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東 謝若閑
[摘 要] 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把上級領導力量、黨組織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下沉到學生中間,利用現代化治理手段實現學校黨建、團學、學工、教學、后勤等部門可支配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積極打造“一站式”學生社區,營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環境,把握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方向和需求,輸出靶向服務,提高治理能力,提升育人溫度。
[關鍵詞] 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模式
加強學生綜合治理現代化工作,是以管理現代化為手段,以學生為管理和服務對象,以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為宗旨,通過優化學生社區綜合治理模塊,不斷提升社區模塊在組織協調服務、安全生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援助、學生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模塊嵌合,形成育人合力。
一、“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制度的形成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需要完善相關配套制度,規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具體包括黨建工作管理制度、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和學生活動管理制度。黨建工作管理制度,即學生社區開展日常黨務工作的行為準則和操作規范。黨建工作管理制度是“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制度,直接決定“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發展方向和管理運營。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即學生宿舍管理辦法等對學生的生活行為指引,具體包括社區的住宿秩序、安全、衛生、水電、公物設施的管理等,是“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生活的基礎。
二、“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治理模塊的構建
高職院校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其本質是實現對傳統管理體系的革新,通過黨組織網格化、服務下沉、技術加持、精細化管理、優化組合、去繁為簡、文化浸潤等一系列方式和手段,創造性搭建“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五大分站運營模塊,實現學習和生活相結合、管理和服務相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塊嵌合,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一)第一分站,建立黨員服務站、思政大講堂、黨員讀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文化浸潤站
1.黨員服務站。打造二級學院(部)黨建活動室、黨建宣傳長廊等黨建基礎陣地,實施“一樓一品牌”工程,以基層黨組織為單位,按照“黨委—黨總支—黨小組—寢室”的架構脈絡,常態化實施“開學第一課”、入黨積極分子培養、“青馬工程”等常態化項目,構筑高職院校網格化黨建工作體系,讓學生社區成為常態化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
2.思政大講堂。一是根據思政工作要求,在學生社區中建設用于學校輔導員工作交流、業務培訓、學術沙龍等相關活動開展的場地;二是為各類學生組織、學生社團提供開展活動的場所,滿足他們對活動場地的需求。這樣可以促進被動教育與主動教育的協同發展,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領導干部和基層師生互動、學生朋輩之間互動的新型人際關系。
3.黨員讀書屋。緊扣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社區公共空間的載體功能,將現有的輔導員工作室優化,規劃開放式黨員讀書屋,面向全校學生提供黨史學習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的書籍和雜志。
4.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任務,建設用于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固定場所,促進高職院校文明實踐工作走深、走實。將“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治理模塊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結合起來,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訓功能、培育時代新人的教育功能、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功能。
5.文化浸潤站。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新路徑,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治理模塊文化的浸潤功能,實現以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各二級學院(部)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科背景和興趣愛好特長,引導其營造符合自身特點的社區文化,打造“一院一特色”。
(二)第二分站,成立輔導員集中辦公室
一是專業化全員育人隊伍下沉到社區。不斷優化學生管理服務體系,專業化服務團隊進駐到位,統一入駐集中辦公室;二是每間工作室分別對應大學生思想引領、職業規劃、班級建設、心理健康、素質提升等內容,促進下沉教師和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三)第三分站,成立學生校園生活服務站
生活服務站負責處理與學生宿舍管理、宿管維修、安全幫扶等有關的基本事務,將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具體事項“一站式”辦理妥當。同時,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促進學生社區文化建設。
(四)第四分站,成立學生事務大廳
設置多個對外服務窗口,常態化提供黨建團建、學生事務、公共事務的咨詢和辦理服務,精準對接學生需求,配備相關職能部門指導老師和學生志愿者,將“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實處。
(五)第五分站,成立學生心理中心
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調解、心理異常幫扶等服務。將傳統傳播方式和新媒體傳播方式相結合,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針對校園內學生心理出現的新動向、新問題,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其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學生心理素質健康地發展。
三、“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
(一)黨建引領工程
充分發揮黨員示范作用、榜樣作用、帶頭作用,開展重點幫扶工作,引導大學生向黨組織靠攏,打造學生黨建工作新格局,形成網格化黨建管理體系,將黨建貫穿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全過程,營造新時代學生黨建工作生態環境。
(二)協同管理工程
協同管理旨在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要素分配,形成內外環境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良性發展的學生社區群落生態系統,實現垂直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轉變。
(三)隊伍進駐工程
學生組織方面,基層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進駐社區,負責社區功能房的日常運營和維護,組織開展相關文化活動;教師隊伍進駐社區重點是指基層黨組織、服務人員和輔導員隊伍的進駐。
(四)服務下沉工程
實現學校黨建、團學、學工、教學、后勤等部門可支配教育資源的服務下沉,踐行“人在一線、心在一線、思在一線、干在一線”的“四個一線”原則,以學生利益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學思政、后勤思政、生活思政的教育影響力,激發學生潛能,以綜合性、制度性管理模式保障學生的多樣需求。
(五)文化浸潤工程
“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的文化浸潤包括黨建文化、宿舍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等。在開展“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務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科背景和興趣愛好特長,引導其營造符合自身特點的社區文化氛圍。
(六)學生自主管理工程
成立“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等學生組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激發學生的社會性、成長性動機,將社區建設成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踐基地和育人平臺,營造朋輩教育新生態。
31315019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