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權
摘 要:“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德育應該進行創新,進行“3D”為主的三維譜系實踐與研究。理念上,立德為本;方法上,情境育人;路徑上,三位一體。做實3D德育,對于小學生德性成長、學校德育創新和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教師應俯下身子,轉變視角,關注細節,注重日常,創新路徑,總結模式,真正打造一條堅實厚重、情理俱進、搖曳生姿的立德樹人創新之路。
關鍵詞:立德樹人;3D德育;理念創新;方法創新;路徑創新
所謂“本”,就是最根本的,是一切的源泉和基礎,是一個人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根基。離開了“德”這個根本,所謂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方法的獲取,都是得不償失的。古人“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同樣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德育為先,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終身樹人”,永遠都應該大力提倡。就學校而言,我們應該把“立德樹人”真正放在首位,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實踐活動,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
基于此,我們構建了“立德樹人”背景下3D德育模式,不斷反思以往德育中的經驗教訓,創新德育模式,重構德育框架,積極開辟新的德育路徑,探索真正有益于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德育之路。所謂“3D”是指指導性(Direction)、多樣性(Diversity)、開放性(Dynamic),三者互為補充、互為促進、互為遞進。其中,Direction是整體和理念上的綱領性指導,是理念創新;而Diversity是方法創新,Dynamic是路徑創新。做實3D德育并成功推廣運用,對于小學生德性成長、學校德育創新和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一、指導性(Direction):立德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毋庸置疑,這里的“第一粒扣子”就是“立德樹人”。這粒“扣子”扣不好,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特別是影響到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小學階段,在孩子們成長的源頭上進行“立德樹人”,無疑更具有其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早早地就培養品格、凈化心靈、醇厚道德,那么,就為以后“扣好人生更多粒扣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做法是,從宏觀出發對“立德樹人”進行指導性設計,使之成為德育活動的基本依據。如橫向延展:三月份“文明禮貌”、學雷鋒活動;四月份“日行一善”活動、清明掃墓傳統教育;五月份守規則教育、“藝術月”活動;六月份感恩教育、“心中向著黨”活動;九月份“生命大于天”安全教育、敬老愛幼活動;十月份“優秀童謠傳唱”活動、勤儉節約活動;十一月份“誠信是金”教育、“文明餐桌”活動;十二月份“網上祭英烈”傳統教育、“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這些指導性設計都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而有所調整,適當時候進行細化或豐富,上下學期有交叉重復,當然更有遞進和創新,把各種事件、儀式、節日等變成立德樹人的資源和契機,力爭“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立德樹人充盈在學校的每一個細微處。
而每一個主題又可以“縱向遞進”,在螺旋上升、有序推進的路子上下功夫。比如,“感恩”這個主題,低年級時范圍小一點,以感恩身邊的父母和長輩為主。中年級時逐步外移,以感恩他人、感恩教師為主;高年級時上升到一個更大的范圍,以感恩大自然、感恩黨和國家為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應該針對全體學生,與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深度對接;可以單獨成為一個主題進行實踐活動,亦可以融合在課程教育中,更可以滲透到情境活動中。
在使全體學生既德育為首,又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學校應構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學科課程,強化德育課程,美化環境課程,開發校本課程。而德育課程少不了新的部編本“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因為“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不乏一些沉甸甸的德育因子——古今名人的家國情懷、傳統節日中的優秀因子、民俗文化中的光榮傳統,教師應緊扣教材中關于立德樹人的教育因子,通過活動欄中的實踐、辨析欄中的明理、討論欄中的頓悟以及歌謠、日記、繪本故事的體驗,提供鮮活的德育滲透案例,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真正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
二、多樣性(Diversity):情境育人
“立德樹人”不能空轉,要有一定的憑借和抓手。僅憑理論灌輸,可能無法長久地聚焦學生;僅靠直面批評,可能會換來學生的強烈反彈。唯有改變視角,以學生們喜歡和感興趣的方式介入,才能讓立德樹人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曾有專家言:“與兒童共情。”所謂“共情”,就是從“成人視角”轉換到“兒童視角”上來——就是基于兒童的興趣所在,從符合童心童趣童性的角度去開展德育活動。比如與其喋喋不休地進行理論灌輸,不如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活動。因為情境中活潑、新穎、形象的一面,能夠最大限度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能夠自然而然地與學生們的內心與成長對接,當然,也就能夠發揮立德樹人最好的正效應。
比如,解放街小學四三班針對“遵守規則”排演了情景劇:英語考試中,小王和小周都在一道英語閱讀題上“碰壁”了,半天做不出來。而他們旁邊的同學都完成了,小王趁教師轉身的空間抄襲了右邊同學的答案;小周老老實實,哪怕分數低一點也恪守考場規則,結果考試結束時還是空著這道題。但他在考完后及時請教同學和教師,終于學懂了這個知識點……一月后,又一次英語考試,同樣的閱讀題出現了。教師監考特別嚴,小王還是不會做;小周很容易就做完了,得了高分。
這樣的情境劇因為不對號入座,更沒有“硝煙味”,所以效果上遠勝于那些純理論灌輸,使學生們在表演和開悟中生成對規則的更深理解,不經意間在學生們的心底播撒了一顆守規則的種子,假以時日,必將開出美麗的人性和道德之花。這樣的情境教育隱含著我們對德育的一種更加理想的期待,那就是,相對于理論的“婆婆媽媽”而言,真實情境中學生們體驗的真實、心靈的觸動、品性的純化、道德的成長,無疑顯得更加事半功倍,一種內心的自覺、文化的浸潤、思想的傳承等變得自然而然,并且沉淀在學生心底。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因為情景劇而煥發出的興趣和熱情愈多,其滋養和鍛造的力度也就愈大,而且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僅僅是情景劇,諸如校園心理劇、繪本劇、課本劇、主題隊會、道德模擬法庭、中華經典文化誦讀和演講、童心向黨體驗活動等等,皆可以融合在立德樹人活動中,在無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應成為德育創新的主旋律,通過對“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唐詩宋詞”等的閱讀、背誦、演講等,讓經典優秀文化“活”起來,活在學生們的心田中,真正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對此,教師應事先針對學生的思想、習慣、行為和道德實際,選取合適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重組,變成適合于學生精神成長的德育養料。
三、開放性(Dynamic):三位一體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新的時代背景下,開放德育時空,拓展德育渠道,創新德育路徑不可或缺。社區、家庭以及更廣闊的時空中皆有豐富的德育資源——特別是一些本地文化資源中不乏一些“閃閃發光”的教育底蘊。充分盤活這些資源“為我所用”,應該成為小學德育中一個基本的視點。甘肅省高臺縣歷史資源豐富,本地文化特色鮮明,德育基地近在咫尺——高臺縣革命烈士陵園內碑刻莊嚴肅穆,給人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樹人意境。恰到好處地加以利用本地革命傳統文化,必將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上滋養學生。
比如,我們組織學生們到高臺的革命烈士陵園去參觀、體驗、感受,每走一處,都有一個故事相伴,都蘊藏著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學生們從中受益匪淺。通過聲情并茂的故事演講,再現西路軍在高臺大地上的壯烈一幕,在歷史的縱深皺褶中得到傳承。可以說,更廣層面上的德育途徑探索,使學校、家庭、社會成為一泓彼此相連的活水。
家庭教育中的“成功案例”同樣是學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共筑和諧家校教育大廈。一次家長會上,某家長分享了這樣的案例:在我們家,第一個端碗的是長輩,第一個盛飯遞碗的是孩子。不僅如此,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還給長輩泡茶、削蘋果、打洗腳水……從小我們就教育她,一定要自立自強、孝敬長輩、感恩圖報……這樣的成功案例觸動了很多家長的心。教師應是這種分享活動的倡議者、組織者和更新者,應該積極動員家長整理和分享優秀家教方法,讓家校之間的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可以通過QQ、微信家長群、智慧校園、教育云平臺、“互聯網+”等,與家庭、社會進行及時、高效的溝通與交流。德育方面的美文不妨長時間置頂于網絡的最前面,讓更多家長欣賞、點贊、評論、轉發,使學生和家長都能從中受到教育;學校的德育活動包括班級主題隊會和課外大型活動,不妨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微視頻第一時間上傳,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能一睹為快,讓德育的正效應延伸到更廣的時空內。當然,班主任也應該是家校網絡正能量的維護者,比如拒絕無效信息、廣告信息和拉贊信息,力爭讓正能量信息刷屏,營造積極、向上、健康的網絡環境。
從理念的宏觀指導到德育的情境滲透,再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多方糅合,彰顯著德育時空的不斷敞開,彰顯著我們對立德樹人路徑的正確把握,更彰顯著學生德性滋養的不斷推進。而這,需要教師對3D德育模式的深刻理解和正確實踐,當然更需要教師理念上的深刻嬗變和行動上的深耕細作。但愿,教師能夠俯下身子,轉變視角,關注細節,注重日常,創新路徑,總結模式,及時推廣,真正打造一條堅實厚重、情理俱進、搖曳生姿的立德樹人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12).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的教育根據地[J].教師月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