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洺
《廣藝四季》是在近年疫情期間產出的交響合唱作品,筆者有幸現場聆聽,前奏輕響,小提琴聲部輕和奏出,就像飄來一陣溫和的微風,眼前就浮起在廣藝校園的點點滴滴,樂曲深情柔和卻又帶著宏偉進行曲的味道,在傾訴著對校園的無限愛意,使筆者想起在廣藝滿懷夢想艱苦奮斗、不斷學習的激情。
在2019年的秋季,鄭軍里教授①寫了一首名為《廣藝四季》的詩歌,并發布在了網絡交流平臺上,當學校舉行一些演出活動時,學生們會將這首詩用來詩朗誦以抒發對廣藝校園的情感,呂軍輝教授②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中與此詩相遇,激發了他的將此詩譜曲的創作靈感,他說道“這么好的詩,要是能寫成一首歌曲,該多好啊”。經過秋冬季節的跨越,《廣藝四季》被作為一首男聲獨唱歌曲(是該曲最初的雛型),在2019年底的跨年晚會中上演,并由鄭軍里教授親自演唱,受到了廣藝師生們的歡迎。從第一稿出來以后,呂并不滿足于此,懷揣著對廣藝的熱愛,又作了配以流行節奏的搖滾版本和四聲部合唱版本。在2020年中旬,受到馬興智老師③的邀約,作曲家又創作了藝術歌曲版本,在2020年11月1日的“藝韻百年——中國藝術歌曲誕生100周年音樂會”上作為壓軸曲目演唱。隨后,又受到中國—東盟音樂周組委會的委約,在2020年底的第九屆東盟音樂周中以交響合唱版本演出。從以上可以看出,校園師生們對廣藝四季的青睞推動了作品的不斷變化更新,最終走向交響合唱版本的最高音樂內涵的表達。觀上所述,《廣藝四季》創作至今一共有五個版本:男聲獨唱版;搖滾版;四聲部合唱版;藝術歌曲版;交響合唱版。
通過采訪,呂軍輝教授表示,對于作曲家來說最怕的就是“一錘子買賣”,辛辛苦苦創作的作品演出完就被人們所遺忘,再也不上演,因此他感到很幸運的一點是有大家感興趣、認可的作品,可以不斷的對作品進行改進和提升,充分挖掘其藝術潛力并展現出來,這樣一來,對于作品來說,它的藝術生命是一個非常豐富、且“幸福”的歷程。筆者看來,廣藝四季從版本的不斷變化與更新,實則是在不斷的提升與進步。一個成熟、有標志性的作品才能做到不同版本的變更。作曲家根據委約需求以及演出場合對作品進行改編,從最初的跨年晚會到藝術歌曲音樂會,最后要適應交響音樂開幕式這樣高水平的音樂盛宴,這給作曲家發起了一定的挑戰,如何給以歌曲為基調的作品適應高質量的交響音樂會呢?并且寫作前該曲目時長被控制在7分鐘以內,而歌曲自身就有4分鐘左右,那么在剩下短短的時間里應如何發揮交響樂隊部分呢?
廣藝四季詩歌的對校園描繪以及抒發情感的內容限定創作基調,樂隊部分需要貼合詩歌內容進一步發揮,所以作曲家選擇貼合普通人群創作作品,以激發更多人的聯覺反應,掀起普通群眾的校園情感與回憶。“雅俗共賞”是他在創作前對于這個作品的基本定位,既要保持能夠被專業人士欣賞品味的藝術水準,又能喚起不同專業的校友們和普通聽眾的共鳴,是創作廣藝四季的最初用意。“技法無高下,運用有好壞”也是作曲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無論是運用最新最前沿的創作技法,還是依舊延續以往的專業技術,都是需要為自己所想表達的內容服務,只要能運用更好更合適的技法展現音樂、抒發內涵,就達到了作為一個成熟作品的標準。
《廣藝四季》的歌詞中描繪了廣藝校園“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景色,與之相較的樂隊該如何體現?通過與作曲家的交談,筆者了解到在作品長達一分多鐘的引子部分,已經將廣藝校園的“春夏秋冬”演繹了一遍。作品主要以交響音畫的形式對景色進行描繪,更多是以表達的景觀來體現校園的四季之美,引發聽眾的無限遐想,作為當下在音樂廳成為“聽眾”的筆者,好似成為了一位“觀眾”,眼前飄浮著一幕幕秀麗而偉岸的畫面。小提琴組乘著巴松管的低音支撐緩慢進入,對主題進行三次展現,這里的主題在技法上融入了泛調性的特點,在d小調、c小調、降D大調中游移,營造出一種宏偉深邃的氣質(譜例1)。眼前浮現著廣藝的高樓,鏡頭從高空中緩慢移動,好似在告訴著聽眾們廣藝曾經歷的種種事件,一步一步努力的發展成如今的規模,就像一顆小種子在努力突破泥土長出綠芽,這是春天的前景。

譜例1
接著在主題尾部的長音中引入了長笛的顫音(譜例2),像是小鳥在陽光升起前的低吟,隨后緊接著不斷漸強的定音鼓,是春天的暖陽剛剛升起照耀大地,同時帶動漸強的弦樂組,好像剛升起的陽光復蘇了校園里的所有植物,所有樂器的齊響演奏著上行后迂回的線條,在聽覺感受上好似一件事物沉悶了許久后的爆發,眼前浮現著綠樹紅花的爭奇斗艷。

譜例2
搭配著小提琴聲部的音型化材料(譜例3),既像是春天南湖水面波瀾起伏,鳥群從空中飛過,又像是夏季炎暑蒸騰的熱氣,作曲家在引子中最有特色之處也在于此,音畫式的表達使得每一位聽眾的感受不同,眼前景象亦是不同。

譜例3
接著繼續應用音型化材料進行過度,在長笛吹奏顫音前加入單簧管的平行旋律,單簧管的音聲相較于長笛清脆的聲音要稍微低沉,這一手法使得氛圍不像前段表述春天那般活躍,好似一陣秋意到來。第13小節泛調性主題再現,形成再現三段結構,作曲家將主題的延長音去除并高八度發展,再配以巴松管、大提琴等低音樂器的平行和聲下行級進,聽覺上給人以北方的寒潮吹過落葉飄零,冰冷刺骨。
長達近七拍的長音后,節奏加快、音型頓促形成一種進行曲的風格,旋律明媚,飽含校歌所具有的朝氣與氣息,鏡頭似乎轉向了學校操場,同學們朝氣蓬勃的在校園散發青春活力。作曲家運用了提琴聲部之間歌唱性旋律的反向進行,為隨之而來的合唱部分埋下了伏筆。
聲樂和器樂的重要性在長期以來都成為音樂史中值得探討的話題,從以往中世紀時期的重視聲樂發展,到巴洛克時期器樂開始展露頭腳,在歌劇或藝術歌曲當中器樂的自我發揮也始終被人拿來比較。縱觀呂軍輝的作品,他的器樂體裁創作大大多于聲樂作品,像是交響合唱這樣體裁的作品也更是少之又少,而正是因為如此作曲家對該作品的創作非常謹慎。
在2016年,他創作了五個樂章的交響合唱《重返三江源》,以青海西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為主題,抒發對于故土的美好回憶以及描述西北地區特色的風景文化,音樂大氣磅礴又細膩入微,樂隊與合唱不分彼此,共同烘托出一幅宏偉壯麗西北音畫。一個是描寫西北景觀,一個是描繪校園風景,在音樂技法表達上二者也許并不沖突,該創作為《廣藝四季》的實踐提供了許多經驗。
作曲家將音樂中的合唱與樂隊比作“齒輪”,聲樂與器樂兩種齒輪僅僅結合在一起,通過一個齒輪的帶動下另一個自然而然會相應運動,形成一個有機運動的統一體共同發揮音樂的魅力。在作品中盡量做到兩者平衡,誰也不會過多的外溢。
在一分鐘的引子過后,配器層次慢慢引進,作曲家運用一種平實的音樂語言將合唱融入其中,烘托出校園活力的氣氛。整個合唱部分旋律較為平緩,多以級進、三度、五度進行為主,全觀整個譜面,看似音樂較為簡約單調,現場聆聽時卻異然,因為作曲家將合唱部分的巧思運用在器樂部分。
在合唱前半部分以平靜簡單敘事的狀態時,樂隊主要擔任一位合格的伴奏,給出低音和弦支撐聲樂演唱。重要的是曲至高潮部分,出現了聲樂與器樂的“對話”,呼應引子當中的鋪墊,作曲家運用兩者旋律的反向進行來形成“對話”(譜例4),此手法好似階梯行進以致高潮,樂隊踏著聲樂更上一層等待聲樂的接入。

譜例4
總之,器樂與聲樂部分不僅相互融合,更是相互成就,難分伯仲。樂隊也起到高潮推動和樂句銜接的作用,帶動整個旋律的走向,讓聽眾對心潮澎湃,鼓舞學子們對校園的熱愛情懷,作為聽眾的筆者也對此部分印象深刻,整場音樂會結束后腦海中依然浮現出高潮旋律,時不時在回校的路上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當代中國校園歌曲,是20世紀上半葉的學堂樂歌為歷史發展源流,在20世紀七十年代的臺灣誕生,從內容題材到曲式風格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傅仲斌在《現代校園歌曲的本質、特征及其歷史演變》中提到“‘校園歌曲’主要是指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流行的由學生演唱的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當然有層次的不同,主要是中小學和大中專院校,但本文中的校園歌曲是指高等院校中的校園歌曲”。④王耀宗在《中國當代歌曲研究》中提到:“校園歌曲就是由專業作曲家或學生創作,以表現校園生活和學生心境感受而創作的,內容樸實、歡快、感傷,曲調動聽,易于引起學生廣泛共鳴的在校園內廣為傳唱的歌曲。”⑤對于校園歌曲的概念界定在音樂界也存在著一定爭議,經筆者的觀察總結,無外乎是從近現代發展而來,環繞以“校園”為中心內容,反應校園文化與師生心境并引起強烈共鳴的歌曲,寫作手法通常描繪校園景色、敘述校園或其中的故事,旋律朗朗上口、優美動聽。
校園歌曲的發展,隨著新制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成為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對近代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未被正式定名之前,校園歌曲一直被稱為“校園民歌”“現代民歌”。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金韻獎青年歌手演唱大會”和“民謠風”歌唱比賽后,校園歌曲這一名稱確立,出現了如《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等一系列眾多優秀的作品。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流行音樂市場受到臺灣的校園歌曲風潮的影響,《同桌的你》《青春》《誰在我上鋪的兄弟》等歌曲在內陸產生,校園民謠風在當時的中國風靡一時,雖從九十年代末至今一直發展低迷,但校園歌曲和其審美意義仍然具有一定價值,并在中國寂然無聲地發展著。
《廣藝四季》最初版本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校園敘事方面的特征,筆者都傾向于將此作品歸屬校園歌曲一類,作曲家最后創作的交響合唱版本都將校園歌曲提升了更高層次,推向專業化的道路。除了校歌以外,《廣藝四季》倒是少有的以某個特定的學校而創作的音樂作品,而以交響樂寫作校園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鄭軍里教授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廣西藝術家,在這片土地出生、求學、就學、工作,近一半的時間為廣藝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催生了這首滿含深情的詩歌。呂軍輝教授雖作為一名西北漢子,在廣藝二十多年的曠日經久,這里已經是他的第二個家鄉。他們不僅是站在美術家、音樂家的角度創作,更是作為陪伴著廣藝走過漫長歲月的老教師們,他們常年累月在校園培育著“桃李”,從廣藝建校不久到如今的巍巍學府,是許多骨干教師們一步一步辛勤耕耘的成果,尤以剛展演結束不久的東盟音樂周為代表,也是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廣藝的發展和巨變。
“情感是創作的源頭,也是原動力”作曲家說到,不論是創作者還是版本改進的推動者,他們都有著熱愛廣藝的共同點,也正是這一點自然而然地推動了這首優秀作品的產生。就像多年前,一人種下一顆小種子,慢慢地就長出了綠色小苗,許多人欣喜的發現了這泥土上微小的生物,他們紛紛向小苗施與營養與水分,最終成為了一顆參天大樹。■
注釋:
① 鄭軍里(1957-),中國畫家,文學學士,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曾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
② 呂軍輝(1972-),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現任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③ 馬興智,男中音,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副教授,中國聲樂家協會理事。
④ 傅仲斌.現代校園歌曲的本質、特征及其歷史演變[J].藝苑,2009,(07):62-63.
⑤ 王耀宗.中國當代校園歌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