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佩
(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人文交流進程的加速發展提供了基礎,進行人文交流的基礎是語言,語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俄語作為多個沿線國家的官方或者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愈加明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具備培養俄語人才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在此機遇下如何培養,怎樣培養俄語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通過對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伊犁師范大學和喀什大學(以下簡稱新大、石大、伊師大和喀大)俄語本科人才培養現狀和挑戰進行探討分析,以期助力“一帶一路”倡議下俄語人才的培養。
新大俄語開始于1924 年的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石大俄語專業成立于2005 年次年招生;伊師大俄語專業1991 年起招生;喀大俄語專業始于2006 年。雖然四所高校俄語專業辦學年限不同,但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為了培養更高質量的人才,對生源的選擇上均更為嚴格。2014 年至2019 年,新大每年招收3-4 個班,每班25-30 人;石大每年招收2-3 個班,每班20-25 人;伊師大每年招收1 個班,每班約40 人;喀大每年招收1 個班,約30-35 人。生源基本均為零起點的學生,為了保證課堂質量,采取小班教學方式。
四所高校俄語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中既有共性同時又各有側重。首先,均按照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的人才,思想上都注重提高政治站位以培養愛國愛疆、有擔當愿奉獻情懷為首要目標。其次,都強調俄語基本功和言語實踐運用能力的重要性,能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在貿易、翻譯、對外交流等領域培養滿足地方經濟需求的復合應用型俄語人才。同時我們發現,地域的分布也對“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才的定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大位于首府烏魯木齊強調服務國家戰略;石大緊鄰烏魯木齊同新大都注重服務于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伊師大注重立足北疆,為邊疆基礎教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服務;喀大強調為南疆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高級俄語人才。
學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而師資力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和根本保證。四校均注重師德師風建設,并將其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標準;嚴格選用俄語專業教材教輔,均使用無意識形態問題的教材;認真落實俄語教學的評價機制,開學前檢查各類教學文件的準備情況,上課期間開展督導不定期的聽課反饋,期末組織學生進行客觀的評教活動;支持教師開展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持續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定期舉行教研會和科研講座,對教學完善和教師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9 年四所高校俄語本科專職教師均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新疆大學在專職教師的數量、學歷、職稱等方面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其余三所學校的師資力量還有待于不斷提升(詳見表1)。除此之外,男教師少,女教師多;擁有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相對少;年輕教師多,高水平骨干教師較少,國家級教學科研成果相對少,學科背景多為語言學,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合理等是目前的狀況。

表1 新疆四校俄語本科專業專職教師信息一覽表
四所高校俄語本科人才培養均采取四年制,大一大二為基礎階段,大三大四為提高階段。四年時間需要完成促進學生全方位人文素養養成的通識教育課程、保證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專業必修課程和賦予學生更大選擇為以后發展創造條件的個性(選修)課程的學習。俄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均都基本保持一致,這也體現了四所高校對教學大綱的精準把握,同時出于地理因素的考慮都開設了中亞國情方面的課程。在培養過程方面均實行“2+1+1”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即1-2 年級在國內學校進行俄語基本技能的語言學習,3 年級可以赴國外合作的院校以交換或自費的形式插班學習一年,4 年級繼續在國內學校完成部分必修課程、實習和論文等實踐課程的學習。
四所學校俄語專業學生每年均有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爭取外派交換學習一年的機會。除此之外新大、石大均開展同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校際合作。這既為“一帶一路”進一步發展提供俄語人才儲備,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大可能。新大合作院校數量最多,分別和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新西伯利亞經濟管理大學,新西伯利亞師范大學,阿爾泰國立大學,阿爾泰國立技術大學,哈薩克斯坦歐亞大學合作。石大和阿爾泰國立技術大學,阿爾泰國立大學,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國立大學和東哈州國立技術大學合作。伊師大和哈薩克斯坦阿拜國立師范大學和吉爾吉斯斯坦阿拉套大學合作,喀大暫未和國外院校開展校際合作。對外合作培養過程中都重視并加強本校與國外合作留學院校之間課程的銜接性:學生不僅語言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技能和實踐的交際能力。
四所高校本科俄語專業學習的教學設施均基本良好,均有語言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途徑擴展學生知識面。但是各個學校俄語圖書資料種類少、圖書資料更新慢的問題比較突出,需要在俄語資料的采購上增加資金加大力度。
四所高校在俄語本科人才培養方面資源不均等,發展不平衡。新大俄語成立早發展穩是實力最強的一所院校,主要體現在生源人數、師資力量、國際合作和實習基地等方面;其他三所院校均在提升發展階段。校際和教師之間缺乏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一般見于教師帶隊學生參賽期間的簡單交談,定期的教學和科研交流較少,這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新疆俄語本科專業絕大多數均為零起點的學生,面對俄語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語法難的特點,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在經歷了高考之后,個別學生對大學生活存在過于松懈的態度,俄語學習目標不明確,自覺自律性不強,自學能力較薄弱,未能及時平衡好專業學習同社團活動之間的時間分配。
在俄語課程設置中,非專業課程同專業課程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非專業課程的比例增大導致專業課程的課時被壓縮、學生為了學分而選課,不考慮是否屬于自己的興趣或專業需求,導致存在聽課質量不高的現象。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變動,個別提高階段的課程調整至基礎階段,出現部分學生聽課吃力學習效果不佳的現象。
師資隊伍結構不協調,中級職稱人數所占比例較大,博士學位的比例相對較低,教學與科研的相結合有待于提升,新進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骨干人數有待于增多。
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同社會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需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目標及方式的研究,使人才培養對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語學院之間要加強交流與合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學習提供所需的平臺。提升本科俄語教學質量,打造“金課”,注重學習過程的管理,關注俄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完善跨國聯合培養的模式。
持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揚甘于奉獻,敢于擔當,扎根新疆,建設大美新疆的胡楊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認識到學好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專業文化生活,積極開展同俄語專業相關的課外競賽活動。比如“俄語書寫大賽”“俄語詩歌朗誦大賽”“中俄哈學生友好交流會”等,全方位的為學生營造俄語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強化自主學習能力,為語言實踐提供更多的平臺。
加強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不斷推進精品優質課程的建設,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資源建設。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充分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將課上課下學習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趣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不斷完善輔修課程,擴展知識面,鼓勵跨學科的交流,滿足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堅持開設與中亞概況和中亞語言相關的課程,為復合型俄語人才的培養注入更強的競爭力,強化俄語+中亞某一語言的特色。新疆高校內中亞留學生較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中亞有更多的了解。
提升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定期聘請知名大學的學者來校講學或培訓,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的指導力度,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計劃的派出教師攻讀博士,提高學歷和職稱。鼓勵教師參與國外(俄羅斯和中亞地區)高校的國際學會會議論壇,及時了解對外俄語專業方面的最新的教學和科研動態,培養教師的國際視野;同時可以交流國內俄語專業培養的現狀和方法,促進教學改革,也為學生出國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努力打造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創新能力突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
自“一帶一路”推進以來,新疆同俄羅斯,中亞地區之間的交流交往更為頻繁密切,這就需要大量的俄語人才儲備。新疆高校本科俄語人才培養具備獨特的地緣優勢,需要結合各高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俄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