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這就澄清和消除了國際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很多誤解。本文從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入手,揭示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對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淵源;基本內涵
分類號:D6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1.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
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以前,社會主義思想在歐洲已經產生。從托馬斯莫爾在1516年發表《烏托邦》到現在,社會主義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在這500多年間社會主義思想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也經歷了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托馬斯莫爾在1516年寫下《烏托邦》,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羊吃人”“圈地運動”的時代。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英國,貴族、地主們為了謀取利益圈地養羊,農民被強行趕出土地,所以莫爾虛構出一個叫“烏托邦”的島國,幻想在那里能夠建立一種人人快樂、人人勞動、產品共有的理想社會。以烏托邦為標志,空想社會主義誕生。后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到19世紀上半葉空想社會主義也發展到頂峰,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他們都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美好憧憬,提出了關于未來社會的一些積極主張和天才預測,也對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進行了無情揭露。
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而且從1825年開始,在資本主義社會每隔8-10年就會周期性的爆發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整個社會陷入混亂。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的狀況,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塊理論基石,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恩格斯把他們的思想寫進《共產黨宣言》中。《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就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從1516年《烏托邦》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用了3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從此之后,世界各地掀起了共產主義運動的高潮。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矛盾日益激化,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和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中心逐步從西歐轉移到俄國。列寧在革命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不發達國家首先取得勝利。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轉變。十月革命也掀起歐亞革命高潮,一大批以布爾什維克為榜樣的共產黨在東西方建立,并且開始領導本國人民進行反帝反殖民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共產黨參與其中,并切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歐亞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包括羅馬尼亞、朝鮮、蒙古、中國等等,社會主義一下子從一個國家發展到了十六個國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影響,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遭到顛覆、改旗易幟,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遭受到了重大挫折,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一下子又從十六國減少到五國。
2.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
科學社會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科學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當時的歐洲社會,無產階級處于社會最底層,日子非常艱難,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研究如何讓無產階級過上好日子,因為無產階級是最窮的,如果他的日子能過好,那全人類的日子也都過好了。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主義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可以概括“人的解放學”,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要弄明白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什么,人類社會是如何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直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這是研究人類解放的起點;其次還得有一個中介,我們需要研究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產生問題的根源是什么,所以馬克思提出剩余價值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那研究的終點是什么呢?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這一終極目標。如果沒有終點,起點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廢,沒有意義。因此狹義上來說科學社會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和終極目標。
社會總是在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也會層出不窮,所以科學社會主義也應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研究,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經過170多年的發展,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我們已經積累了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付諸實踐的豐富經驗。那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向世界莊嚴宣誓,中國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講“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這就等于告訴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我們始終堅持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辯證處理好了“不能丟”與“豐富和發展”的關系,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佚名.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及精神實質[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2]韓振峰.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結合. 中國高等教育, 2009.
[3]王懷超 秦剛.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 中共中央黨校, 2017.
[4]高放 李景治 蒲國良.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 2014.
作者簡介:牛曉春, 1984年出生,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學歷,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的研究
197250078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