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摘 要:通識能力不在懂得多少知識,而是一種綜合能力,通識能力涉及很多方面,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提升高職學生以下通識能力的課程建設:多元化的思維模式、自主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執行力、自信心與抗挫力、情緒管理能力、團隊精神、情商與人脈、領導力等。隨著對通識能力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領域的廣泛認同。通識能力不僅僅是高職學生成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應具備的關鍵能力,更是全面發展、持續發展、追求更高目標,實現終身幸福的關鍵能力。
關鍵詞:高職 通識能力 課程建設
1 高職通識能力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通過三年行動計劃、現代學徒制試點、骨干院校建設等項目,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強調技能技術培養的同時,學生通識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重視,高職學生在通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
目前高職通識能力課程主要的問題首先是課程定位模糊、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系統性不足。課程未能將通識能力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系統化,內容局限性較強,不能與其他課程有機融合,課程滯后于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課程則通常按專業設置,課程多以就業為導向,具有較強的功利性,立體化欠缺,通識教育內容分散在多門課程中,其通識部分內容不能支撐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能力。
其次是課程未能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特點。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持續學習能力弱,自信心不足,抗挫力較差,自我管控與時間管理能力差,思維方式單一的現象;此外,很多高職學生還存在溝通能力、執行能力、團隊精神等方面的欠缺。當前高職通識課程大多從本科院校課程改編而來,針對性不強,未能對高職學生提供有效幫助。
2 課程建設思路
建設思路:首先應明確通識教育課程定位。高職通識課程不僅為培養具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更為培養會工作、會生活、能為社會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的高職學生,以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此定位高職通識教育課程,才能為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保證其不偏離教學目標。其次,開發切合高職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自身特點、發展方向及需求等,選取針對性強、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兼顧其他關聯學科,開發滿足高職學生實際需求的通識課程。
課程建設目標:建立一門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課程定位清晰,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一生都能產生影響力的高職通識課程。
3 課程建設實踐
3.1 課程內容選取
通識能力內容廣泛,在一門課程中面面俱到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因此,我們針對高職學生實際情況,遴選出符合高職學生特點與需求的八個方面專題:提升自信、思維模式、時間管理與自我管控、執行力、溝通技巧、情緒管控與心理韌性、團隊協作、領導力。
提升自信解決高職學生在應試教育下喪失的自信心;思維模式解決教會學生平行思維的應用;時間管理與自我管控能力是絕大多數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執行力是解決學生目標與結果之間缺失的一環;溝通技巧是大多數人都應該提升的重要能力;情緒管控與心理韌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抗挫力;只有團隊協作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單打獨斗的年代已經過去;能夠激勵人心,引導他人的領導力則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都希望提升的能力。
3.2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上,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強調學生的個人發展,采用“活動——經驗”設計,以團隊項目和個人目標為載體,改變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
課程有兩大載體,團隊項目和個人目標。首先進行分組,每個組要求完成一個項目,項目可以是調研報告、創業計劃、視頻制作、公益活動等多種形式;每個同學還要求制定一個本學期內的短期目標并實現。在完成項目和實現個人短期目標的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自信心提升、思維模式訓練、時間管理與自我管控能力提升、執行力提升、溝通能力提升、情緒管控與心理韌性提升、團隊協作能力提升、領導力提升。
具體授課形式:每個專題用一節課講授專題內容,并部署相應任務要求學生課后完成;然后根據小組項目和目標的完成情況,采用課堂討論、頭腦風暴、教師指導、歸納總結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提升對應能力。例如:學習平行思維后,要求學生用六頂思考帽解決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我是否要參加專升本考試”,“我如何提升某項能力”等,接著用六帽法討論項目和個人目標實現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引入競爭機制,每周對各小組項目完成程度,完成質量進行檢查、并公布小組排名,獎優懲劣,前20%小組給予平時成績加分,后20%扣分,以此調動學生之間的競爭。
課程結束進行小組項目匯報并提交自我目標實現報告以及學習心得,以項目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以及個人目標實現情況評定成績。
3.3 課程應用
本課程從2018年開始建設,完成八大專題32個微課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2019年啟用,目前已在兩屆學生中實施,220名學生參與了課程學習,累計開展項目40余項,指導學生完成個人目標180余個。學生反饋良好,在八個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就業競爭力明顯提高,甚至有學生所在單位聯系希望給企業員工做課程培訓。
參考文獻:
[1] 王樂平.職業能力培養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10期.
[2] 韓天學.高職生“融入式”通用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機械職業教育.2018年第6期.
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