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階段,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目標指向從硬件資源建設邁向內涵品質提升的深度探索。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導向下,學校要把握評價指標的精神要義,抓住項目建設的關鍵契機,依托校際交流的互動平臺,憑借內在生長的校本力量,自主發展,實現教育質量與特色優勢的再提升。
【關鍵詞】評價指標;項目建設;校際交流;內在生長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作者簡介】李淑英,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04)校長,高級教師。
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2018年,江蘇省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實施辦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意味著在關注義務教育外在“量”的保障、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教育基本條件得到滿足之后,轉向更多地關注學校教育內在“質”的提升,重視學校內涵發展,包括教學管理、師資力量、教育質量等;意味著新的階段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目標指向不能僅僅局限于一般辦學條件的滿足及設施設備的配置,要從硬件資源建設邁向內涵品質提升的深度探索。
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學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優質均衡發展評估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標準。
《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指標》包括教育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教學質量、社會滿意度、特色創新項目等5個一級指標、36個二級指標和1個激勵引導性指標,明確了區域、學校建設發展必須達到的標準,指標具體清晰,有助于學校對標找差,對標建設。與之匹配,各級政府部門針對薄弱環節和短板,從實施標準化建設工程、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均衡配置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等方面細化政策措施,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校若抓住契機乘勢借力,必將實現進階發展。
2.優質均衡發展評估對學校建設發展提出了持續跟進的要求。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很多指標,如運動場地面積、專用教室數、骨干教師數等,都是基于辦學規模、學生數計算占比核定。隨著新型城鎮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推進、人口及學生流動及其他政策調整等,學校會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比如一些已經達標的項目隨著班級數、學生數的變化可能會低于標準要求,需要再補充、再提升。評估標準中的特色創新項目,用于反映優質均衡發展的特色和亮點,雖不作為判定評估結論的依據,但引導和激勵區域、學校的個性化發展探索。另外,評估指標只是規定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未設上限。所以,對學校而言,優質均衡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需要持續跟進、不斷向前的過程。
二、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學校實踐的策略與行動
學校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第一主體,因此也需要自覺以目標導向,抓住機遇,積極謀求內涵發展,去創造更有質量的教育。這是優質均衡發展路徑選擇中學校必須做出的實踐應答。
1.把握評價指標的精神要義引領方向。
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實施辦法》等文件,不僅關注資源配置、政府保障水平等基礎性指標,而且進一步突出了教育質量和社會認可度等指標,發出明確信號:將從完備的硬件條件、有力的經費保障、規范的學校管理、優質的師資力量、良好的教育質量等方面考察是否達到優質均衡的要求。這對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學校應該仔細研讀評估辦法,理解把握評估框架的設計、指標的選取、標準的測定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深刻領會這些顯性的指標數據及其改動變化所隱含的價值取向,使其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行動指導,從而讓學校辦學有標準、教學有規范,文化有內涵,治理有依據。例如,對比基本均衡評估,優質均衡評估辦法增加了新的指標,設備設施利用率、課程開齊開足率、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等,還增加了對“質量”評估的權重,在資源配置、政府保障兩個部分選取指標時都強調了與提高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相關性。學校應該以其精神要義為指引,以其所傳遞的教育理念為導向,并在日常工作中以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同時,因為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標創建其實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還要對照標準,查找差距,聚焦薄弱環節,制定“一校一策”,取得政府、社會的支持,發揮自身優勢,對內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有針對性地改進,實現新的發展。
2.抓住項目建設的關鍵契機重點推進。
《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強化以縣為主管理,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跨越,很多區域都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出臺了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并以“美麗校園建設”“教育集團化辦學”“家門口的好學校”等項目助推,以經費扶持、專家指導等途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
例如,江蘇省無錫市為落實《無錫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條例》精神,啟動了“無錫市新優質學校”培育建設工作,以項目管理、支持的方式,培育一批自覺堅守教育核心價值、不挑生源、不爭排名、管理規范、品質優良的“新優質學校”。對于正式列入“新優質學校”培育建設的項目學校,市教育局制定專門的工作方案,落實專門資金和相應舉措,實施重點支持、指導和服務,進行專項考評。此類項目還有學科發展基地、未來學習創新基地等。這樣的項目建設,動力和壓力并存,對學校的內涵發展而言,是難得的機遇。學校作為發展主體,更應該激發專業自覺,回應對教育的熱點關切,抓住機遇,主動作為,乘勢而上;應該基于辦學實際,分析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積極主動,自主申報,開展改革實驗和創新實踐,克服發展過程中可能性的短視、盲目及無序,重點突破,帶動學校整體步入內涵發展的軌道。
3.依托校際交流互動平臺協同進步。
《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建立學校聯盟,探索集團化辦學,提倡對口幫扶,實施學區化管理,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實行縣域內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制度”。縣域內教師交流制度的落實,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評價指標之一。學校要依托校際交流的平臺,提升政策規定的結對、交流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輪崗教師、結對學校的專業力量,并且以點帶面,形成多種方式更為廣泛的互動互鑒,促進教育資源和能量在不同學校場域之間流動、發揮和輻射,使輪崗教師、結對學校發展實現共生共贏。
借助教育結對交流的能量帶動學校發展,就不能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上的交換人員、交換崗位,而應以此為切入點,生發教師之間的深度合作、學校之間的深度聯盟,為本校發展引入專業的力量和資源。要以開放接納的文化,全面了解輪崗教師的情況,安排合適的教育崗位,賦權增能,發揮其特長和優勢,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要以輪崗教師為媒介,架起流入流出學校學科組之間合作教研的橋梁,通過公開教學、業務講座、課題研究、指導青年教師等方式,促進兩校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從教師交流開始,延伸至教學管理、課程建設、特色培育等學校更多領域的積極互動,共同探索教學改革與改進的可能路徑,取長補短,激發自我改進,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4.依靠內在生長的校本力量自主發展。
實現從均衡發展到優質發展的跨越,學校必須強化自我擔當意識,走內生發展之路;要從依賴外力、依靠政府的經費投入和統籌調控,走向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尋找和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式。一是要樹立超前意識,不滿足于對標達標,要立足于學生校園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學生課程學習的需要,不間斷地更新設施設備,持續地優化學校文化設計,讓學校呈現“契合成長的自然環境”“富有魅力的學習空間”“溫暖幸福的成長樂園”之樣態;二是要關注教師群體的終身發展,提供教師需要的專業培訓、專業支持和專業引領,激勵教師不斷鞏固愛學生、愛教育的情感,不斷提升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力,研究學生、發展學生的行動力,培植教師的實踐智慧和專業自覺;三是要緊扣優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優化、豐富學校課程,從學科中心走向學生為本,從單科孤立走向學科整合,從聽講訓練走向活動體驗,從整齊劃一走向可供選擇,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發展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質,讓每個學生“適性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不斷實踐、創新、提升的過程。學校始終應該基于新的形勢、新的要求,抓住外在機遇,聚力內涵建設,注重內部生成,在自覺自主的氛圍中構建和諧發展生態,突破具體的障礙性因素,實現教育質量與特色優勢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