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對于語文的學習,三分在課內,七分靠課外。”平時我們經(jīng)常說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也說明了這個道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認為:培養(yǎng)兒童閱讀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老師鼓勵閱讀,另一個是親子共讀。如果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就可能終生與書為伴。那么,家長與教師如何形成合力,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呢?
選擇適合書籍,讓孩子有針對性閱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喜歡看卡通漫畫、通俗故事、言情小說,這樣的快餐書籍讀來雖然輕松,但其中一些不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有可能將學生引入歧途,這時需要家長和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讀書猶如采金,有人沙里淘金,有人點石成金,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是不是“會讀書”。要想讓孩子“會讀書”,家長和孩子就應該“會選書”。
然而,現(xiàn)在無論是網(wǎng)上購書,還是到書店、書市買書,各種各樣的書籍可謂是良莠不齊,所以,家長給孩子選對書、選好書,也是一門學問。因為一本好書能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一本有問題的圖書,不僅浪費時間,甚至有可能給孩子錯誤的導向。因此,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書籍。一二年級的孩子因為年齡小、自我約束力差、識字不多,家長要盡量做到親子共讀,這樣不僅能提高家長的陪伴質量,而且更能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隨著年級的增長和識字的增加,孩子雖然有了閱讀能力,但選擇合適書籍閱讀的能力還不夠,這就需要教師或家長根據(jù)不同的年齡特征,給孩子推薦圖書,盡量選一些淺顯易懂、趣味性和故事性強的書籍,如《木偶奇遇記》《騎鵝旅行記》《魯濱孫漂流記》《安徒生童話》等。讓書籍真正成為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家長在為孩子選書時,還應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如果強迫孩子看一些他不感興趣而家長自認為“很有用”的書,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更嚴重的是可能讓孩子討厭書籍,不喜歡閱讀。
另外,家長還應該關注一些想象豐富、膾炙人口的暢銷書籍,如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魔法學校》,鄭淵潔的《皮皮魯》系列童話,這些都是很受小學生喜愛的課外書籍。家長還可以推薦同名影視作品,讓孩子進行對比閱讀。如電視里播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動畫片、《西游記》等電視劇,可以讓孩子看看小說里是怎么描寫的,對小說和影視劇的人物進行對比分析,看看哪個表現(xiàn)得更加形象生動,這樣也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
創(chuàng)設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強調了興趣的重要作用,讀書也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孩子對讀書感興趣、愛上讀書呢?
教師在學校里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讀書氛圍,并讓家長學會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在學校,語文教師要有目的地讓學生在課前進行5分鐘讀書活動,比如,讓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課外書中的優(yōu)美片段進行朗讀,或者同桌互讀、分角色讀、師生同讀、朗讀比賽等,雖然5分鐘時間不長,但創(chuàng)設這樣的閱讀氛圍,會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同時,可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張貼一些讀書勵志的名言警句,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要認真讀書,不能流于形式。還可以在教室里開辟圖書角、好書讀后感專欄等,讓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逐漸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
家長要想讓孩子在家中閱讀,也應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必須靜下心來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如果家長自己不讀書,在孩子讀書時不是大聲談笑,就是看電視刷手機,孩子不但讀不進去,還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憑什么我在這里看書,你們在那里玩兒?列寧曾經(jīng)回憶自己家每天晚上都有一個固定時間,每到這個時間,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事情:父親在書房里寫文章,母親在燈下靜靜地縫衣服,姐姐坐在書桌前靜靜地看書,哥哥在認真地寫作業(yè),列寧則坐在母親旁邊看小畫冊。每晚的安靜時刻,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而且讓他們養(yǎng)成了讀書和認真做事的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要比喋喋不休地說教有用得多。
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教師和家長不但要注意引領,而且要注意方法的指導。讓孩子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好比給了孩子一把博覽群書的金鑰匙。
制訂讀書計劃。只有制訂讀書計劃和相應的目標,孩子才能有的放矢,收獲滿滿。什么樣的書籍需要什么時間讀還要進行恰當?shù)匾?guī)劃。例如,一些童話故事、小小說、優(yōu)秀作文、散文等,可以在放學以后做完作業(yè)或者中午吃飯后的空閑時間里閱讀,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則可以讀一些中外名著,這樣制訂了讀書計劃,效率和收獲都會提高。
保證讀書時間。閱讀貴在堅持,讓閱讀成為生活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松一天緊一天,讀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家長讓孩子拿出一定的讀書時間,哪怕只有20分鐘,日積月累也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準備一個讀書摘記本。督促孩子按學校讀書活動的要求做好讀書筆記,摘錄好詞佳句,記錄讀書心得,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讓孩子從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孩子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融入感情,發(fā)揮想象。閱讀時,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融入情感,通過閱讀文質兼美的語言,感受文章表達出的情感。例如,讀朱自清的《春》時,讓孩子感受到那濃濃的春意,那盼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以及那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讀《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那月下荷塘優(yōu)美的意境在作者筆下如夢如幻,但字里行間里也融入了作者淡淡的哀愁。讀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慘遭遇,無不讓人潸然淚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發(fā)揮想象:如果小女孩復活了會怎樣呢?孩子讀了莫泊桑的《項鏈》,無不為瑪?shù)贍柕乱蛞粫r虛榮付出了十年的代價而慨嘆不已。這時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當瑪?shù)贍柕侣牭礁ダ姿沟侔7蛉苏f項鏈是假的時候,心情會怎樣呢?這樣帶著問題閱讀,孩子就不是單純地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后的收獲會明顯增強。
閱讀是學習之母,教育之本,引導孩子廣泛涉獵課外讀物,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孩子的閱讀,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要在重視孩子閱讀的前提下,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從而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