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青少年;焦慮;解讀;應對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0-0000-00
【作者簡介】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培訓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德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
從消極情緒中恢復的能力是情緒彈性的重要維度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緒彈性與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1]情緒彈性理論應用于青少年消極情緒的輔導,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文聚焦青少年焦慮的解讀與應對,主要從青少年焦慮的現(xiàn)狀、青少年焦慮的類型、青少年焦慮的應對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青少年焦慮的現(xiàn)狀
焦慮實質上是由外在的模糊的危險刺激(包括人和事)所引起的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消極的情緒體驗。焦慮涉及輕重不等的一系列情緒,最輕的是不安和擔心,其次是心理害怕和驚恐,最嚴重的是極端恐怖。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焦慮至少包括緊張不安的體驗(如由消極的自我評價所形成的意識體驗、擔心等情緒與認知特征)、植物神經喚起癥狀(如心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劇、腸胃不適、多汗尿頻等生理特征)、行為上的局促不安(如多余動作增加等行為特征)。[2]
焦慮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情緒問題。國外研究表明,有10%-20%青少年患有焦慮障礙;[3]國內莫大明等人最近對5392名7-16歲中小學生的調研表明:兒童青少年焦慮的檢出率為19.?4%。[4]焦慮與抑郁存在共病的現(xiàn)象,如:馬靜等人以長沙市10所中學3965名中學生為樣本,探討了青少年抑郁伴或不伴焦慮臨床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抑郁的男生中有47%伴焦慮,而存在抑郁的女生有61.9%伴焦慮,女生抑郁伴焦慮的發(fā)生率高于男生。[5]
焦慮青少年表現(xiàn)出過度水平的害怕、擔心、軀體反應以及回避行為,并且這些癥狀如果沒有干預治療則會一直持續(xù)。從短期來看,焦慮和心理功能缺損以及學業(yè)表現(xiàn)有關。從長遠來看,焦慮和低自尊、幸福感降低、生理疾病的增加、物質濫用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特別是抑郁)密切相關。焦慮和青少年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6]
二、青少年焦慮的類型
1.從性質上可劃分為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
從性質上來看,焦慮可以分為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暫時的情緒狀態(tài),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隨著時間而波動;特質焦慮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具有跨時間和跨情境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質焦慮個體面對威脅刺激時,會感受到較高的焦慮水平,并且這種焦慮傾向是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焦慮人群是焦慮障礙的易感人群,他們在一般的情境中(沒有特別的焦慮刺激)也具有較高的焦慮水平。[7]青少年的焦慮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分離焦慮障礙、特定恐懼癥、強迫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8]
2.青少年常見的一種焦慮:考試焦慮。
由于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都要遇到或多或少的考試壓力,因此考試焦慮成為青少年常見的一種焦慮類型。考試焦慮是在一定的應試情境下激發(fā)的,在家庭、學校的壓力以及考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等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對考試結果擔憂為特征,以防御或逃避為行為方式的負性情緒反應。考試焦慮者往往具有自我懷疑、無能感、自我非難等特征,嚴重的考試焦慮會影響智力活動的正常發(fā)揮和認知任務的順利操作,是青少年中常見的發(fā)展性情緒問題。[9]
三、青少年焦慮的應對
適度的焦慮是人們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的正常反應,能幫助個體激活身心喚醒水平、調動資源來應對威脅以及采取積極行動。過度的焦慮則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10]缺少必要的社交技能與情緒調節(jié)能力訓練、青少年時期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養(yǎng)育方式不當?shù)热菀讓е陆箲]問題的發(fā)生。達到了臨床診斷標準的焦慮障礙需要依靠心理治療(比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以及人際關系心理治療等)乃至藥物治療來緩解,這些方法只有經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習與實踐才能掌握,不納入本文討論的范圍。在此,主要探討如何幫助青少年應對過度的焦慮情緒狀態(tài),而不探討焦慮障礙的治療。筆者認為,青少年焦慮的應對需要從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
1.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調節(jié)與接受心理輔導。
一方面,青少年要學會一些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比如學習簡單的放松法。在此介紹兩種有效緩解焦慮情緒狀態(tài)的放松方法。第一種放松方法為腹式呼吸放松法,從操作的角度而言被“4-7-8”呼吸法。操作程序為:深深吸一口氣(4秒),然后將氣屏住(7秒),然后用緩慢的速度慢慢將氣吐出(8秒),重復數(shù)次。第二種放松法為肌肉放松法,操作程序為:集中注意-讓肌肉緊張-保持緊張-解除緊張,如:雙手握拳,不斷收緊肌肉,直至不能再緊為止,保持這種狀態(tài)10秒,然后用緩慢的速度放松拳頭,重復數(shù)次(除了手部,還可以放松自己身體的其它部位,方法相同)。
另一方面,當青少年存在過度的焦慮情緒時,要學會主動尋求學校心理教師等專業(yè)人士的心理輔導。學校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等可以嘗試用系統(tǒng)脫敏法幫助因焦慮情緒來求助的青少年。系統(tǒng)脫敏法是指在身體放松的情況下,安排來訪者逐漸地接近所害怕或焦慮的對象,或者是逐漸提高來訪者害怕或焦慮的刺激物強度,讓患者逐漸減輕懼怕或焦慮對象的敏感性。這個技術的基本前提假設是害怕或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與不緊張的身體狀態(tài)(如肌肉放松)同時并存,而且認為這種不緊張的身體狀態(tài)能夠阻止與害怕或焦慮相聯(lián)系的反應。[11]比如:對于已經出現(xiàn)嚴重考試焦慮情況的考生來說,就可以通過系統(tǒng)脫敏法來快速有效地控制考試焦慮。系統(tǒng)脫敏法可以分為以下三步:第一步:制表。讓焦慮考生列出能引起自己考試焦慮情緒的所有情景。從引起焦慮最輕微的情景到焦慮最強烈的情景,依次排列出若干等級。第二步:脫敏。按照等級次序一步步進行松弛訓練。先讓考生運用放松法達到松弛狀態(tài),然后想象第一等級的情景出現(xiàn)了,如:聽到一周后就要考試了,考生感到緊張焦慮,這時再進行放松訓練以消除緊張。經過第一等級的脫敏,考生想到一周后要考試的消息不再緊張之后,就可以按順序進行第二等級的脫敏訓練,直到所有等級都完成。第三步:模擬。創(chuàng)設考生焦慮等級最高的情景進行模擬,比如學校的模擬考試,讓考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會自己可以通過放松法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增加考生對于應對考試焦慮的經驗和信心。
2.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服務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陣地。焦慮等情緒問題的預防與應對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每所學校都要開展分層分類的心理健康服務,比如:對于所有青少年,可通過全體教師關注與支持、班主任重點關愛、心理課程與活動等舉措,為青少年積極情緒培育提供支持,進一步提升其情緒健康水平;對于焦慮的易感人群,經專業(yè)評估(必要時可請精神科醫(yī)生介入評估工作)后,主要通過專業(yè)心理老師的個別咨詢、團體輔導等形式實施及時、有效的干預;對于患有焦慮障礙的個案,根據(jù)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流程,轉介醫(yī)療機構,以便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并做好康復訓練與后期復學銜接。需要指出的是,學校要注重積極情緒的培育,因為積極情緒能建構有利于個體心理健康的心理資源,幫助個體抑制包括焦慮在內的消極情緒;此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服務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上,要著力培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yǎng),幫助他們提升自主應對未來不確定情境的動態(tài)適應與問題解決能力,從根本上緩解焦慮等心理問題。
3.防止家長的焦慮傳遞。
馬月等人的研究表明焦慮存在代際傳遞性[12]。家長特別是父母不要做孩子焦慮的推手,而是要緩解自身的焦慮,防止焦慮傳遞。家長過度焦慮的情緒狀況可能會導致“家長過度焦慮→對孩子有過激的言行,引發(fā)親子沖突→加重孩子不安全感或挫敗感→孩子難以安心學習→家長更加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家長要管理自身焦慮、防止焦慮傳遞,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放平”,即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不足。放平不等于躺平,放平是指讓自己的情緒盡可能平和一些。給家長的建議:(1)適度轉移注意力,做一些能獲得掌控感與成就感的事情,如:和孩子一起探討現(xiàn)有條件下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事情。(2)避免思維的反芻,如:不老想著孩子考試可能會失敗的事情。(3)改變對孩子負性的評價,看到孩子的優(yōu)勢與潛能。(4)通過運動、找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泄不良情緒或放松。(5)接納孩子學習中可能產生的焦慮、急躁情緒,要認識到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做到多傾聽、少說教,多正面疏導、不橫加指責。(6)多給孩子鼓勵、積極反饋,讓其獲得獎賞體驗與愉悅感。
第二、家長要“放低”,即淡化自己的權威,降低對孩子的過高期待。家長在了解、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經驗、感受、需求的前提下,與孩子平等真誠地溝通,給予孩子能夠內心認同并踐行的建議。同時,和孩子一起設置合理、適切的學習目標。
第三、家長要“放手”,即減少自己的嘮叨,給孩子適度自主空間。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在幫助他(她)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到青春期孩子對自主性、獨立性的強烈需求。給家長的建議:(1)不要嘮叨,而以實際行動回應學習方面的保障性需求,比如保證其營養(yǎng)與睡眠、支持其鍛煉等,做到身教多于言教。(2)在孩子正專注于復習、做作業(yè)時,不要頻繁做端茶倒水之類的事情來打擾孩子。(3)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學習、復習計劃,不過多干涉孩子的學習進度。(4)夫妻矛盾不在孩子面前呈現(xiàn),甚至要暫時放一放,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5)放手也是對家長自己好,留時間讓自己學習與成長,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圍繞孩子轉而喪失自我。
3.營造理性平和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
在當下快節(jié)奏的社會,焦慮已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加之自媒體、社會培訓機構等“制造、販賣焦慮”(如打出“你來,我們培養(yǎng)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培養(yǎng)你孩子的競爭對手”之類的廣告),青少年容易受社會焦慮的裹挾與影響。要采取針對性的舉措,為青少年的情緒健康發(fā)展營造理性平和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首先,在一般的輿論宣傳方面,要樹立信息傳播的價值導向,特別要注重信息傳播的真實性、適度性和穩(wěn)定性,以免造成負面的社會心理影響,避免信息傳播的不當給受眾造成過度的焦慮情緒[13]。其次,要形成學校、社區(qū)、家庭、媒體、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等聯(lián)動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通過搭建心理關愛服務平臺、拓展心理健康服務領域、開展心理危機預防、建立專業(yè)化心理健康服務隊伍等舉措,逐步建成有利國民心理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朱仲敏.?青少年情緒韌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積極情緒、心理健康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2][9][10][11]桑標.兒童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73-275.
[3][8]?[美]西蓋蒂,等.兒童與青少年認知行為療法[M].王建平,王珊珊,閆煜蕾,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27.
[4]莫大明,?閆軍偉,?李欣,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兒童青少年焦慮癥狀檢出率及影響因素[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20,33(6):501-505.
[5]馬靜,?禹順英,?梁珊,等.?長沙市中學生抑郁伴/不伴焦慮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5):708-712.
[6][7]潘婷婷.?特質焦慮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策略選擇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12]馬月,?劉莉,?王欣欣,等.?焦慮的代際傳遞:父母拒絕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23-27.
[13]何琪.分化與失衡——轉型期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建立的原因與途徑探討[J].社會科學論壇,2009(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