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冬冬
莆田市第一醫院骨科,福建莆田 3511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折之一。近年來,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1]。臨床主要以手術方式治療,主要有人工關節置換術、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等[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實施微創手術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臨床效果較好。但是患者常因高齡、手術后固定以及患肢疼痛劇烈等原因,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2-3],因此,對于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有效的評估,圍術期的合理干預,可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在提高術后效果的同時,可促進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研究表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中的干預效果較好[4-5],但相關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方便選擇2019年1月—2020年8月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治療的7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患者預后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治療的7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61~86歲,平均(73.57±8.43)歲;致傷原因:跌倒致傷16例,車禍致傷10例,高空墜落致傷9例。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60~88歲,平均(74.35±9.16)歲;致傷原因:跌倒致傷18例,車禍致傷11例,高空墜落致傷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6]中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該研究已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歲,均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體征表現,并經過CT檢查、X線片檢查確診[7];病程在2周以內,傷后髖部疼痛,行走困難,局部進行體檢可見明顯腫脹,大粗隆處壓痛且髖關節功能障礙者;能夠接受該研究的評估結果,配合醫療護理進行干預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異常,無法正常進行交流者;入院資料不全者;嚴重感染及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檢查患者生命體征、術前清理外傷傷口、建立靜脈通路、術前常規檢查、輔助藥物準備、姿勢訓練等;加強患者飲食、運動指導,并完成住院指導,告知患者住院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和依從性,不適時及時就診。
觀察組聯合快速周轉護理干預。①完善術前準備,做好預防性護理,術前為患者做好皮膚準備,向家屬說明術后準備好所需的生活用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做好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工作。術前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傷情、精神狀態、身體狀況。為患者提供心理咨詢,減輕患者術前焦慮情緒。術中密切配合外科醫生的手術,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等指標。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術前加強患者基礎疾病控制,尤其是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其血壓及血糖水平,盡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圍內。②在術后康復護理中,運用快速康復的理念,合理安排各種康復措施。嚴格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恢復過程及術后精神狀態。在預防術前并發癥的基礎上,繼續預防術后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尿路感染、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加強皮膚護理,督促患者保持正確姿勢,體溫高時在臀部放冷水墊,降低局部溫度,減輕患者疼痛。注意傷口護理,保持手術敷料干燥、清潔,防止傷口感染。對于術后患肢腫脹和水泡,可取出水泡液并涂抹濕潤燒傷膏;對于肥胖患者,可以在其腹股溝區涂抹適量過氧化氫軟膏,以防止產生壓力性損傷;為促進患肢腫脹、化瘀止痛,術后第1天在患肢髖關節周圍涂抹消腫止痛膏;術后加強患者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患者術后恢復盡早指導其康復鍛煉。康復鍛煉時應根據患者運動喜好,結合運動耐受等,確定運動量及運動方式,避免適得其反。③術后患者麻醉蘇醒后,給予半流質飲食,以滿足身體康復需要,并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促進身體恢復。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泵功能鍛煉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鼓勵患者多飲水,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排尿訓練、肢體功能訓練。術后第1天,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坐床邊進行適當的膝關節和髖關節屈曲,踝關節泵和上肢伸展運動,2次/d。術后2 d可使患者恢復情況協助患者進行站立練習,逐漸過渡到患者獨立行走。④快速周轉對接干預。患者住院期間,手術創口愈合良好,配合完成規定康復訓練后出院。做好住院后的家庭護理對接,告知患者體位護理的相關事宜,叮囑患者家屬積極鼓勵患者,監督和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并叮囑患者定期來院進行復查。
①臨床指標比較。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床邊坐起時間以及下床行走時間進行記錄并統計分析。②髖關節評分。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8],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髖關節Harris評分:對疼痛、日常功能和髖關節活動范圍進行評分,并將其分為4個等級:優、良、可、差。優:骨折完全愈合且髖關節活動正常,無疼痛,分值為90~100分;良:骨折完全愈合,髖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疼痛程度輕,評分80~89分;可:骨折愈合后髖內翻輕微,髖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程度中等,評分為70~79分;差:表現為骨折不完全愈合或不愈合,髖關節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疼痛較重,評分<70分。③預后比較。對兩組患者干預后出現的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泌尿感染及骨折遲緩愈合進行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下床行走時間及床邊坐起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
干預后觀察組髖關節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比較[(±s),分]
?
觀察組干預后出現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泌尿感染及骨折遲緩愈合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n(%)]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中常見的骨折之一,占股骨近端骨折的90%以上[9-10],且隨著我國老年人數增多,導致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在老年人中,股骨粗隆間骨折還伴有多種慢性疾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但可能存在多種并發癥,不僅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老年患者在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速度快于成骨速度,導致骨密度差,外力撞擊后可引起股骨粗隆間骨折或跌倒[11-12]。臨床表現為腫脹疼痛、明顯外翻和肢體畸形,限制患者的活動。股骨粗隆間骨折若不及時治療,將導致骨組織死亡,引起功能障礙。手術是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方法,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是骨折無明顯異位的最佳治療方法,被廣泛運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手術治療是一種創傷性治療,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同時,如術中擴髓和術后凝血系統激活可能增加其他并發癥的風險,延遲患者的康復過程[13]。因此科學的護理干預對患者身體恢復十分重要。
近年來,快速周轉護理干預在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顯著[14]。該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各臨床恢復指標。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由于生活能力和行為能力受到嚴重影響,護士在手術前后需要進行更加集中、細致、全面的護理。眾所周知,老年骨折患者臥床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生各種相關并發癥,縮短臥床等待時間,為患者創造更好的手術條件[15]。快速周轉護理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狀況分析及心理干預,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度,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后通過對患者的肢體恢復、飲食干預等,顯著地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國內學者以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聯合快速周轉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疼痛評分(42.98±3.51)分、日常功能評分(41.59±2.53)分、髖關節活動范圍評分(7.29±1.32)分、總評分(91.86±4.48)分高于對照組(P<0.05)[16]。與該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疼痛評分(42.83±3.19)分、日常功能評分(43.32±2.65)分、髖關節活動范圍評分(7.52±1.17)分、總評分(93.39±4.48)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對于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并發癥的預防,一是預防肺部感染,二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三是預防尿路感染[17]。快速周轉護理模式是基于快速康復理念而產生的一種新模式,可以幫助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迅速改善術前準備,注意預防老年并發癥,盡快進行功能康復鍛煉,促進恢復[18-19]。既往研究表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能針對患者的恢復,加快病房或病程的周轉速度,不僅能縮短患者愈合、恢復時間,亦可最大限度節約醫療資源[20]。該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出現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泌尿感染及骨折遲緩愈合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快速周轉護理干預有效改善了預后情況,促進患者的恢復。但是,由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較大,圍術期應加強其生命體征,動態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善于根據患者恢復調整護理方案,鞏固手術效果,促進患者恢復[21]。
綜上所述,對于行微創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術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取快速周轉護理干預,效果較好,顯著改善患者各臨床指標,提高髖關節評分,改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