘、繼承和創新。高校對藝術專業碩士的培養可以結合地方文化,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培養機制、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培養非遺文化傳創型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藝術碩士;非遺;傳創型人才;地方高校
一、引言
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最早在歐美國家設立,是當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一種專門培養從事藝術創作與表演高層次人才的一種研究生培養形式。國務院于2005年出臺了《關于開展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主要是為了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的先進經驗,推進我國藝術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培養專業人才,促進我國各類高校藝術研究生教育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全日制藝術碩士于2010年開始招生,并在2017年開始招收非全日制藝術碩士。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藝術碩士培養單位已從最初的32所增加到如今的276所(截止2018年底)[1],招生也從最初單一的全國聯考、畢業獲得單證的在職攻讀方式,發展增加了全國統考、畢業獲得雙證的全日制學習方式。
隨著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地方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傳承和創新成為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實現中國本土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優秀專業人才的全面參與,新經濟的發展和新社會的轉型挑戰對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專業、更“接地氣兒”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地方高校辦學水平的提高,許多地方高校也陸續獲得了藝術碩士的培養資格。作為主要服務于區域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應根植于地方,作為地方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力量,既能有效解決學生未來就業的問題,亦能服務和支持地方傳統文化的挖掘、繼承和創新。
蘇州科技大學位于蘇州,蘇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與地方非遺管理部門和非遺傳承人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為我們開展藝術專業碩士面向蘇州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二、國內外藝術碩士培養的現狀
通過對知網檢索出來有關藝術碩士培養或藝術專業碩士培養的68篇論文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關于藝術專業碩士的培養研究主要涉及藝術碩士教育與創造力的培養,研究生實踐環節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創作實踐能力培養,招生與培養工作的定位問題,研究生培養質量及保障體系研究,培養模式及路徑優化研究,課程設置及建設的思考,基地建設的模式,培養方向與特色研究,培養管理研究以及國外藝術專業碩士對我國藝術碩士培養的啟發等方面。而鮮有對藝術碩士培養中有關區域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地方高校新設的藝術專業碩士學位點也如雨后春筍般,漸成規模。與藝術專業院校不同,地方高校的藝術專業碩士更強調應用性,尤其是與地區特色文化的結合,是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的大趨勢和發展的著力點。
當下,隨著藝術專業碩士點的批量建立,使得藝術專業碩士的培養和就業都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一)學科專業體系設置趨同,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特色;(二)現行招考制度導致生源質量下降;(三)教學課程與研究課題存在脫節現象。只有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有針對性的對策[2]。
三、地方高校藝術碩士與非遺傳創人才培養
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價值的高度肯定和弘揚,是驅動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精神“引擎”,更是激發民眾愛國熱情、責任意識、奮斗理念的精神動力。地方文化是一個地區地理環境、生產方式、風情民俗和各代歷史綜合作用的產物,而得到區域內民眾的高度認同,是培育當地民眾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關注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中對于區域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解決當下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人才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袁川認為大學生對文化的傳承創新有助于形成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環境氛圍,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素質,抓住創新人才培養的時機。在文化傳承創新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路徑可以強化文化傳承創新的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建設自由開放的文化環境和營造良好的教學文化氛圍[3]。對地方文化的自信是實現中華文化整體自信的基礎,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推手[4]。
作為“活態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關鍵與核心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為進一步做好文化傳承和創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2009年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從以學術型為主轉向學術型與專業型學位均衡發展的教育結構,并在隨后的新增專業學位申報和審批中也多強調以服務地方文化經濟為導向。作為地方高校,在其藝術碩士培養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地區文化中探討藝術創作的審美演變以及應用,提高文化素養,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辦學的培養模式,使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體現了藝術碩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色。
近年來,將一些非遺項目引入大學,讓高校肩負起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已經成為我國探索、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新途徑。中國藝術研究院從2013年起,在全國范圍內聘請25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實踐導師,由院內資深專家學者擔任理論導師,招收培養涉及國家級非遺名錄中18個項目的研究生,大力開展牙雕、玉雕、木雕、刺繡、漆藝、陶瓷等門類的實踐教訓,探索將一對一的師徒相傳納入研究生序列[5]。
在地方高校藝術碩士與非遺傳創人才培養結合方面,廣州大學在致力于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同時,還著力構建適應廣東民族民間藝術人才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探索如何在高校中建立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以更好地支持地方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6]40。具體做法是在藝術碩士培養的基礎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增加嶺南傳統藝術、民間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學習內容,以點帶面來激發藝術碩士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在專業課程中適時加強嶺南傳統藝術、工藝美術、產品設計對學生專業素養的熏陶,引導學生熟悉傳統嶺南藝術的同時,也能了解當代先進文化產業和制造業的生產流程、產業格局和發展趨勢,將培養學生的創新開發能力落到實處[6]41。
四、面向非遺傳創人才培養的實踐——以蘇州科技大學藝術碩士培養為例
我校藝術專業碩士傳創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圍繞區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研究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課題體系的設計和優化。做好專業碩士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優化,如在藝術碩士(美術領域)開設民間美術課程;設計領域開設(蘇州傳統民間藝術)等選修課程,并在課程教學中,根據非遺傳創的需要實施新的教學模式。
例如,“民間美術”課程,首先在教學模式上,實施了以實踐創作為指引的、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考核”四個方面入手,形成有別于純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為保證模式實施的效果,該課程在教師配置方面,以專業教師+社會專業美術師等組成強大的師資力量;在教學場所方面,以專業機構的創作空間和專業的教學場地等取代傳統的教室講臺;在教學內容方面,以1/4理論+1/4意識培養+1/2實踐的模式取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純理論講授模式;在教學方法方面,以圖像演示分析、現場觀摩、寫生采風、責任激勵以及創作探討等互動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考核方面,以創作作品參展的課程考核方式進行考核評估。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設計者和參與者。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和本專業的研究生共同進行教改課程的研討交流、方案設計以及教學實施;二是教師帶領研究生一起查閱、收集和梳理相關文字、圖像和文獻資料,向本專業資深教育專家進行咨詢和交流,向民間美術從業者、收藏者和研究者請教和學習,通過收集和梳理相關資料,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共同獲得學習成果[7]。
以吳震老師講解的“蘇州民間藝術”課程為例,按照課程“知識、意識和能力”目標的不同,將課程的教學環節和內容分成理論講授、桃花塢木刻年畫創作思維意識培養和新桃花塢年畫創作實踐能力訓練三部分,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式,如表1所示。
在“蘇州民間藝術”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互動教學,通過圖像演示講授、現場觀摩、寫生采風、責任激勵、主題創作、創作探討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對蘇州民間藝術這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民間美術的研究和創作實踐,引導學生在繼承民間美術優秀精神的基礎上加強創新發展和觀念變革,設計和創作一批體現民間美術傳統藝術精神的新作品,賦予作品新的形式美,探索符合新的時代要求的民間美術新美學風格,并努力總結和提煉民間美術創新發展的原則和方法。在課程考核方式方面,探索將學生參加主題創作納入課程考核的方式和辦法。學生最終成績由平時表現和作品呈現來綜合決定,其中平時分值為50分,作品呈現分值為40分,能否入展分值為10分。整個考核方式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平時上課也能夠積極主動思考,并將所學知識更有針對性地融入到實際創作中去。學生以蘇州桃花塢年畫為實例進行實踐創作,把民間創作智慧和原創性能力的設計思維轉化為學生的專業美術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激發他們對民間美術的藝術創作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在非遺傳創方面貢獻力量[8]。
除了在培養計劃中設置專門的課程,還應在實踐環節注重學生圍繞非遺進行相應項目作品的開發。如在設計領域各方向的設計研究與實踐課程,許多學生都會選擇非遺主題進行創作,也有多名同學在畢業設計作品選題中選擇非遺主題,如圍繞蘇式家具、寒山和合文化、蘇繡、桃花塢年畫等來進行畢業創作。
五、面向非遺傳創的藝術碩士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學生過程性學習作品的展覽與展示
貢布里希曾說過“藝術是需要引導的”,而作品展覽是展示作者設計理念,提高美術審美和情趣的最直觀的方式。藝術碩士的教學應加強對于學生完成的作業、作品的過程性展示,如舉辦作業展、畢業作品展等。舉辦作品展覽是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集中展示作品和公開檢驗教學效果的平臺。在具體展示展覽策劃中,需要突破已有的模式,創新思路和機制,充分發揮展覽在促進藝術碩士教育改革, 提升藝術碩士人才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發揮展覽在藝術類教育中的優勢。
(二)進一步完善培養課程體系
藝術碩士人才培養的內涵應該是多維度的。在面向非遺傳創的藝術培養方面,教師既要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設計理論基礎,也要有豐富的設計專業技能訓練和社會實踐,以及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和良好的修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社會服務能力。對藝術碩士的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應當把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作為重點來進行訓練,使研究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藝術創作技能,為進入社會和就業做更充足的準備。在培養課程體系中,還需加入非遺傳承和創新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技能課程,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非遺的理解,傳承的使命感和傳承與創新、創意與創業的技能,成為從事非遺傳創的專業人才。
(三)雙導師制隊伍的建設
對藝術碩士的培養需要建立起一支結構好、水準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導師隊伍,這樣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能夠全方位提高藝術碩士的創作藝術水準和創作能力。首先要深入理解非遺文化的核心內涵,科學系統地挖掘和發現非遺傳承人的“隱性知識”,并對其進行整合與管理、傳播與創新。這就需要校內導師通過具體理論的研究和方法的實踐對藝術碩士進行培養。可見雙導師制既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需要,也是實施課程體系的需要,兩者的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將有助于培養藝術碩士的非遺傳創能力。
(四)創新教學模式,引入工作坊教學機制
以實踐能力為重要考核指標的藝術碩士培養,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應根據教學需要,將傳統的單元教學模式調整為以藝術創作的實際課題為訓練內容的工作室制(課題制)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機制是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能將豐富的企業人才、項目與課題資源引入到藝術碩士培養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通過舉辦非遺大師和傳承人工作坊等相關活動,讓學生在與大師的直接交流和項目完成過程中,提升自己對于非遺傳承和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五)構建良好實踐平臺
高校藝術碩士教育的關鍵在于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為藝術碩士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至關重要。在對藝術碩士培養中,蘇州科技大學與非遺大師工作室共建實踐基地,其中包括蘇州姚惠芬藝術刺繡研究所、顧志軍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工作室等。可以帶學生進入實踐基地實踐,接受非遺大師和非遺傳承人的指導,還可以在實踐基地進行創作實踐、承擔非遺文創產品設計與制作等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并加強他們對社會職業需求的認知,對其今后的就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結語
傳創型藝術專業碩士是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碩士培養的特色與著力點,地方高校在藝術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應注重與當地特色文化的結合。在藝術專業碩士的課程內容設計和培養環節都應注重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把藝術專業碩士培養成有特色、有基礎、能實戰的專業型創新性人才。
本文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著眼于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充分發揮藝術專業碩士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培養過程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做好地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傳承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在當代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層面的創新。在國家提倡文化復興的年代,地方高校承擔著重要的培育責任[9]。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融入地方高校的藝術碩士培養教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培養傳創人才,有利于藝術碩士們直接感受當地文化和工匠精神,加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者。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碩士網[EB/OL].http://www.mfa.edu.cn.
[2]孫堯,伍玉林.論研究生教育體制與人才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56-157.
[3]袁川.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63-67.
[4]呂健.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創新[J].人民論壇,2018(12):138-139.
[5]中國藝研院首次將非遺人才培養“師徒制”納入現代學歷教育體制[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7-16/8279074.shtml.
[6]王丹.地方院校藝術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廣州大學為研究個案[J]. 美術教育研究,2012(16):40-43.
[7]吳震.淺析民間美術課程教學改革之大師進課堂[J]. 美術教育研究, 2017(24):109.
[8]吳震.民間美術教學研究——以蘇州新桃花塢年畫理論與實踐教學為例[J]. 美術教育研究,2017(6):107.
[9]沈海軍,馬永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活態傳承的可行性研究——以無錫留青竹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例[J]. 美術教育研究,2018(21):128-130.
作者簡介:陳衛東,蘇州科技大學新媒體交互設計與應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