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展
(北京城市學院教育學部 北京 100083)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學校教學設施得以進一步現代化。截至2016 年,全國中小學校互聯網接入率已達87%,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80%。[1]互聯網的普及與教學設施的完善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各高校也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以及不同的培養目標大力開展“互聯網+教育”領域的新探索。本文主要總結了北京城市學院“當代課程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的基本情況,并對如何進一步完善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混合式教學建設進行了反思。
“當代課程問題”是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小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小學教育階段應用型師范人才為主,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一線小學教師。本門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課程理論以及課程設計與開發原理。伴隨著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確立了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其中包括國家課程管理、地方課程管理以及學校課程管理。其中學校課程管理包括校本課程的設計、開發以及實施。在這三級課程之中,校本課程長期被忽視,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對于豐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課程內容,促進我國課程的多樣性,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彌補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不足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基礎教育階段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主要依賴于一線教師。基于此,掌握課程理論以及課程設計與開發原理正逐漸成為每一個小學教師的必備能力與素養。
本門課程依據課程特點以及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共設置45 課時課程,其中包括理論類課程30 課時,實踐類課程15 課時。開設時間為大二上學期,先修課程為“通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采用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模式,僅面向城市學院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開放,借助于“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優慕課v8 手機端”進行網絡課程建設。教師可在“在線教育綜合平臺”發布學習資源、作業、測試等,學生可通過“優慕課v8 手機端”隨時觀看到教師發布的資源并進行自主學習。
混合式教學建設旨在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與互聯網自主學習優勢相結合,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通過將課前線上預習,課中線下講授與討論,課后線上復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提升課程趣味性及教學效果。
通過“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優慕課v8 手機端”將線上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學習相結合,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優勢,將“當代課程問題”課程建設成為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混合課程,探索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系統掌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知識、課程設計與課程開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備運用課程理論與原理開發小學校本課程、進行課程評價,以及進行校本研究的能力,培育現代的課程觀念、教育思想以及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為積極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奠定基礎。
1.教學內容建設
本門課程以課程設計與開發為核心內容,依據本校學生發展特點,將原教材中的理論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共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設有相應的子單元。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除理論課程外,以課程開發為核心,設置共15 課時的實踐環節。學生通過運用校本課程開發基本理念、基本程序,自主進行校本課程的模擬開發,形成自主探究與發現的能力,形成自主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
2.教學資源建設
除科學組織線下課程外,本門課程同時建立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截至目前,通過“在線教育綜合平臺”發布教學大綱1份,教學日歷1 份,課程通知1 份,多媒體視頻文件63 個。在視頻資源部分,為便于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增加課程趣味性,除教師依據知識重難點錄制的微課外,適當增加了相關的課外內容,例如TED 演講片段、“奇葩說”片段、紀錄片片段等。發布線上作業13 次,討論主題18 個,在線測試選擇題95 題,發布隨堂測試23 次。
每個子單元均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課前主要為線上預習,課中主要為線下講授與討論以及線上隨堂測試,課后主要為線上復習與作業等環節。
1.課前部分
在課前線上預習部分主要通過開設討論區、設置課前思考問題、發布自學資源等方式,由同學們自主預習課程內容。在課前還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線上資源建設打破了教學活動對師生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去進行線上預習,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或瀏覽文獻,師生可隨時在線上展開討論。
2.課中部分
課中線下講授部分主要采用講授法、演示法、啟發法、練習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在合適的教學單元中使用優慕課v8 手機端進行隨堂測試,學生在手機端完成試題,優慕課平臺即時給出測評分數,在在線教育綜合平臺會即時生成學生測試結果統計圖,教師依據統計圖有側重點地進行隨堂試題講解。這大大縮短了教師批閱試題的時間,更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水平,可以根據學生整體作答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同時采用翻轉教學的方法,教師通過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向學生展示歷屆同學的模擬課程開發視頻,學生可自主選擇觀看并參考。學生自主選擇想要開發的校本課程,自主選擇課程講授對象群體,自主確定開發原則、了解有關需求、研制課程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實施課程評價。學生在課前自主進行校本課程模擬開發。在完成校本課程開發基本程序以后,將自己所開發的課程以PPT 形式分享給同學們,在分享過程中由教師錄制視頻并上傳至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其他同學可以在課上舉手發言,運用課程評價相關理論進行評價和討論,也可以通過手機端進行線上發言。由于線上討論可以多名同學同時留言,節省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輪流起立評價的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3.課后部分
課后主要通過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進行復習以及測驗,學生可以在線上查看課課程小結、復習要點、測試題目、作業等,完成對課程的復習和測試。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觀察學生學習情況并在線上給予反饋評價。優慕課v8 平臺可以對所有客觀題進行自動批閱,節省了教師的評閱時間,使教師可以集中更多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本門課程考核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學習態度與課堂參與、階段考核以及終結考核。其中前兩項屬于過程性評價,最后一項屬于總結性評價,三項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分別為20%、30%、50%。
對學生學習態度與課堂參與情況的考核主要通過記錄學生出勤、課堂學習關注程度以及線上與線下作業完成情況來完成。
階段考核主要考核學生校本課程開發以及評價的能力水平,學生自主進行校本課程模擬開發,運用多媒體向同學展示,并在線上完成對其他同學所開發課程的評價。考核形式為口試答辯類。
終結考核通過綜合性試卷閉卷筆試,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是否理解基本的課程理論。
“當代課程問題”主要面向小學教育專業大二兩個班級學生開設,本次教學改革中,隨機選擇1 班的同學進行混合式教學,2 班采用傳統課堂面授模式進行教學。1 班共有同學43 名,2班共有同學45 名。兩班同學為同一批本科招生學生,采用相同教材,授課日期與授課地點相同。在課程結束后通過SPSS 軟件對兩班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總成績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 1班、2班平均成績表
由表1可知,1班期中測試平均分(M=88.53,SD=4.21)、期末測試平均分(M=78.11,SD=12.06)、總平均分(M=83.67,SD=6.47)均高于2 班。本研究隨后對兩班的期中、期末、總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1班、2班平均分差異摘要
由表2 可知,兩班同學在期末成績(t=0.566,p=0.573)、總成績(t=0.867,p=0.389)上無顯著差異,在期中成績上有顯著差異(t=2.180,p=0.032)。1 班期中測試平均分(M=88.53)顯著高于2 班(M=86.24)。結合以上數據,混合式教學學業成績水平良好,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本研究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問卷星軟件向1 班同學發放混合式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共20 題,其中單項選擇選擇18 題,多項選擇1 題,開放問題1 題。收回有效問卷41 份,可得出如下結果。
如圖1 由Q1 可知,34.43%的同學認為本門課程完全體現了混合式學習方法,62.3%的同學認為基本體現。如圖2 由Q3可知,在面授、在線自主學習、面授與在線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比較中,57.38%的同學更喜歡面授與在線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如圖3 由Q4 可知,在三種學習方式的教學效果比較中,78.69%的同學認為面授與在線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效果最好。

圖1—Q1: 您認為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是否體現了混合式學習方法。

圖2—Q3: 在S 老師教學過程中,您更喜歡她以以下哪種方式進行教學。

圖3—Q4: 在S 老師教學過程中,您認為哪一種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最好。
綜上所述,1 班同學對本次課程改革接受度較好,對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給予了部分肯定。
課件及微課視頻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長時間觀看瀏覽的資源,其精美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截至目前,本門課程已通過傳統課堂講授方式開設6 個學年,網絡課件資源延續六年前的課件風格,不符合當前學生對課件的審美需求,在精美度上仍有待完善。本門課程在線上資源中包含教師錄制的微課視頻,由于錄制時間有限,視頻數量仍有待進一步增加,在后續錄制中可以提升視頻質量。
本門課程在線上學習環節中設有單元小結環節,單元小結的內容主要為各單元重難點知識的羅列。課程結束后,講授本門課程的教師與部分學生進行訪談,訪談過程中學生反映“有些知識很零散,可以進行一個知識整合,用圖形的方式總結起來,更方便同學有一個知識系統,方便記憶和理解”。參考現有混合式教學相關文獻,在后續的課程中將在單元小結部分增設單元思維導圖,以便學生清晰各零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本門課程設置15 課時實踐課時,截至目前實踐課時仍為學生模擬校本課程開發。這樣的設置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與學生訪談中有學生反映“最喜歡的一個環節是設計課程,雖然現在不能真正的開發,但是這個意識的培養很不錯,每個人對于教學都有不同的見解,這種大家互相講自己用心準備的課,互相評課的活動可以多安排一些。”但是同時,這種設置也有其弊端,例如未進行學生分組,由學生個人進行校本課程模擬開發。這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情況不符,校本課程開發常以教學教研團隊協同合作模式進行。此外,學生缺少小學實踐經歷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綜上所述,在應用型高校開展混合式教學應該依據課程特點以及專業特點加強課程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
本門課程可通過“在線教育綜合平臺”查看學生的在線時長、視頻觀看時長,在記錄學生平時成績時以二者為依據之一。在課程開設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學生數據作假的情況,例如有學生有償代替其他學生定期登錄平臺觀看視頻等。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學生線上學習的時間較為靈活,教師無法進行實時監督,一些自制力較弱的學生難以堅持定時的課下學習。在與學生訪談過程中,學生反映“這種混合式教學對一些學習不太積極的同學不是很友好,很可能出現不去看微課內容或者出現刷時長的現象”。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引導。
本門課程原為45 課時,3 學分, 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學生課下學習時間不計入學時。學生除在課堂中需要按時完成45課時的課程,在課下還需要完成各種線上環節,這引起了部分學生的煩感。在與學生訪談中學生反映“線上學習比重占的少一些比較推薦,要不然總是看電子設備。同學們線上學習,老師線上批改訂正作業,容易造成視覺疲勞,不利于眼部健康。”
近年來,混合式教學成為各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各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但是鮮有學校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真實的學業負擔,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如何更好的設置課下學習時間,如何將課下線上學習任務納入到學分體系中,這是值得每一個參與混合式教學的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