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

學業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在學業情境中對能否順利完成學業任務的主觀判斷和自我感知,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表現。學業自我效能感決定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面對困難的持久程度以及學習中焦慮或平靜的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成績提高和取得學業成就的關鍵因素。
一、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一)以往經驗
學生以往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較多的成就感,學業自我效能感則普遍較高;相反,如果在學習時經常經歷挫折,則學業自我效能感往往偏低。如果學生的學習挫折感得不到排解,就會降低學習興趣,長此以往甚至會放棄學習。
(二)模范作用
學生的模仿對象往往是偉人、明星、父母、老師和同學等,其中,同學的模范作用影響最為直接有效。當學生看到成績平庸的同學通過刻苦鉆研取得好成績時,他就會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同樣能取得好成績;相反,當學生看到勤學上進的同學沒有取得好成績時,可能會改變認知,從而降低學業自我效能感。
(三)情緒狀態
大量研究表明,學生的情緒和生理狀態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學生在長期壓力較大(如中高考的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當學生處于高焦慮狀態時,往往不能正視自己的實際能力,容易產生難以完成學業的錯覺,最終影響自我效能感。
此外,學生的家庭因素、期望目標、內外歸因、社會價值等因素都會對學業自我效能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學業自我效能感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一)對每個學生充滿信心
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自我發展潛能,不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出輕率的判斷。這種判斷不僅包括語言,也包括手勢、目光等非語言。優秀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提高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二)給予學生贊揚鼓勵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每個教師應該學習一些贊揚和鼓勵的技巧,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給予學生真誠恰當的贊揚和鼓勵,這對于培育學生積極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有著關鍵作用。但是,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不切實際的贊揚,這將會起到反作用。學生在沒作出相應成績的時候受到表揚,學生可能會覺得是在安慰自己,不會提高其學業自我效能感。
(三)根據情況介入干預
教師要摸清學生不良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原因,根據相應情況實施必要干預。如果不良學業自我效能感的根源在于能力欠缺,教師必須借助適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根源在于學生不切實際制定了過高標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調整學業目標。如果根源在于學生的家庭教育過于嚴厲,導致學生自我效能感比較缺乏,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并及時介入。
三、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策略
(一)加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更要重視意志力、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學生選取合適的榜樣進行學習,在教學時穿插一些名人傳記、抗疫故事,或在班集體中樹立學習模范,通過典型事跡感染學生,通過榜樣力量增強學習自信,堅定學習信念。針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沖擊,教師要定期與每一名學生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談心談話,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針對性做好心理疏導和日常幫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堅韌陽光的心理素質。
(二)引導學生設置合適的目標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因人而異,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量身定制”學習目標,激勵他們通過努力去逐步實現目標,體會到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設置目標時,不要選擇“尖子生”作為比對目標,應該選擇以前學習成績與之相當,但近來取得明顯進步的學生。對意志控制能力較低的學生設置目標時,不要設置“盡量去做”“爭取成為”等籠統目標,應該設置近期的、具體的目標,明確告訴學生該做什么、如何做,更容易讓學生對照目標監控自己的學習進程。
(三)構建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
實踐證明,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容易消磨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探索的意識,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業效能感。要著力構建“問題互動”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背景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在認知上沖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要著力構建“討論互動”教學模式,科學分配上課時問,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討論、凝練總結,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師引導、優化擴展,充分實現師生問、學生間的互動作用。要著力構建“情景探索”教學模式,以“例題+問題+小結”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自主學習,自主完成問題思考、資料檢索、調查研究、實驗操作、交流討論等學習環節,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導航者”。
(四)改革創新學生評價模式
各學校要堅持“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重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發掘優勢、樹立信心,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德育課程要注重將學生日常品行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形成激發學生動力的長效機制。體育課程要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課程考核體系,錘煉學生堅強意志。美育課程要將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一并納入學業要求,全面增強學生藝術素養。勞動教育課程要建立勞動清單制度,在課程設計中明確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通過改進評價模式,進一步樹立科學的教育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提升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
(責任編輯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